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 公信 合时 贴近

2009-03-24王亚明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期
关键词:河南日报党报科学

王亚明

我们正处在一个传播技术快速变革,传播格局空前变化,受众个性日渐多样,价值理念趋于多元的时代,党报的新闻实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 总书记的这番话引出了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在新闻业态百舸争流的今天,党报如何牢牢站稳前沿,引导好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意识?

在这重重压力之下,《河南日报》和全国各省市区党报一样,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党报创新之路,把握新闻规律,创新报道方式,以科学、公信、合时、贴近为己任,新看点、新亮点、新气象不断涌现,更好地发挥着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作用。

积极探索四个“基本途径”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强调:“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舆论导向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导向错误,误党误国误民。”这一概括,是对舆论导向重要性认识的新发展。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党报新闻实践,第一要义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努力做到兴“利”祛“误”。

具体而言,党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实践中,要积极探索四个“基本途径”:

一是坚持原则性。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紧跟党、为人民”的党性原则,坚持政治家办报,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服从党的新闻宣传纪律。当今的世界舆论环境,“软实力”的竞争和争夺“话语权”的斗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观念的交流、碰撞和交锋更加频繁,国际新闻舆论环境更加复杂;从国内看,人们的思想、利益日趋多元化,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利益冲突和矛盾日益增多,社会风险逐渐增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党报新闻宣传工作只有坚持党性原则,站稳脚跟,保持清醒,毫不动摇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办报多从政治上考虑问题、领会精神、审视现实,才能真正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努力形成“主流媒体引导主流舆论,主流舆论引导社会舆论”的舆论引导机制。

二是体现时代性。“新闻就是采集时代大潮最前端的浪花”。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的讲话要求,坚持与时俱进,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时代,要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数字说话,特别关注新闻事件中的人、人的活动、人的情感等要素;紧跟时代的步伐,发展的脚步,在互联网、手机媒体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注意和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互动,媒体与受众的互动,媒体与党政部门的互动等,使党报在舆论引导新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依然无愧于“时代先锋”的称谓。

三是把握规律性。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党报新闻实践,就要认真研究宣传规律、新闻规律和市场规律这三大规律的关系,努力使三个规律相互协调、合力发挥作用。这三者之间互相渗透、相互作用,只不过因为报道内容不同、报道时机不同,三者的表现力强弱也有所不同。要善于在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时机下,熟练地运用这三大规律。这三者中,核心问题是解决机关报与新闻纸的关系。作为机关报,党报承担着政治责任,所以要以新闻宣传去引导人。党报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宣传任务,不很好地研究如何改进宣传方式,如何增强宣传的效力,就不可能完成引导舆论的重大任务。同时,党报是姓“党”的“报”,是新闻纸不是文件,要让报纸吸引人,就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在报道时效上,尽量快捷,让人能看;在报道内容上,贴近受众,让人想看;在报道形式上,符合读者接受习惯,让人愿看。大力突出重点,全力展示亮点,着力引导热点,努力拓展看点,使政治性、指导性、可读性、知识性相统一,减少宣传性现象,让党报变得可看、耐看、好看,使新闻报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报要生存发展,也要放下架子,客观、准确地研究传媒市场,研究看点、卖点、市场的兴奋点,把握市场规律,使党报成为有市场效益的新闻纸。近年来,《河南日报》一些体现主旋律的主题宣传,都十分注意用新闻的表现手法、读者期待的视角做好做活,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比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探索“中原崛起之路”》系列报道,7篇文章由省委书记徐光春亲自点题,完全按照新闻的表现手法系统总结河南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验和做法,这组报道有深度、有气势、有文采,社会效果很好,省委领导批示表扬,中宣部领导批示给予肯定。

四是富于创造性。要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站在街头巷尾和田间地头去发现问题,不断创新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创新对党报而言,有着特别现实的重大意义。当今国内的传媒界,都市报羽翼丰满,电子媒体如日中天,党报的创新,关乎生死存亡大计。而创新的重点,是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时的讲话要求,“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这五个创新,内涵十分丰富,以创新方法为例,就是要改变报道方法的单一和简单化的现状,实现新闻宣传由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向渗透式、感召式、互动式转变;要在运用消息、通讯等传统新闻体裁的基础上,大量采用组合式、解读式、调查式、目击式、体验式报道,纵向分析因果、横向链接延伸,帮助读者理解新闻;善于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搞好新闻传播。近年来,《河南日报》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比如力推报网互动,在《河南日报》上开辟了“焦点网谈”专版,用广大网友易于接受的形式,及时反映他们的心声,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映。这里要强调的是,创新并不意味着对办报“基本功”的忽略,恰恰相反,越是创新,越要打牢“基本功”,像政治关、政策关、事实关、文字关、技术关,样样都要仔细研究之、熟悉之、把握之。文章没有硬伤,创新才有坚实的根基,才谈得上有公信力和权威性。

