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平面设计的网络生存
2009-03-24孙晓燕
孙晓燕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现状与现代设计的互动
科技的进步为艺术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数字化背景下的平面设计艺术的产生正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数字化技术不仅传承了传统艺术形式,而且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创作方式和艺术语言,为设计师、艺术家甚至包括非专业的美术爱好者提供了发挥才能的舞台,使他们在艺术的创作中获得了更大的自由,进而成为当今艺术领域中不可忽视的新力量。
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家全方位地进行创作提供了新的平台。现代设计的发展以数字科技发展和全新传媒技术为基础,将人类的理性思维和艺术灵感融为一体,现代设计在创作过程中全面或者部分地使用了数字手段。与数字化相关的艺术形式包括:虚拟仿真及互动装置艺术、网络及多媒体艺术、电子游戏、网络游戏、电脑动画、卡通动漫、计算机图形图像、广告传播、影视数字特效、数字摄影及数字音乐等。
平面设计的媒介与视觉方式
也许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在接触与感受着平面设计。我们翻阅报刊、浏览网页,我们在动人的音乐中欣赏CD的封套、品读书籍,我们漫步街头,和各色标志、字体、户外广告相遇,和形形色色的人擦肩而过,我们在超市选购琳琅满目的包装商品——到处都是被精心设计展示出来的结果。
我们被包围在“平面”之中,平面设计和我们的生活如此紧密相连,原来我们每个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感知它、品味它,从而作出选择、判断和行动。
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和秩序,影响着人的思维、观念和情感,五光十色的视觉媒体“侵入”了生活空间,干预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丰富了人们的视觉经验。
在这种情形下,作为传达手段的平面设计,制造了另一种让我们赖以生存的“贴身”的视觉信息环境,它设法吸引大众的视线,艺术化地将资讯传达出去,并力求以艺术化的个性表现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赢得大众的视觉好感和心理认同。从视觉传达的功能角度看,平面设计中各种充满语义的符号、色彩、图形、文字,都在施加着影响,“劝说”人们努力改变思维的定式和惯常的生活方式,积极地接纳新生事物和新观念,最终达成一种持久的可信度,而人们的生活也在这连续不断的感受与体认中潜移默化地变化着。
据说最早使用平面设计这一术语的是美国人德维金斯,1922年他开始用这个术语来描述自己所从事的书籍装帧设计工作。但奇怪的是,这个术语在当时乃至以后相当一段时期,并未被设计界所接受。直到20世纪70年代设计艺术充分发展之后,“平面设计”才成为国际设计界通用的术语。
平面设计实际是指在二维空间里进行的图形语言的构思与表现活动,概念重点突出的是造型性活动,强调所谓二维空间是把平面作为一个直接有助于内容表现、充满生命力的整体来运用的。简单地说,平面设计是一种以视觉媒介为载体,向大众传播信息和情感的造型性活动。
电影、电视片头、广告影片等设计也包括在平面设计范围内,许多国外的专业资料也将影像设计纳入平面设计,这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怀疑。的确,由于平面设计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影视拍摄和制作都会涉及平面设计的工作,如脚本画面分析、影视片头标版以及分镜头示意图等。
人们为了表现自己的感觉和意志,常要借助于各种视觉媒介作为传情达意的载体。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文化传播的物质和技术载体的不断演变,使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呈现不同的媒介特点和传播效应。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奠定了依靠文字、图符记录的形式向大众传播知识信息的基础,石版印刷术的发明又使彩色招贴画成为新颖的宣传媒介。随着制版印刷技术的进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商业设计的对象不再限于商业性目的,出现了“平面设计”,设计师的地位和作用被社会所承认。因此平面设计是现代社会向人类提供各种视觉资讯的载体,以释放信息的形式满足大众之需。
就平面设计的具体内容来看,无论是书籍、包装,还是广告,它们都是视觉的媒介,信息传达的载体书籍作为“文化存在”的凝结物,是传播知识的载体;包装不仅具有保护与贮存商品的实用功能,还有美化商品、传达商品内在品质、树立品牌形象的广告宣传功能;广告更是集约化符号的载体,以其视觉力的结构完成对受众的诉求目的。
如此看来,平面只是一个视觉载体。这个载体所担负的任务就是传达——通过意义的创造和理解,实现视觉沟通。传达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需要,“为传达而设计”保证了平面设计的视觉传达机制不背离正确方向,让沟通更深入、更有效。
