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产业结构的历史回顾及现状分析
2009-03-26樊艳云
樊艳云
摘要:在利用统计数据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产业结构变化趋势的基础上,依次具体分析了北京市三次产业的现状:都市型现代农业强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第二产业的主体;第三产业篷勃发展,经济增长贡献率跃升。最后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如:产业发展重点不突出,潜力产业尚待培育;产业规模经济效益尚未充分形成;中心区产业布局过密等并给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北京市;产业结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3-0132-04
改革开放三十一年来,北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北京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相伴随,其产业结构也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巨大变化。
一、北京市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从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日趋合理(见下图)。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同时内部结构得到较大改善,传统农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都市型现代农业强势发展;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持续下降的过程,由1978年所占比重高达71.1%变化为2008年的25.7%,下降幅度高达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则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之中,增加值由1978年的23.7%大幅上升至2008年的73.2%。
由上图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产业结构的变动,可以分为i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8—1989年。这一阶段第一产业比重先下降后有所上升;第二产业比重开始明显下降,1978年其比重为71.1%,1989年为55.3%,下降了15.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迅猛,从1978年的23.7%上升到1989年的36.3%,上升了12.6个百分点。这一阶段北京市的产业结构正处在一个较为明显的调整时期,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000年,这一阶段是北京产业结构大调整的十年,第一产业的比重继续下降,由1990年的8.8%,下降到2000年的2.5%,下降了6.3个百分点;在第二产业比重快速下降的同时,第三产业比重快速攀升。1995年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增加值之和。第三阶段是2001年至今,这一阶段中第一产业的比重稳中有降,第三产业比重继续上升,自2006年第三产业的比重突破70%之后,2008年这一比重更是升至73.2%。
从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产业结构变动的总体情况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趋于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快速上升,产业结构不断得以优化。这种变化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演变相一致。从建国以来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北京的经济建设始终是以发展大工业为指导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北京迅速成为我国重要的新兴工业基地,实现了从“消费城市”向“生产城市”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效应是双向的,一方面,“大工业”战略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带来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消耗过度、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北京一度成为世界上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之一,极大影响了首都功能的发挥。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产生了“首都经济”的概念。“首都经济”的实质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思路是:发展和完善‘三、二、一的产业格局,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同时保持强大的工业。保持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北京当前产业结构的变化总体上是符合首都经济的定位的。
二、北京市三次产业现状分析
1第一产业实现了战略性结构调整,都市型现代农业强势发展
北京市按照京郊农村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特点,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精品农业、节水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等都市特色产业。北京农业已从单一生产功能向生态功能和生活功能拓展。此外,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也极大地促进了第一产业的发展。《北京城乡发展报告(2007--2008)》蓝皮书指出,奥运会加速了北京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其中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已初具规模。2007年郊区农业通过布局调整、特色培养、功能开发以及科技创新,种植园林化、管理精密化、布局规模化、产品特色化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特征进一步显现。2007年前三季度,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1.8亿元,同比增长3.7%。
农业生产规模逐步缩小,农业科技含量增大,效益提高。北京市在城市发展加快,农业用地减少情况下,调整种植结构,增大科技含量。“十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在农业总量收缩的同时,结构调整效益显现,到2007年9月底,全市郊区农业观光园达到1238个,同比增长36.6%;观光采摘收入7.07亿元,同比增长27.9%。民俗旅游接待856.9万人次、收入达到3.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35.5%。观光园和民俗旅游分别吸纳就业3.8万人和2.1万人,农民从业人员报酬分别增长15.3%和38.3%t31。
2第二产业结构明显改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体
北京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体,以优化改造后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以都市型工业为重要补充的新型工业结构。
首先,资源型工业发展的控制成效明显。北京市加快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产业的搬迁调整步伐,有序推进首钢压产及调整搬迁工作,关停了北京焦化厂、有机化工厂、化二股份公司等企业,退出小造纸、小印染、小铸造等行业,淘汰了落后工艺设备。从1999—2004年,北京每年都有20~30家资源开采型及资源加工型企业从四环内迁出。2005年,已有八十多年历史、对北京财政贡献率一度占到1/4的首钢的迁出,更是为首都清新和谐的发展带来了契机。现今,煤炭开采和选矿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企业数量已经大大减少,2007年上述企业数仅为25家和8家。
其次,工业结构显著改善,工业由传统重工业发展到以汽车、电子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工业发展战略进行了一定调整,汽车、电子工业蓬勃发展。1979--2008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3%,汽车年产量从1978年的l_8万辆增加到2008年的76.6万辆,其中轿车从无到有,从1999年的1万辆增加到2008年的28.3万辆;手机产量从2000年的1 549.6万台增加到2008年的2.1亿台;微型电子计算机从1983年的0.3万台增加到2008年的691.7万台。
北京市通过政策规划引导,大批适合首都功能和资源特点的高新技术企业、现代制造企业、现代服务业企业迅猛发
展起来,形成北京新的支柱产业。第一,以汽车为龙头的现代制造业增势稳定。自2002年,韩国现代汽车落户京郊顺义,2004年奔驰进驻亦庄之后,现代制造业得到较好发展。现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发展态势良好,汽车业成为工业生产的最大亮点,2009年上半年共生产汽车58.6万辆,同比增长25.3%,其中轿车生产24.2万辆,增长47.2%。第二,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极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产业链。二十年来,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40%。1988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为14亿元,2007年超过了9 000亿元,占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区的1/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 600亿元,相当于北京市GDP的18%。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4.5%,高出全国企业平均水平约4个百分点。在软件、集成电路、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生物医药、能源环保等重点领域形成国内优势产业集群。软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收入均占全国的。1/4。自主知识产权操作系统、信息安全、重点行业应用软件等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第一。研发、信息服务、创意设计等高技术服务业经济规模已经达到中关村总量的一半左右,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向高技术服务业转型。连续四年新增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100家以上,年收入超亿元企业总数已超过800家。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06家。
3第三产业发展迅猛,经济增长贡献率明显跃升
北京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其内部结构产值及所占比重如下表所示。由下表可知,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业、批发与零售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较大比重,且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呈不断增长的势头。
.
