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十五的月亮”照进军营
2009-03-25王建柱
王建柱
2008年岁尾的一天,我按照约定,准时叩响了著名诗人、词作家石祥位于首都西郊北京军区干休所的家门。身材魁梧、精神矍铄的老人热情地把我让进客厅,伴着沁人心脾的茶香,我们的交谈也开始了……
从中学老师到军营文化教员
石祥原名王石祥,1939年1月出生在河北省清河县的杜家村。那里是冀、鲁、豫三省的交界处,虽然贫瘠,但民间文化活动极为活跃。每到农闲,便有艺人在街头说书,多是《水浒传》《三侠五义》等话本;到了年根,村子里还要搭台唱戏,热闹一番。谈起故乡,石祥说,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古诗、民谣是启蒙老师,民间文化是我喝下的第一饮清泉。
石祥幼时家贫,但他父亲是个有心人,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读书。从小学到中学,石祥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上初中时,我是学校墙报组的主编。当时,学校流行一股投稿热,我不仅给学校墙报投稿,还给河北作协创办的《蜜蜂》杂志投。投了不少,退回来的也不少。我最早发表的一篇作品题目是《给孩子们做玩具》,讲的是当时农村妇女组织成立了缝纫组,她们将裁下来的布头给孩子们做成各种小玩具的故事。这篇短文被《中国青年报》采用,而且登在头版,虽然只有火柴盒大,但还是在学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那时,报刊上经常发表诗人田间、魏巍、贺敬之、郭小川等人的作品,我一有空便把这些作品抄下来,当作范文来读。初中毕业后,因为家里生活困难,不能继续升学,县里便安排我当了中学教员。—个苦学生成了老师,我的使命感和工作热情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1958年大旱,天一下雨,我就带着学生们冒雨插秧,一天下来,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可我每次都冲在最前头,从没有叫过苦喊过累。那一年,因为教书、助民劳动成绩突出,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年底,我报名应征入了伍。因为参军前是中学老师,又是党员,部队召开欢迎大会时,让我代表新兵讲几句话。我上台朗诵了《走,报名去》和《临走栽棵石榴树》等诗歌。欢迎会一结束,师政委周树青便叫过我去,鼓励我在部队好好干,业余时间发挥文艺特长,并抽调我去给师团职干部学习班当文化教员。”
说到这,石祥腰板一挺,站了起来,颇为自豪地说:“当时,部队师团领导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迫切需要学习文化。上课时,师领导按惯例向我报告:‘列兵王石祥同志,全师文化学习学员集合完毕,请您上课!”
火热军营中走出的“战士诗人”
“新兵连训练结束后,我被留在团机关当打字员兼教员。不久,著名作家魏巍同志来我们师搜集创作素材。一天晚上,师政委通知我跟他一起去见魏巍。见面后,政委把我介绍给魏巍。魏巍问了我的一些情况后说:‘一个有文化基础的新兵,还是先到基层去锻炼一下吧,这有利于今后创作的提高。几天后,团里便让我去了有名的红二连。我在那里当战士、班长、排长,一干就是六七年。”
连队生活紧张、艰苦,又充满情趣。石祥利用业余时间编墙报、黑板报,写“挑战书”“应战书”。火热的部队生活,激发了石祥的创作灵感。他写的第一首诗是《学步》:莫笑俺十七八才学步/今年开春刚入伍/走齐步跟不上脚/拔慢步腿挺不住/多想有哥哥领一领/多想有妈妈扶一扶/班长过来纠正我/口口声声像慈母/齐步走/甩开臂/拔慢步,收小腹/挺胸阔步向前进/风吹雨打莫含糊/一边说/一边做/一边领/一边扶/多少英雄的第一步啊/出自部队这个大熔炉!