认真研究四个“科学”

办报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办好党报,尤其要多研究和把握新闻规律,按照新闻规律科学办报。科学办报,至少有四个方面需要加强:

一是科学策划。就办报而言,科学策划主要就是指新闻策划的科学运作。新闻策划是新闻报道中经常用到的方法和手段,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具体来说,新闻策划就是遵循新闻规律,从媒体自身的特性出发,围绕一定的目的,对已有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和判断,主动设置议题,制定和实施新闻报道的策略和手段,对媒体资源进行科学的配置,以求得最佳传播效果。新闻策划不同于策划新闻,是在“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的原则下的策划,换句话说,策划不能超越新闻本身,新闻策划的实质,是对报道重点、报道节奏、报道规模、报道手段和方法的策划,而不是对事实的策划。党报每年都要面对大量虽然未发生但可以预见的重大题材的新闻报道,还要面对不少突发性的重大新闻,对这两类新闻,只有未雨绸缪,定好基调,合理布局,把握节奏,选准角度,理顺环节,突出重点,才能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提高实效性,增强影响力。近年来,河南日报针对自身特点,力抓“编委会、部室、编辑记者个人”三个级别的策划,使新闻报道呈现大浪连小浪、一波又一波、波浪起伏的格局。2008年,大事多、喜事多、急事多、难事多,河南日报抓住重点,组织策划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北京奥运会、‘扩内需、保增长、学习贯彻省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抗震救灾、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等七大宣传报道战役,做好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视察河南,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全国和全省“两会”等重点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是科学传播。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要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在传播内容上,要以人为本,增强与受众的关联度,提高受众的关注度。新闻传播的手段对效果的影响力十分明显,所以,党报工作者要着力研究传播艺术,注意运用现代传播技巧,善于运用受众看得懂、易接受的方式,把握报道的方向和重点,注意引导的时机和节奏,提高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如有的信息报道,附加图表读者就会一目了然;有的则需要变换文体,比如,有关女记者曹爱文救人的新闻,电视已经报道了,报纸再去做一般性报道,未免雷同。为了取得更具震撼力的传播效果,《河南日报》在一版头题处刊发社评《用生命温暖生命》并配发催人泪下的现场照片,这是过去没人采用过的手法,结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效果良好。再比如,针对省委书记徐光春提出的中原文化范畴的18个专题,《河南日报》在理论版上及时开辟了盘点中原文化资源的系列专题报道,把文化大省的家底公之于众,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彩版编排、大气厚重,体现了很强的传播美学价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三是科学编排。一张报纸就像一个人,如果整体形象不入眼,很难引起读者的接触欲望。所以,办纸也要遵循视觉规律、科学编排,只有精心做好文章、标题、图片等的排列整合,规划好版面,让报纸的形象鲜活生动起来,才能吸引眼球,留住视线,使人见之可亲,爱不释手。科学编排,需要把握好两点:一是统筹报纸版面,使不同的版面保持风格与元素的内在一致性,这个内在的特质,犹如企业的“LOGO”,使报纸洋溢鲜明的外在个性,让读者一眼就能识别;二是注意把握好具体稿件、图片及标题的编排。编排里头有政治,相同的稿子,因为编排方式的不同,效果可能大相径庭。作为党报的编辑,更应该仔细体会、用心把握编排里面的个中滋味,以“恰到好处”、“各得其所”的版面语言服务好新闻报道,以“稳重大方,清秀时尚”的版面风格展示大报风范。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河南日报》从2008年11月17日至12月17日,每天推出一个整版或者两个版的“流金岁月”纪念特刊,所有版面栏题都冠以“流金岁月·改革开放30年”的LOGO形式,字底铺设由玫瑰红渐变土黄的底色,使栏题显得十分突出、庄重。“流金岁月”版面内文的设计也自成一体,重大事件大板块处理,分类信息密集型整合,所有文章的标题均采用横排的形式,统一使用宋体,每个版面都有主打的大幅照片和精心排列的多幅小照片。这样的设计,使版面显得灵动大气,意蕴悠长,体现了厚重的历史价值和高雅审美趣味,向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生动、动感十足的30年,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很多读者都把《流金岁月》特刊珍藏起来。

四是科学监督。首先应当明确,舆论监督是党报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科学有效地开展舆论监督,同样是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开展科学监督,就要把报纸舆论监督的性质弄清,把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定准,坐标明确了,科学监督就有了基准。讴歌真善美是服务中心工作,鞭挞假恶丑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负面的报道,只有负面效果的报道。当今我们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为报纸监督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很大空间,对此主流媒体一定要有所作为。做好科学监督,除了要依法监督、善意监督、准确监督、建设性监督外,还应注意把握好“适量、适时、适当”的原则,要注意地区、行业和报道问题类型的平衡;要让事件或问题的有关各方面的当事人说话;不能听风就是雨,更不能随心所欲,对重点舆论监督报道,什么时候推出、什么位置推出、推出稿件的分量该多重,都需要悉心把握,精心策划,努力做到头脑要清醒,采访要充分,事实要拿准,方式要灵活,语言要准确,报道要艺术,作风要务实,通过舆论监督,真正达到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帮助群众解决问题的目的。

