APP下载

初诊糖尿病,几多担心几多忧?

2009-03-27

糖尿病新世界 2009年1期
关键词:降糖中医学西药

倪 青

“新病友入门”栏目将连载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倪青主任为新病友们倾心撰写的文章。详细全面地介绍了中西医防治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敬请广大病友们关注。本期主题为:

中医疗法,正确选择避免盲从

中医对糖尿病的研究有着悠久历史,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已对糖尿病的病因、症状、病机等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其中有“甘美肥胖,易患消渴。”唐初医家甄立言在《古今录验方》中记载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为“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唐初医家王焘更有“尿闻之有水果气,尝之有甜味。”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糖尿病者尿甜的文字记载。比西方国家关于认识糖尿病尿甜的现象要早1000多年。

中医学讲究辨证论治

中医学将具有多饮、多食、多尿,久则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症称为“消渴”。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现代中医学将糖尿病称为消渴病。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精髓,远至宋代,上、中、下三焦分型论治“消渴”的格局即已形成,并由此产生了“三消”分治的辨治方法。随着中医学不断发展,现代中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三消”分治的观点已逐渐被脏腑辨证的理论所代替,使之更加符合临床实际。根据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分三期论治:

一期为消渴病前期。消渴病尚未形成,但有可能发展为消渴病。该期的主要病机特点是“阴虚”。一期病人多有形体肥胖、头昏乏力、口甜等症状,但因尚未化热,所以往往没有消渴病“三多一少”的典型表现。

二期为消渴病期。此期消渴病已经形成,但尚未出现并发症。此期的病机特征是“阴虚化热”,即病人在一期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加之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或因外邪侵袭,或因过食辛辣燥热,或因劳累过伤,均可化热化燥伤阴,持续耗气伤正,从而可转化为阴虚燥热、肝郁化热、湿热困脾、热伤气阴等证候。

三期为消渴病并发症期。其主要病机特征是气血逆乱、血脉不活、经脉瘀阻,可逐渐出现皮肤、肌肉、血脉、筋骨、神经、五脏六腑等各种急慢性病变。临床上对急性病变分为轻、中、重三度,对慢性病变分为早、中、晚三期,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辨证论治。由于消渴病的慢性病变主要伤及各个组织器官,往往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因而,早期防治尤其重要。病人可根据自身的症状特点,如在口渴喜饮、多食多尿的基础上出现视物模糊、胸闷心悸、心慌气短、心前区闷痛、头晕健忘、神疲乏力、肢体疼痛、手足麻木、肌肉萎缩、下肢及颜面浮肿、性欲减退或阳痿、闭经,甚至出现严重心律紊乱、肾功能不全、脑梗塞、脑出血等,应中西医结合强化治疗。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优势

一是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独特优势。有些糖尿病患者血糖虽然控制良好,但口干、疲乏、多汗等症状长期存在,对此西药常感无能为力。但中医能在病变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辨证治疗、对症下药,有效地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控制病情发展,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二是对防治并发症的独特优势。糖尿病并发症的病理改变主要包括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神经病变。以微血管病变为主的有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心肌病变等。以大血管病变为主的有心脑及周围血管病变。以神经病变为主的有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多数情况三者并存。并发症一旦出现,现代医学无法完全逆转。通过中医药辨证论治和综合治疗,一般很快可以消除或减轻症状,使患者可以像健康人一样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是减少西药用量,调节脏脯功能。糖尿病并发症患者配合中医药治疗一段时间后,可一定程度地减少西药的用量。此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另一优势。

具有降糖作用的单味中药

目前被证实具有降糖作用的单味中药达70余种,按化学结构分为8类:

1.萜类:品种多,主要有影响血糖代谢的作用,如人参皂甙、甜叶菊、三七、菠菜根、石榴皮、桔梗、生地、茯苓、泽泻、苦瓜、山萸肉、凉粉草;

2.黄酮类:品种多,主要有影响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作用,如葛根、淫洋藿、桑叶、芹菜;

3.多糖类:品种很多,如人参、茯苓、生地、葛根、知母、桑白皮、薏苡仁、紫草;

4.甾体类:有类似磺脲类药样作用,如知母、麦冬;

5.胰岛素、肽、氨基酸类:如苦瓜;

6.硫键化合物:如大蒜、洋葱;

7.不饱和脂肪酸:如玉米须、向日葵子;

8.生物碱:降糖作用较强,如长春花、荔枝素。

正确选择,避免盲从

中医治疗糖尿病,应扬长避短选择好适应症。就降糖作用而言,中药绝对没有西药快,但它注重整体调控,在改善症状等方面明显优于西医。适合于2型糖尿病,以及伴有慢性血管神经并发症者。但对1型患者中药就不适合,因为1型患者自身没有或仅有极少量的胰岛素产生,完全依赖外源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一旦中止胰岛素治疗则会出现酮症酸中毒而威胁生命。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一种中药能代替胰岛素。

中西医治疗糖尿病各有长短。单纯西药治疗虽有继发失效、胃脘不适、皮疹等副作用,因其降糖效果迅速,便于服用易被患者接受。单纯中药治疗,虽不良反应较少,能较好控制临床症状及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但降糖作用缓慢,力度较小。合理使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既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防治并发症,又可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

猜你喜欢

降糖中医学西药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快乐降糖“穴”起来
大叶榄仁叶化学成分及其降糖活性
HPLC法同时测定降糖甲片中9种成分
降糖“益友”知多少
消渴汤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82例
补肾养血通络方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5例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参附芪养心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