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学观
2009-03-25马壮
马 壮
有人说,东方不读孔子,西方不读杜威,就没有资格谈教育。孔子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杰出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纵观其一生,他把毕生的精力全部投入到聚徒施教和整理典籍上,他的成就和影响是无人比拟的,彪炳史册。本文拟从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中取其最璀璨的明珠——教学观粗浅探析。
一、启发诱导
在教学中,孔子善于运用启发诱导的原则和方法,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以知识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他强调学生要多进行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他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卫灵公》)“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启发思维就是教师启发学生思维活动处于积极状态,教师给以适当难度,学生又能理解的新知识,使学生跳一跳摘桃子。但教师也不能消极等待,要循序渐进的诱导,使学生产生愤和悱的状态,教师不失时机地由浅入深地提高学生。
孔子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尤其是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学生不仅要理解所学,还要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孔子肯定他的学生子贡能够闻一知二,称赞颜回能够闻一知十。孔子向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诱导,以引起学生求知欲,然后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再给予启发,如他告诉樊迟说:“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孔子不但启发学生,而且从学生那里得到启发,这包含了教学相长的意思。
孔子的学生对他的学问的高深和他运用启发诱导使学生循序渐进的高度艺术,深表钦佩。颜渊把孔子的教学艺术归结为循循善诱。“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论语·子罕》)颜回的话说明了他的学习离不开孔子的启发诱导。
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就是不用一个标准要求学生。孔子承认人在遗传上的差异,而且按照学生个性差异进行教学,依人之所长而诱导之,视人之所短而补救之。
孔子首先对学生要有深切地了解。他考察学生的办法是“听其言观其行”。(《论语·公治长》)他采用谈话的方法,看他结交的朋友,观察他为达到一定目的的做法,了解他的心情是安于什么,来试探学生志向和意趣。他和学生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平时无话不谈。因此,孔子对他的学生的性格特征、志趣、智力、才能、和特长都是非常了解的。他说,“师也过,商也不及。”“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先进》)“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
孔子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灵活地讲述、提问和解答。如学生同样的问题,“问仁”、“问政”、“问行”、“问孝”、“问君子”、“问士”,他的回答却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绝不雷同,有的甚至含义相反,以便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增长才智。
孔子还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他的学生有的长于德行,如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有的长于语言,如宰我、子贡;有的长于政事,如冉由、季路;有的长于文学,如子游、子夏。这些学生在多方面发展的基础上,他们各有所长。这既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因,也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结果。
三、温故而知新
孔子并不笼统反对博学强记,因为人类的知识中的很多内容都是需要认真记忆、不断巩固的,并且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再接受新知识。孔子根据他的学习观提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而获得新的体会,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新知识,这样的人是可以做老师了。学生通过复习,对已经学过的知识加深理解,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教师在学生复习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或者展现新技能,这是符合教学规律的。他的学生子夏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子张》)经常巩固所获的知识技能,天天学习新东西,子夏把孔子的温故而知新的原则又发展了。这一教学方法在今天也是有其适用性的。
四、学不厌,诲不倦
孔子说,“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孔子认为教诲学生要尽心尽力,恪尽职守,不知疲倦,不畏清苦和艰辛。既要教学生,又要向学生学习,才有可能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虚心态度。他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只有通过学习和应用才知道自己的知识的贫乏,而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绝不能不懂装懂,凭空揣度,妄下结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而且要虚怀若谷,以能者为师,有每事问的态度,甚至不耻下问,拜善人为师。他常说,“当仁不让于师”。他认为在学术上要提倡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对老师也不能退让。教师和学生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他提倡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讨论、辩论和争鸣。不仅如此,孔子和学生情同手足,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他不是把自己凌驾在学生之上,而是出现在学生之中,或与学生结伴而行,或与学生席地而坐,或谈志向抱负,或述个人情怀,从而形成胸怀坦荡、心心相印的宽松民主的氛围。
教育是人类文明的基本向度之一,也是人类得以步入文明,并不断提升自身文明的基本方式。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教育事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教育事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在教育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力度,积极借鉴世界上先进的办学经验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但在与世界接轨、吸收、借鉴外国教育经验的同时,我们必须继承自己的优秀传统,科学地予以认识和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孔子一生献身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培养人才。由于他有“学不厌,诲不倦”的精神,他丰富的教育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较系统的理论,他具有高超的教育和教学艺术,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光大的,对今天仍然很有借鉴意义。
回顾孔子的教学观,有很多是与我们今天的教育理念相符合的。他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对今天的主体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仍不失为理想指南针;他因材施教的原则与今天以人为本,主张在注重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个性特长的发挥不谋而合;他温故而知新的教学要求是符合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规律,与创新教育的实施有一定渊源;他学不厌,诲不倦的精神仍然是后人的楷模。孔子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必须科学地认识,继承和创新并举。
参考文献:
(1)陈国庆,何宏注译,论语[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马壮,女,河南教育学院教育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