第三产业由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发展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1952--2008年,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其中改革开放前的1952—1978年年均增长8.8%,改革开放后的1979—2008年年均增长13%。三十年间现代服务业增长迅速,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6%,占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7.4%提高到19.4%;房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8%,占比由3.5%提高到8%。2001--2008年,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察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7.9%、17.6%和15.8%。2008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 358.9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1.1%,比2004年提高6.7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成为促进北京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2008年,北京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 358.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1.1%。金融、信息服务、科技研发、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知识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特征凸显。
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资料显示,2007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992.6亿元,占全市GDP的10.6%,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约900万,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最活跃、最具增长潜质的产业。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主要呈现四大特点:一是多元支撑形成产业新格局,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新闻出版,设计服务和广播、电视、电影等四大优势行业成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2007年,四大行业实现的增加值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比重达到78.4%。文化艺术、旅游休闲娱乐、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等其他文化创意产业表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二是产业创新催生发展新亮点,依托丰富的科技资源,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创新步伐加快,动漫游戏、数字出版、数字新媒体等一批新业态发展迅猛。三是特色聚集打造产业新优势,中关村软件产业先导基地、798艺术区、石景山数字娱乐产业基地等一批特色鲜明的集聚区逐步形成,成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空间载体。四是国际化战略推动产业新跨越,文化创意产品出口规模日益扩大,尤其是软件、图书、影视等行业的产品出口量居全国前列。
三、三产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产业发展重点不突出,需积极培育潜力产业。健全的产业结构应是以战略发展产业为核心,各产业间相互衔接、系统优化和良性循环的有机整体。目前,北京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战略发展产业体系,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较多强调产业的全面升级,较少考虑对潜力产业的选择和培育,致使产业结构缺乏梯次性配置,产业融合程度低,关联效益不高。我们应明确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潜力产业,打造"434"产业架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十一五”时期,北京的产业发展需要强化创新和提升能级。为此,应把电子信鼠产业、汽车制造业、金融业、文教卫生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努力做强做大;把石化新材料、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改造和提升;把生物制药、精密仪器、包装印刷和旅游体育等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潜力产业,进行培育和扶持。
第二,产业技术进步不快,规模经济效益尚不充分。2003年,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2.27%,而世界500强企业的这一指标一般为5%。10%,电信、医药等行业更是高达20%以上。可见,北京产业研发投入相对较低,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发展后劲相对不足,在高端产品开发方面没有大的突破,规模经济效应难以实现。政府应积极加以引导,对高端产品开发研究进行扶持,加大投资力度。
第三,城市中心区产业布局过密,开发区产业集聚效应尚待加强。我们知道,北京的人口和经济活动主要集中于占全市土地面积8.15%的城区和近郊区,产业布局呈现出典型的“中心城区高度集中”特征。我们应建设“一心、一环、两带、三线”,优化产业布局。在继承发展城市传统中轴线和长安街沿线十字轴的基础上,在三环以内重点发展以金融保险、会展旅游和信息服务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形成全国、乃至全球的“世界级服务中心和文化、教育、科技创新中心”。以沿四、五环分布的中关村“一区七固”为依托,在城市核心区外围构建“高新技术产业环”,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现代制造业、都市型工业和科教文化产业,形成以中关村和亦庄为核心的全球一流的高科技产业研究开发基地、技术创新基地、知识产权服务基地和技术产权交易市场。重点发展环保、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形成北起怀柔、密云、顺义、通州、亦庄,东南指向廊坊、天津,与区域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东部产业带”;整合西部资源,形成与北京西部山区及延庆、昌平相联系的“西部生态发展带”,重点进行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的调整改造,各级城镇主要发展高新技术、高教园区等环保型产业。以电子城科技园为基点,沿京密公路向顺义、怀柔、平谷、密云方向延伸,建设“东北轴线”;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基点,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向东南延伸,建设“东南轴线”;以丰台科技园为基点,沿京开高速、京石高速(京广铁路)向西南延伸,建设“西南轴线”。
[责任编辑陈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