这首诗在报刊上发表后,石祥信心和勇气大增。接着他又构思出描写连队训练“对刺”的一首诗:刺刀对着刺刀/怒吼对着怒吼/杀!杀/一龙/一虎/龙争虎斗/一刺/一防/一攻/一守
这首铿锵有力的短诗,后来被北京军区政治部评为优秀作品。
“连队火热的生活,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几年下来,我发表了不少作品,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都刊登过。1964年,周政委把我的部分诗稿推荐给著名诗人、河北文联主席田间同志。田间给我写了序言。这样,我的第一本诗集《兵之歌》出版了。当时,我被战友们誉为‘真正的战士诗人。”
提到诗集,石祥感慨地说:我之所以能创作出那些作品,首先应归于7年的部队基层生活。那7年,不仅使我从一个新兵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军人,而且还为今后从事文艺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5年,石祥被调入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创作组,任专业创作员。在这里,他结识了一大批歌曲创作前辈:生茂、唐诃、刘薇、洪源……和这些前辈在一起工作,对石祥来说,既是激励,更是促进。他们是标杆,让石祥去比照,去追赶;他们又是老师,帮助和提携着石祥。一些报刊、演出团体约稿,他们便把石祥推到前面,写完后他们再来帮着修改,最后由作曲家谱上曲。渐渐地,《解放军歌曲》上由石祥作词,唐河、生茂等谱曲的作品,几乎每期都有。石祥说,在创作组,他写的第一首歌词是《我爱我的飞毛腿》,说着他唱了起来:“我爱我的飞毛腿/走起路来陕如飞/长江头,黄河尾,千里行军不怕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石祥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旺盛期,期间创作的《老房东查铺》、《一壶水》、《解放军野营到山村》、《祖国一片新面貌》、《八一军旗高高飘扬》等,引起了极大的反响。1978年他和刘薇合著的《战斗的歌》出版。此后,他的歌词集《日月星》、诗词论集《月下词话》以及其他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等相继出版。
难忘《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
曾问石祥,最让他难忘的创作是什么,猜他一定会说《十五的月亮》。不料他却说:“最使我难忘的是,上世纪70年代创作的诗歌《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
谈起《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的创作,石祥仍十分动情。
1964年,石祥在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排练的最后阶段曾见过周总理。当1976年1月8日噩耗传来时,石祥在深沉的悲痛中想写点什么。4月初的一天,他来到天安门广场,在那个诗歌与花圈的海洋中,他倾听到了历史的召唤和人们心灵的呐喊。回来后,他写了一组题为《井冈三月杜鹃红》的诗稿,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袁鹰打来电话问:“能不能加点纪念烈士的内容?”石祥“心有灵犀一点通”,这话里明显隐含着信赖。嘱托和期望。石祥把暖水袋捂在犯着胃病的腹部,昼夜不停地挥笔写作,终于捧出了首都舞台上最早朗诵的那首悼念周总理的诗《怀念敬爱的周总理》,起先发表在《诗刊》上,后改题为《悲痛化作千钧雷》,发表在《光明日报》上。随后,配乐朗诵诗《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爆响首都体育馆。在著名钢琴家刘诗昆的伴奏下,殷之光深情的朗诵被热烈的掌声打断130多次。邓颖超、王震等老同志边听边流泪边跟着朗诵。此后,这首诗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香港《大公报》全文转载,同时还被翻译成外文刊登在十几个国家的报刊杂志上。这首诗给石祥带来了莫大的荣誉。1979年,石祥被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是当时军队作家中唯一的一位。
把《十五的月亮》捧给军人的妻子
石祥至今还清晰地记得自己曾采访过某守备师一位年轻的参谋长,这位三十多岁的师领导家在农村,妻子常年独自照顾着
生病的公婆,喂水喂饭、熬汤熬药、端屎端尿,一直伺候到二老相继去世,并先后把小叔子和小姑子拉扯长大…¨。
像这样的军人妻子,石祥见到和听到的不胜枚举,但是为什么没有写给他们的歌呢?这个念头一直久久萦绕在石祥心中。
1984年4月《解放军歌曲》编辑部举办创作学习班,石祥当时正忙于参与大型歌舞《中国革命之歌》的创作,他为此请了一周的假,带着创作“献给军人妻子的歌”的强烈愿望,随学习班来到了某集团军。
在一次与部队官兵举行的“战士喜欢什么样的歌曲”的座谈会上,一位连长站起来说:“谢谢音乐家创作了这么多好歌。但能不能再写一支唱我们军人妻子的歌?”石祥深感再不能辜负部队官兵的殷切期望了。晚上快熄灯的时候,思索了一天也没下去笔的石祥推开窗子想开阔一下思路,当他眼望皓月当空,一下想起了苏轼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顿时词如泉涌:一轮明月在天,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夫妻两地相望,你也思念,我也思念……不到10分钟,《十五的月亮》这首歌词就写好了。
第二天一早,石祥晨练时恰巧遇到了作曲家铁源,他当即兴冲冲地把歌词背诵了一遍,铁源拍手称赞,赶快回到房间,与同屋的徐锡宜共同为歌词谱了曲。
当时,恰巧解放军报一名编辑在北疆边防连队听到这首歌曲,大加赞赏,连夜赶回报社,在第一时间发表了《十五的月亮》词曲。那会儿,石祥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歌曲后来竟成了流传大江南北的经典之作。
就在《十五的月亮》词曲发表的同时,歌曲也悄悄在连队里流传开来,每当战士们学唱这首歌的时候,总能看到他们感动的泪水和激动的眼神。
这时,一位导演拍摄了一部电视片需要录制一首主题曲,他特意找到石祥,因为他们相中了《十五的月亮》。于是,请来著名歌唱家蒋大为,录制了《十五的月亮》的首唱版本。
1984年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秋晚会上,总政歌舞团歌唱演员柳培德演唱了这首望月思乡的歌曲。柳培德的演唱清新自然,抱着吉他的方式也给很多电视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十五的月亮》后来获得CCTV“全国青年喜爱的歌”金奖,选票高达20多万张,连石祥的爱人也调侃地说:“这些选票中,起码有一麻袋票是柳培德挣来的!”
