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创设自主参与学习的机会
2009-03-25郑彦芬
郑彦芬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积极探索、发现知识规律、获得数学能力,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发展学生数学素质。
一、创设观察机会,让学生自主发现知识规律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数学规律是对某些数学现象的高度概括。教师如果简单地把知识规律呈现给学生,学生也只有机械地记忆和应用,对知识规律的提炼过程缺乏应有的观察和思考,就会造成一知半解,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在教学某些规律时,教师如果能创设机会,呈现一些有效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实际计算去发现知识规律、总结知识规律,就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如教学人教版数学教材“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规律。教学时,为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课件演示孙悟空从花果山带回来17个桃子、18个香蕉、19个苹果,要把这几种水果平均分给师徒4人,每人分得几个,剩下几个?学生稍加思考后回答:
桃子:17÷4=4……1
香蕉:18÷4=4……2
苹果:19÷4=4……3
学生通过对上面三个算式的观察,发现:被除数增加1,余数就多1。教师进一步提问:“20÷4的余数会是几呢?”有的学生不加思考即回答是4,教师随手板书:
20÷4=4……4
而有的学生表示不同意,认为剩下的4个,每人还可以再分1个,应计算为:20÷4=5
接着让学生按规律回答出:
21÷4=5……1
22÷4=5……2
23÷4=5……3
24÷4=6
25÷4=6……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上的计算,发现“余数总是小于除数(也不能等于除数)”的规律,并用一个简便的式子把它表示出来:余数<除数。就这样,通过将错就错设置疑问,让学生在产生认识冲突的过程中,领悟余数为什么不能和除数相同,也不能比除数大的道理,进而提炼出“余数一定小于除数”的规律。这样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不仅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还培养了学习能力,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操作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小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动手操作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材笔算除法:“42÷2”时,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探索用竖式计算的合理程序。教学时,在学生说出40÷2=20(棵)、2÷2=1(棵)、20+1=21(棵)的口算方法后,让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来说明口算的步骤:先拿出4捆(40根)小棒,把4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也就是每份20根;第二次把剩下的2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根。再让学生把口算的方法和摆小棒的步骤在笔算竖式中表示出来。教师作示范板书,促使学生明白笔算除法的书写方法及算理。教学“52÷2”时,学生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书写方法,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当十位上的数除后还有余数怎么办?操作时引导学生先把50根小棒中的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也就是20根,再把余下的1捆打开后是10根,与2根合并起来就是12根,12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通过操作,学生形象地理解了“十位上的余数应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的难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把分的过程和笔算竖式的书写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用课件演示验证,使学生既理解了算理,又掌握了算法,并且丰富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创设交流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个性
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过程。在教学中,创设交流的机会,有利于营造民主、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如教学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数学广角”时,当学生认识了韦恩图后,重点是让学生说一说韦恩图各部分所表示的意思,可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人人都能把这个图中三部分之间的关系说得清清楚楚:左边的红圈表示只参加语文小组的人数,右边的蓝圈表示只参加数学小组的人数,红圈和蓝圈交叉的中间部分表示既参加语文小组,又参加数学小组的人数。在交流“如何用式子计算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中,学生思维相当活跃,得出以下计算式子:(1)8+9-3=14(人);(2)8-3+9=14(人);(3)9-3+8=14(人);(4)9+8-3=14(人);(5)5+3+6=14(人)。并且每种算法都能明确说出算理。这样,学生既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又体验了学习的快乐,落实了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
昆明市晋宁县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