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胡世宗的诗的评论摘抄

2009-03-24

诗潮 2009年2期
关键词:世宗椰子树陵园

谢 冕

谢 冕(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诗评家)

《关于鸟的思考》就思想性而言,最具尖锐性。小时候,母亲问:树上十鸟,打落一鸟,尚余几鸟?答:都飞走了。于是反问母亲:那飞跑的九只鸟儿能否再回来?回来后,会不会再被打落?这个反问是意味深长的,它把一个智力测验的问题,变成了一个关于人的命运的思考的命题,而这种思考是令人揪心的:“我越想越觉得问题重要,/直到如今我仍在继续思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在这个严肃的故事面前,认真地思考一番,我们应当如何为那些“惊弓之鸟”创造和平而不受危害的生存环境?

这些诗中,《笼中鸟的歌》给我震动最大。它给予我的,不是那种对于崇高精神的向往,也不是那种对于阴鸷丑陋的憎恶,它带给我的是痛苦。我一边读,一边不由自主地想:但愿我,但愿我们都不是这种笼中鸟!也许,我们曾经并不情愿地、程度不同地有过笼中鸟那样的际遇?我们的飞翔功能逐渐在退化,我们也逐渐地习惯于“在笼子里慢慢饮水”,“在笼子里轻轻鸣叫”的生活。但这能责怪我们吗?——笼中鸟并不是自觉自愿地钻进那透风的囚牢的!也许可怕的还不是那个别人做好的、虽然四面透风却又是有形的囚牢,而是那些鸟儿自己制造的、心甘情愿地关进去的那些无形的囚牢——那些鸟儿在那特定的生活环境中所产生的特定的意识:“我害怕变幻莫测的云朵,/我害怕猛烈摇动的树梢,/我害怕飓风把我刮到天涯海角,/甚至怕雨水淋湿我的羽毛。”还有更为可怕的:“如今笼子已被砸个粉碎,/我怎么办呢?多么叫人烦恼!/我是飞向森林,飞向云霄呢,还是把新的笼子寻找?”我觉得你在这里写出了一代人、几代人的命运及其思索。也就是在这里,我得到了开初讲的那种感受:我觉得我是在谛听令人战栗的(远远超过了“有趣的”)故事,尽管你隐约地用了近乎诙谐的调子,有时甚至还带着微笑。笼子砸碎了以后,许多鸟儿飞向那密密的森林、浩浩蓝天。却有不少鸟儿惶惶然不知所措,它们觉得没有了笼子便无所归宿;而且,居然生活中消失了笼子,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它们觉得生存也发生了问题。

你是深刻的,仅仅这一点,就值得向你祝贺!

在你的诗集中,有一首艺术上并无明显特色而易于被忽视的诗,但它所阐发的见解却引起了我的关注,这就是《椰子树像什么》。椰子树就是椰子树,或者说,我就是我,在这里,你提出了一个多么睿智的命题。在诗歌创作中,“太像别人就没了自己”,无疑地属于艺术规律的范畴。(原载1981年5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鸟儿们的歌》)

金 河(作家,曾任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席)

这些诗写于1979年以后,标志着世宗诗歌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突出的感觉是他的立脚点高了。他不是站在生活的地平面上来观察和反映生活,而是站在人生和哲学的高山上来看待生活。视野扩大了,思想更锐敏了,就使他能够成功地把握一些平凡现象的深刻含义,并给以有特色的哲学概括。如《椰子树像什么》,椰子树到底像什么?有什么习性?没有见过椰子树的人仍然是个谜。解这个谜不是诗的责任,而是植物学的任务。但是,搞革命的,搞建设的,搞科学的,搞艺术的,做工的,种田的……世间一切从事实践活动的人都由此得到一个形象的启示:保持自己的特点和独创性。这就使人感到这首只有八行的小诗沉甸甸的,有品尝不尽的味道。(原载1982年8月《芒种》杂志)

李 瑛(诗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化部长)

