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吟诵法在古文教学中的作用

2009-03-25荆仙玉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2期
关键词:古文文章教师

关于古文,韩愈认为,古文即指具有先秦两汉奇句单行、不讲骈偶声律风格的文章,实为纯正的散体文。而本文所谈及的古文,是相对于古诗词而言的,在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用了的用文言写成的文章。

一、吟诵在古今教学中的地位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读书读文的方式之一,在古代,从孩童时代的蒙学教育开始,就习惯地沿用着吟诵的学习方法,韩愈在《进学解》中就提到:“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桐城派作家姚鼐说到:“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莫看,即终身作外行也。”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吟,即吟诵。古人之所以有着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文学积累,吟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源远流长的“吟诵”传统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却遭遇到了大多数教师的忽视。

新课改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要求学生“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这里的“诵读”就是本文所指的“吟诵”。所以,在古文教学中,不管是在教师的教案中,还是在实际的课堂实施中,都少不了一个环节,那就是吟诵。但是在课堂上,大多数教师教学的第一步就是程式化地按照教案让学生在课前朗读课文,讲完课文之后再让学生朗读一遍,看似完整的步骤,其实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出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在重文言知识教学、重结构分析、重理性思维的古文课堂教学中,吟诵已经被朗读所代替,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无法达到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古文教学缺失了吟诵。

二、吟诵和朗读的区别

关于吟诵的概念和分类,学术界对其有着不同的界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朗读不等同于吟诵,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响亮的口头语言。而吟诵则是“用歌唱似的声调来诵读作品,以声入情,因声求义,以此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和韵味情调。”朗读虽然也讲求情感体验,但更多的是读音的正确、响亮,而吟诵侧重于体味内蕴,讲求语调。我们今天所说的吟诵,应该是带有一定目的性的、有感情的、有品味性的读书方法。广义的吟诵兼指吟唱和诵读,涵盖人类出之于口诉之于耳动之于心的一切有声语言现象;狭义的吟诵专指介乎歌唱与阅读之间的有节奏的有声语言现象。本文是在广义上使用“吟诵”这一概念的。但是用歌唱似的声调去吟唱古文,在实际教学实施中是比较困难的,它需要师生具备基本的谱曲知识和对音乐较高的敏感度。而且古文不像古诗词那样有着很强的音韵性,对其进行吟唱,难度较大。在这里,我们着重强调吟诵中的诵读。

三、吟诵在古文教学中的作用

1、在吟诵中纠误

当前古文教学的现状就像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样就必然会形成一种奇怪的现象:一篇古文,学生一看就会,但一读就错。只有通过吟诵,才能发现并更正节奏、停顿、轻重缓急等问题。同时也培养了语感,增强了语言的敏锐性。

2、在吟诵中品味

吕叔湘先生说:“语言之妙,妙不可言。”吟诵可以感悟古文中体现出的人生真谛,不同的文章所表达的语蕴不同,如何才能准确体会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只有反复的吟诵。惟其如此,才能体味到其中的妙趣,才能如朱自清先生所说“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因为“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吟诵此句应注意语速的变化,体味其感慨的意味,读出烛之武壮年时不得重用的委屈和对郑文公的暗讽、埋怨。

古文中至始至终都贯穿着一个“情”字,在吟诵中可以把作者的感情传达出来,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宛处还他个委宛”。学生在吟诵时必然要运用不同的语气来感悟作者的情感,或高亢激昂,或沉痛低回;或气贯长虹,或温文尔雅;悟出了作者的感情,“与作者的心灵也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情动而辞发,《祭十二郎文》的悲痛欲绝,《陈情表》的感激涕零,《琵琶行》的哀怨呜咽……当中的浓情非吟诵而不能感悟。

3、在吟诵中享受

美是一种享受,文学传达出的语音组合具有独特的美,高明的作家会讲究“声文之美”,通过语音的组合营造出文章的气势,就是所谓的“因声求气”。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为我们记录了在吟诵中享受的情境:“……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吟诵“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丝语”,享受文字和音乐的和谐之美;吟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享受情感的哀婉之美;吟诵“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享受文字的铺陈之美;吟诵“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享受句子的对仗之美。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写到,“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四、吟诵教学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长于范读。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范读比以机代读更能“身临其境”,更能引起师生共鸣。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不但可激活学生的思维,甚至可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

2、深厚的文化涵蕴。吟诵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积淀,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素养,在古文教学中才能适时运用吟诵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韵外之致、音中之美。

3、对文章情感流的把握。运用吟诵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准确把握语调,认真处理语句的轻重缓急,做到吟诵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和谐优美。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以意逆志”,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真、善、美的高度融合。

综上所述,吟诵法作为学习古文的一种传统的方法,其直到今天还有着巨大的价值和生命力,对其的运用我们不能照搬古人的做法去谱曲吟唱,而应该对其进行“扬弃”,继承和发扬其精华,科学合理地运用到古文教学中,真正让学生有所悟,并在悟中得到美的享受,才是古文教学实施的根本目的。

荆仙玉,西南大学文学院2008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古文文章教师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称象
嫦娥奔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