平面设计将各种高度精练的信息,采用艺术手法,通过各种视觉媒介传播给大众,以加强或改变人们的观念。“知觉的尖锐化”最终将引导人们的行为。由此看来,视觉媒介不仅直接作用于个人,而且还影响文化、知识的积淀和一个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念。在社会生活中,媒介提供了一系列概念、思想和评价,受众可以从中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向。
网络化的传情达意
互联网作为信息社会的基础,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方式或者工作方式。宽带社区的建立、宽带网改变着我们的数字化环境,使我们在全球范围的信息沟通更便捷,拥有丰富的信息选择,使人类在信息数字时空中自我选择,从而实现真正的、有效的、积极的信息传播、电子商务和数字娱乐。艺术设计应该、也必定在信息社会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因特网的环境以及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撑下,人类“数字化生存”的需求和现代设计对新的数字化信息生活应有的关注,必然使艺术设计的对象范围与设计本身的概念和方法产生巨大甚至革命性的影响,现代设计的一个显著发展趋势是,它不再局限于着重对象的物理设计,而是越来越强调对“非物质”,诸如系统、组织结构、智能化、界面、氛围、交互活动、信息娱乐服务以及数字艺术的设计,着重消费者的创造潜能的触动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与工作。
在平面设计中,信息的释放并非设计师一味主观的自我表现或“自说自话”,它必须把客观的目标受众作为诉求目标,以信息的可视性作为传达设计的前提,编制信息符号,创作图形语言,将所要传达的信息转换成易于理解、耐人寻味的创意。
人们的生活空间不同、境遇不同,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所派生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文化艺术的生产方式也不同,也就决定了人们视觉经验的差异,人们对同样一件作品的感受才会各不相同:“共有的是符号,而不是涵义。涵义始终是属于个人的,是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得来的,是反应的总和。”平面设计一定要考虑到传达对象的视觉经验的差异,要根据不同受众的视觉经验、不同的接受程度来进行设计构思,从而确定信息传达的形式与方式。信息符号有待于受众的解读,意义才能被传递。
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感知外部世界。一般情况下人们的观看处于被动的“收视”,凭着与生俱来的视觉功能,进行生活中的各种认知判断并作出适当的反应。事实上,这近似于一种“视障”,而平面设计,首先要打破这种视障,疏通信息传达与交流的渠道。在传达与接受的过程中,视觉担负着把握表层和深层意义的重任,没有积极的视觉方式的主动参与,作品的传播就会受到限制,平面设计的整体意义将荡然无存。
因此,平面设计旨在创造一个完美的形式、一个主动出击的形式,不只是给予观者视觉乃至心理上的冲击,而且它更应能主导观者的视觉反应,朝预期的方向发展,实现传达的目的。有效的视觉形式,享有控制与引导观看者视觉方式的主动。说得浅显一些,设计的形式应该巧用创意“牵制”并引导人们对作品的信息加以解读。
平面设计有别于其他设计门类的最大特点是,它更强调追求即时的视觉效应而无法奢望人们会长时间地停留在一个平面作品前深切关注。平面设计作为艺术性质的创造就是通过视觉化载体表达人类审美的特殊追求,开辟意识的崭新天地,利用人类的理性智慧和直觉智慧,充分发挥受众的主体条件而导致其直接参与,共同完成有意义的形象之于平面本身的超越。
结论
数字化革命使视觉传达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各种工具仍以不懈的技术进步在更新着,在平面设计中,通过电脑可以丰富作品的表现层次和观者的视觉体验。由于电脑语言在设计表现中的运用,使人们对“媒介”的性质和意义产生了新的认识。媒介不再只局限于纸笔颜料等实存的“物质”,而代之以信息“概念”,运用虚拟的“概念”进行设计表现,是数字化时代设计领域变革的重要起点和标志。
但是,平面设计的本质并没有遭遇质的变化,即以视觉形式赋予思想、概念和信息以清晰的秩序。因此,掌握工具和技巧,并不意味着设计师就能把握传达方式的改变对视觉的冲击所具有的根本意义。电脑语言令人目不暇接,这个时代也许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需要清晰而独创的视觉设计,新技术呼唤的是传达新思想和新观念的新形式和新方法,并以此弘扬时代的科技人文之精神。
参考文献:
1.王国泉、霍新民译:《数字设计媒体》,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3.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北京:北京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
4.方兴:《数字化设计艺术》,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