这是一本燃烧着火般激情的诗稿。是一部真正植根现实、照亮现实的诗稿。曾冲撞在他心头的岩浆,现在凝固下来,如同南方边境那片无数次被炸翻的焦土。

真挚和深情是诗的生命和灵魂。这本诗集中的许多诗都充满真挚和深情。出击之前的雨夜,排长无法划燃火柴点支烟抽,只好把香烟攥碎,狠劲地闻了一闻,便投入殊死的决战;待战斗结束,一个响晴的天,全排战士来到陵园,每人燃起一支烟插在排长坟前,使“肃穆的墓地,升起一片蓝烟”,这诗的结尾写得多好啊:“战士的悼念,/有时候,/不亚于隆重的大典!”这一切,都是没有到过战场、或到了战场而没有深刻感受的人们所难以理解和难以写出的。

战场上许多特有的景物,战士们在艰苦环境里所表现出的乐观情绪,以及那些生动活泼的战地生活情趣,在这里都有细致的表现:“在边境的山岭,/夜里,萤火虫多得像星星。/它们亮晶晶地流动,/时而飞过哨兵的头顶。//哨兵用手把它捉住,/轻轻放在塑料袋中,/不敢捉多呀,/捉多会吸引敌人的眼睛。”天真的战士们捉来萤火虫是请它“帮助照明”,好“摊开小本,记录敌人的动静……”通过一粒萤火表现前沿战士天真、机警以及他们风趣、乐观的胸怀。同时,还不能不称赞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对战士心理的揣摩。作家的观察不是在冷漠的纯客观的心理过程中进行的,它需要内在心灵的发现和对生活的本质的认识。这就是我们说观察生活是一种深刻、细致、艰苦、繁重的精神劳动的原因。

(原载1996年1月《解放军文艺》)

高洪波(诗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世宗是军人,又是诗人。以这两点身份,他很容易地在前线觅到知音,又很轻易地以友谊换得士兵们的秘密;他的诗,没有更多的对战争的理性的思辨,他只是相信自己的直觉判断,相信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于是,世宗写《老兵》,开掘出“战场上是平等的王国”这一耐人寻味的主题;写《机遇》,由一名壮志未酬身先死的优秀射手的命运,升华出战场之外的人生哲理;写《军帐》,笔触伸向花木兰、岳武穆、李自成以至洪秀全,最后点题到当代军人;写《钢盔》,把这一战场必备物品十分俏皮地来借大作家和诗人审美眼光的变化,巧妙道破主题;写《关于走路》,由日常生活中的“平”,衬托战地生涯的“奇”,个中韵味,耐人品咂。在世宗笔下,甚至出现了口罗唆的连长老婆、一封“吹灯”的信,以及炮车旁看热闹的小娃子等与战争无关的题材,可是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些非正面描绘战争场景的诗,其艺术感染力丝毫不比那些直接描绘战争的作品逊色,而且由于描写细腻,留有空白让读者去用自己的想象补充,反而深深打动了人。

再如那首极精致的小诗《一句口号》,我曾在《诗刊》上的一篇小文中谈及过,现在又集中重读,依然勾起我的兴致。诗人借助于“誓与阵地共存亡”的一句口号(这可是用子弹壳排列组合出的),又让首长拣出“亡”字的一个细节,把我军和谐的上下级关系,爱护士兵的指挥员和高昂的斗志一一表达出来,构思上极见功力。把“弹壳抛向敌阵”的首长只说了一句话:“这个‘亡字属于他们!”却字字千钧,这里表现的岂止是一句口号的更改,更多的是士兵们的战争态度:活下去,作更多的贡献——这无疑是富有时代气息的士兵。

(原载1986年9—10月《诗潮》)

刘白羽(已故作家,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化部长、

《人民文学》主编)

我爱诗,但我从来没评论过诗。《沉马》却以一种深沉的、悲壮的豪情,拨动了我的心弦,使我感到一种极庄严、极崇高的美。我是王国维的意境说的拥护者,我觉得诗人的灵感就在于他在思维活动的瞬间,捕捉到那么一种震撼人心的意境,有了意境美,才能打动人。