当然,最后还是独唱演员董文华把这首歌唱红了大江南北,唱到了每一位军人的心坎里。
《十五的月亮》的特点是内蕴深厚,长于抒情。石祥在谈创作体会时说:“情要真,构思、意境、语言都充满真情,这虽说是‘小情,但‘小情中蕴含着‘大情,微观中反映出宏观。”
抒《赤子情》,写《丰碑礼赞》
石祥感慨地说:“是人民军队这个大学校把我培养成一名文艺战士。所以,在创作中,我就要为人民鼓与呼,为时代吟而唱。言战士之志,抒战士之情,壮战士之威,扬战士之风。要努力创出一些真善美的艺术精品奉献给人民。”他曾为陆海空三军、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预备役部队和民兵队伍创作了近百首军、师、旅、团歌和军队院校的校歌,并曾为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创作歌曲,被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军歌》。特别是他前些年参加主创的《军人道德组歌》,至今仍在全军广为传唱。
“90年代末,我已接近退休年龄。总政宣传部领导问我,能否把军人道德编成三字经?我感到内容太长,不好编,于是提出了以道德组歌的形式来表现。此后一年多时间里,我和其他词曲作家多次深入陆海空三军和武警部队征求意见,经过近3年的打磨,才完成了‘组歌的创作。任务完成后,受到总政首长和广大官兵的称赞,‘组歌被制成光盘,还拍摄了电影,下发全军。当年,《军^道德细歌》被中宣部评为‘五个一工程奖。”
2001年,石祥特为建党80周年创作了诗歌《赤子情》:
因为爱您,我才不给您涂脂抹粉;
因为您是母亲,我才不嫌您长得丑俊;
因为您是灯塔,我才不容您蒙上半点灰尘;
因为您是旗帜,我才始终跟着您高歌奋进!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在北京胜利召开。石祥收看完大会现场实况,心潮澎湃,激动万分,欣然命笔,创作了散文诗《丰碑礼赞》:
“碑是一条船,碑是一盏灯,碑是血与火染红的一面红旗,碑是镰刀锤头交插的一个图腾。碑上刻着6600万党员的名字,其中也有我——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姓名啊!我由衷地感到自豪,感到光荣!”
“我不由得唱起了《国际歌》:‘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我相信太阳,我相信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我愿做太阳的一缕光,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我愿做阳光下的一棵小草,默默地奉献,为大地留下一片碧绿。”
晚年逢盛世,再咏《春风颂》
诗与歌,是石祥在艺术天空里翱翔的两只翅膀。他也把此当作终生的目标和使命。他认为:“作家、诗人没有退休。”“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根深更著花。”他要永远为人民鼓与呼,永远高唱正气歌。
如今,石祥虽已退休在家,但仍保持着过去那种创作激情和状态。近几年来,他每年都要到各地深入生活,每天都在考虑着创作,每月都有作品发表。相继出版了中英文对照的《石祥短诗选》,用诗歌为英模人物立传的诗集《诗碑》和以歌词创作经验漫谈为内容的《月下词话》等。他表示,今年是国庆60周年,如果国家举行阅兵式,他还要创作一批歌曲和为电影纪录片撰写解说词。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石祥的脉搏时刻与党的心脏同步律动。2006年春天,胡锦涛同志发表了关于“八荣八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石祥和他的“老搭档”、著名作曲家生茂(已故)连夜创作了歌曲《八荣八耻人人须知》,此歌很决传遍军内外,总政治部领导批示:“石祥和生茂同志写的歌,在全军乃至全国,起到了很好的导向和带头作用,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建议北京军区年终总结时给这两位同志请功。”石祥和生茂受到了通报表扬。
2008年初,中国南方发生了低温冰雪灾害;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各级领导身先士卒与灾民生死不离,此情此景深深地感动着石祥。他随即创作了一首《春风颂》:
你是一股春风,八方吹送;
你有一颗爱心,胸怀国事民生。
人民之忧你忧,国家之兴你兴。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人民公仆,光荣啊光荣!
你是一股春风,八方吹送;
你有一腔真情,关心人民群众。
百姓之辱你辱,民族之荣你荣。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人民公仆,光荣啊光荣!
石祥谈到创作意图时动情地说:现在广大人民群众最爱唱的就是当今的“亲民政府”。胡锦涛同志代表全党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他们不光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因此,石祥把创作出发点定位在了歌颂人民公仆上。为了避免堆砌标语口号,他将人民公仆的形象化作春风。春风送暖,歌如春风,百姓心声,情深意浓。歌词发表后,有不少作曲家要为其谱曲,最后选定了湖北恩施土家族青年作曲家杨军谱写的曲子。著名作曲家徐沛东、《歌曲》月刊副总编田晓耕认为这是一首划时代的优秀歌曲。湖北省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音乐专题部看好了这一作品,由总政歌舞团青年演员王丽达演唱,中国交响乐团伴奏,录成了CD,正在筹备摄制成音乐电视,准备在建国60周年前夕隆重推出。石祥介绍说,过去曾经有过经典歌曲《东方红》、《春天的故事》和《走进新时代》,而歌曲《春风颂》也将成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时代乐章。
石祥充满深情地说:“我们的祖国已经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歌唱祖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因此,我要永远为祖国而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