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秀:孤注一掷的文化投机

2009-03-25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2期
关键词:赌局投机秀场

张 闳

裹挟着巨额的商业利润,“文化娱乐化”的浪潮汹涌而至。自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节目风靡全国以来,电视“选秀节目”显示出其在文化影响力和商业利益方面的巨大潜能。各地电视台也随即纷纷推出自己的选秀节目。目前的情形是,只要打开电视机,无论转到哪个频道,都会发现有几个文艺界名流坐在那里,舞台上则有几个年轻男女在又喊又叫地表演。

电视选秀之本意,无非是为普通人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选手希望通过自我展示,来赢得他人对自己的形象和技能的认可和尊重。而引进竞争和遴选的机制,则是为了增加选秀的价值内涵。并按竞赛的原则,为节目确定游戏规则。由此可以看出,选秀节目向公众承诺了一种社会价值。即任何人都可以参与某种社会竞争,而且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并赢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即使是失败,也是在表明,自己在某方面尚且实力不足,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生全盘皆输。

但在当下中国电视选秀节目中,我们实际上所看到的却是屡屡爆出的种种丑闻。垄断性的媒体行业,不断制造着成功者的神话。以窄小的传播管道,容纳庞大的公共资讯,背后尚且有巨大的商业利益驱使。不良的媒体生态,使得电视人也沦落为商不商、官不官、艺不艺的文化怪胎。一些唯利是图的节目制作人,不择手段地以各种各样的宣传和诡计,刺激着人们的“赌徒心理”,间接地鼓励参与者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出于对名利的极度渴望,“选秀族”的参与举动几乎达到了疯狂的地步。对像自己一样的普通人在秀场上表现出来的出色品质和非凡能力的关注和钦佩,在“选秀族”那里异化为疯狂的“偶像崇拜”和极度夸张的自我表现。普通人之间的互相尊重的观念被严重削弱。于是,秀场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利益“赌场”。在那里上演着各式各样的尔虞我诈和孤注一掷。节目制作方的赌注是收视率,评委的赌注是公众关注度,选手的赌注是一夜成名。

如果说,秀场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那么,秀场上的种种丑陋现象,表现出来的是社会的价值体系的混乱和颠倒。长期以来,除了曾经来自官方的一些空洞的、大而无当的理想主义高调之外,社会没有给公众提供任何可靠的人生价值的评估尺度。另一方面,公众方面,由于缺乏更多的娱乐手段和自我发展的机会。社会给平民选择生活方式、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太少。处处都是墙壁,只有相当少的几个出口。如考大学、股市、传销、选秀节目。一大批年轻人希望通过选秀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秀场投机,几乎成为他们“自我实现”的唯一途径。在这个人生的盛大赌局中,“选秀族”不顾后果地一拥而上,在通向成功的狭窄的“独木桥”上,挤做一团。一旦在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残酷拼杀出来的,成功者一夜之间身价百倍,而失败者则几乎一文不值,销声匿迹。

从重庆卫视的《第一次心动》节目里,我们看到的是一次次的“心痛”。这是一场由节目制作人、评委、选手联袂出演的耍猴马戏。“选秀族”一边揣测评委的喜好,一边窥伺观众的口味,投入到一场逢迎和讨好的表演当中,唯独没有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认知和对所表演的项目的热爱。他们像是一串被节目制作方所操纵的傀儡,在名利心的刺激下,疯狂地扭动着肢体。秀台上绚烂的彩灯光影,依旧无法掩饰其内心的苍白空洞。

同时,这又是一个不规范的、缺乏规则的赌局。界定模糊、漏洞百出、缺乏精确性和权威性的游戏规则。在利欲熏心而竞赛的公正性又缺乏有效保障的情况下。违规手段就成了“选秀赌徒”的孤注一掷。于是,在这一场既无精神内涵又无观赏价值的秀场投机行为中,所看到的是那一次又一次蠢动起来的“假心”和“贪心”,是制作人的唯利是图和弄虚作假。评委的水平低劣和品格可疑,选手举止粗俗和铤而走险。

然而,这种种丑陋的、没心肝的、行尸走肉般的丑行,还要“秀”多久?“文化娱乐化”狂潮是否要演变成所向披靡的“文化海啸”?值得我们拭目以待。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秀场投机也跟任何其他领域的投机行为一样,一旦无利可图,大多数人要作鸟兽散。

(选自《百花洲》2009年第1期)

猜你喜欢

赌局投机秀场
超级秀场 笑口常开
超级秀场
赌局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
用数学揭穿骗局
秀场直击
万达王健林赌局作罢
秀场
《大赌局:华尔街崩塌深度解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