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鉴赏的入门艺术

2009-03-25胡小元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2期
关键词:诗眼用典主旨

古代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是炎黄子孙引以为荣的艺术瑰宝。古诗鉴赏也是高考语文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方面鉴赏古诗,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从题目入手,了解诗歌的内容范围

题目是了解诗的窗口。在古诗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分析诗歌的题目,从题中大致可以了解推断出作品的写作内容及写作意图,诗歌的题目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题目,内容和写作意图也不相同。

登临之作,多抒发个人今昔迹迁的感慨;怀古之作,多抒发个人进退的思想;叙事之作,多借事抒怀;咏物之作,多托物言志;送别之作,多抒发朋友之情,寄托对朋友的祝愿和勉励……

让学生一接触诗题,心中就明白作品的内容范畴,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明确赏析作品的方向,有利于学生较快地把握诗歌的主旨。特别是有的诗歌,用的是比喻象征的手法,如果忽略了题目的分析、研究,就容易只从表面理解诗歌的内容,对于诗人真正的写作意图及情感抒发就无从把握。

二、从意象入手,概括诗歌的内容

诗人的情感总是蕴含在形象和意境当中,这一特点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诗忌直露,讲究含蓄,或情景交融,或写景寄情,或移情于景。

写景抒情诗,看画面色调的冷暖,一般冷色含悲哀愁苦之情,如杜甫《春望》“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写悲;而《江畔独落寻花绝句》“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则写喜。

咏物言志诗,看诗中物的形神。诗人的情感志向往往蕴含在对物的描写之中,物高洁,则人高洁;物孤独则人孤独。唐诗中有三首都是《咏蝉》诗,诗人不同,志趣也不同,所写蝉的特征也不相同。被人诬陷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之声;仕途褰滞的李商隐,慨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际遇;而身居高位,一生平庸的文学宠臣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东自远,非是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

状人感怀诗,看诗人所写之人的特征。所写之人可亲可敬,则表明诗人要以之为榜样,在其身上寄托其某种思想和愿望,《白马篇》中的游侠儿,《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郎,无不是诗人思想的化身;若写的人可悲可怜,则饱含诗人的同情和感慨,白居易同情琵琶女的遭遇,发出“同是天涯沧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三、从用典入手,把握诗歌的主旨

用典,是指对前人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引用,用典是诗词的常见现象,它可使诗歌言简意丰,意象饱满,阅读诗歌时,如果不懂这些典故,自然无法理解作品的内容,而且要明白诗人用典的意图。辛弃疚《南乡子》中“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就是化用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滚流”,借此表达对兴亡变化,世事沧桑一去不返的感叹。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女娲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用“女娲补天”、“吴质”、“寒兔”等神话传说,抒写李凭高超的弹奏技艺,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构成了神奇的艺术境界。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到了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几个历史人物及他们的故事,曲折地表明了自己对时事的看法,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抱怨和壮志难酬的慨叹。

四、从诗眼入手,探究诗歌的深意

诗歌除了有具体可感的人物、景物等画面语言外,还有非画面语言。这些语言往往是诗人情感或哲理性的语言,这是诗歌主旨的直接载体,这样的语句就是诗中的灵魂句,也叫“诗眼”,品味诗眼,不仅可以直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了解诗人的思想,还可以探究到诗的深层含义(也就是言外之意),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以让读者明白:“要想看得远,就得站得高”的哲理,品味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便能知《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了封建社会多少怀才不遇人的心声,也是李白傲岸不倔性格的写照。诗歌的“诗眼”往往是诗歌中的议论句、抒怀句或述理句。因此,在鉴赏古代诗歌的教学中要重点引导学生找出这类句子,然后对这类句子进行细细品味。

以上是从不同的方面引导学生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如若引导得法,让学生举一反三,那么对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积极性,从而自觉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是有很大益处的。

胡小元,教师,现居江西高安。

猜你喜欢

诗眼用典主旨
主旨大意题
终究有一枚诗眼
How to Find the Main Idea 如何找出主旨
诗眼
诗眼
用典犹如用比兴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书法展作品赏析
赏一赏纳兰性德的词
办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