上述几首诗都有那么一种逗引人心之处,但《沉马》却像一面英雄的战旗飘扬其上。它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在于它焕发了长征——也焕发了我们的今天、以至未来的,那永不衰竭的精神泉源,因此,它深厚、单纯而又气势磅礴,我以为它颇得屈原《九歌》之旨。《雪葬》、《向着火红的小果子》没有《沉马》那样深沉,但艺术上的完整是令人艳羡不止的。……我想,也许泥泞的远征触动你最深,因而你写得最美。长征是唱不完的歌,多少人曾用轰轰隆隆的枪炮与嘶喊表现它,但你出人意外,也就深入其中,你一把把握住历史的、人生的、灵魂的伟大的搏动。你应该开拓你诗歌的这条路——我的意思是希望你在诗歌中走泥泞的远征之路,我相信你会攀上更峻峭、但也更壮丽的高峰。

(原载1988年3月29日《人民日报》)

晓 雪(诗人,原云南省文联主席)

那首题目被用来为诗集命名的诗《沉马》,就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幅触目惊心的“血淋淋”的长征画面……这里,割马肉和不让割的士兵同样都是在极其严酷的条件下坚持长征的英雄,他们都“不是没有良心”,而是“没有办法”,只能眼睁睁望着亲爱的长征伙伴“整个地沉没”。当然,同样饿得眼睛发蓝却冲上去制止战友不要割马肉的“另一些”士兵,那顽强的意志、伟大的情怀和崇高的精神,更具有震撼灵魂、感天动地的冲击力量。在难以想象的艰苦历程和残酷磨难中,我们红军的精神、民族的精神以及真正的人的精神,得到了感人肺腑的净化、升华和生动的艺术表现。这样的诗所创造的就是引人向上、催人奋进的悲壮美和崇高美。

(原载1988年8月19日《光明日报》)

刘文玉 (已故著名诗人,原辽宁省作家协会顾问)

《红军陵园》又是一首有分量的诗。使我放下诗集默默地思索,思索着:“寂寞的是陵园/清静的是陵园/不寂寞不清静的/只有清明这一天。”多么深刻啊!叫人不能不思考人生中的许多哲理。诗人在结尾处表现得更为激动,用重复的语言“怕寂寞冷清的/是陵园陵园陵园/怕风吹雨淋的/是花圈花圈花圈……”诗人好像激动地高声警示世人:不要忘记为打天下昨天牺牲的战士,今天活着的人,能否记得?历史并不算太长。生活又告诉我们,人们是多么的容易健忘。人们议论着昨天评工资时,一位发扬风格的党员,甘愿献出自己的一级工资给别人,当时热烈议论一番这位同志高尚的行为,时隔半月就烟消云散了。第二年分高知楼时,谁知那位同志只差这一级就进不了高知新楼,谁又同情他呢?所以抱实惠人生的人都说,这位同志真傻,又有人说活该!这和烈士付出的代价来比,真是泰山与鸿毛之别。而当儿女笑灯前、情侣步月下之时,谁还想到这个安静环境是谁给造成的呢?所以才有这“怕寂寞的是陵园陵园陵园”的疾呼!

(原载1988年5-6月《诗潮》)

李松涛(诗人,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不寻常的祭奠

——读《红军陵园》,赠世宗

日不呢喃,月不呢喃……

花也孤单,鸟也孤单……

春似含怨,秋似含怨……

霜未疲倦,雪未疲倦……

躺倒的是烈士,

站立的是陵园。

凝僵的是无血的尸骨,

流淌的是有思想的悼念。

你用一首蓄生蓄死的诗篇,

阐述了艺途上常有的祭奠——

死去的是昨日,

活着的是今天!

你编织的是花圈,

你捧出的是花环。

诗蛹化蝶而去,得益于蜕变,

左翼智慧,右翼勇敢。

瞧!不觉间我竟效法了你,

以同样的韵脚走现成的路段,

劣作,看一眼也是沉重的负担;

而佳什,连模仿都产生快感。

(写于1987年11月16日,载《胡世宗及其创作》)

猜你喜欢

世宗椰子树陵园
“训民正音”创制过程探微
——兼论 “训民正音”创制者之争
维权解难题,英烈归陵园
椰子树为什么大多长在海边?
长成了椰子树
你见过椰子树开花吗?
走进陵园(外一首)
《陷辽记》中辽世宗祭奠对象考辨
论金世宗的纳谏与用人
建设陵园 缅怀先烈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变革中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