紧紧抓住四个“重大”

作为主流媒体,党报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就必须抓住重大主题、重大事件、重大典型、重大问题做文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舍得花费心血,敢于投入笔墨,集中拿出版面,把大事做大,把大事做好,真正做到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鼓与呼”。

为此,必须紧紧围绕四个“重大”做足文章:

一是重大主题。每一个时代都有其自身的主旋律。做好重大主题宣传,是党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题中应有之义。当下,最重大的主题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2008年2月起,《河南日报》在一版推出了《高举旗帜 科学发展》等专栏,宣传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自主创新、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生态建设和节能减排、改善民生、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新举措、新成效。随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河南日报》又及时在要闻版开辟《推动科学发展 加快中原崛起》专栏,选取全省一批典型进行深入报道。同时,不惜版面,在要闻版及时推出了30余篇本报评论员文章,对活动的开展进行及时指导;在理论版开辟专版,请专家、学者围绕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进行深入研讨。多角度、多体裁、多层次的宣传报道形式,将《河南日报》宣传科学发展观活动一步步推向深入。

再比如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河南日报》大事大处理,运用大手笔、展示大魄力、反映大发展,推出大型专题特刊《圆梦》,该特刊于2008年12月18日推出,共计36个新闻版,调动了多种写作体裁和版面元素,主稿采用长篇通讯形式,配以小特写、大事记、行业之最等短小、精粹、活泼的辅助稿,运用图片、图表、漫画等方式加以点缀,各个部分相互呼应、相得益彰,从农业、工业、交通、能源、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总括了河南30年来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河南日报》还推出了《辉煌30年》、《镜头里看变化》、《见证中原1978~2008》、《旧闻觅踪》等系列报道或专栏,其中,《见证中原1978~2008》大型系列报道,选取30年来有标志性意义的地点、事件、老典型等,从本报当年的报道入手,采用消息的体例,用讲故事的手法,图文并茂地反映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引起了读者浓厚的兴趣,得到了方方面面的好评。

“多兵种合成,集团军作战”,使《河南日报》在重大主题报道上占尽先机,气势如虹。

二是重大事件。当今媒体对重大事件的重视不言而喻,如果用体育比赛做比喻,可以说,各新闻媒体竞相以百米冲刺的劲头进行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作为主流媒体,《河南日报》十分重视重大事件的报道。面对大事,像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神舟七号载人飞行等,《河南日报》综合运用消息、侧记、专题、访谈、评论员文章及图片、图标、漫画等多种形式,组织记者编辑全面深入系统地报道。“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河南日报》及时派出文字、摄影记者赶赴灾区采访,自5月14日起,开设了“团结一致 众志成城 不畏艰辛 奋力拼搏”专版,多形式、立体式地快速报道汶川地震灾情和党中央、国务院、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同时开辟专栏,集中报道河南人与灾区人民心连心,展开专项救援活动的新闻报道,在重大灾难中凸显了媒体的责任和人文关怀。

2007年7月29日,三门峡市陕县支建煤矿东风二井巷道被淹,69名矿工被困井下。经过76小时的生死大营救,被困的69名矿工全部获救。面对这一突发事件,《河南日报》立即成立报道组,连夜赶赴陕县事故现场,从7月30日到8月14日,历时半个月,《河南日报》一直在重要版面、重要位置,连续刊登关于这一事件的方方面面的报道,推出了《为了六十九个矿工兄弟》、《生死七十六小时》等系列报道和长篇通讯《霹雳重生》,全景式记录了这惊心动魄的76小时,深刻地揭示了这一人间奇迹背后的伟大时代精神,社会反响强烈。中宣部《新闻阅评》就此印发专期阅评,称“《河南日报》对这一事件的报道积极主动,抢占先机,而且在被困矿工救出后,后续报道不断深入”,“彰显了党报在突发事件面前反应迅速,把握导向,引导舆论的能力。”

对突发事件及时反应、轻重有度、把握得当、可读性强,使《河南日报》在重大事件报道上吸引了读者的目光、引发了受众的共鸣。

三是重大典型。重大典型报道对于弘扬主旋律、讴歌时代精神、指导推动工作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重大典型报道要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做到精彩、生动、鼓舞人,就必须将媒体的“报道点”与受众的“关注点”结合起来,使媒体的“告知”与受众“欲知”达成有机的统一。任何一个典型都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这就要求我们在考察典型、策划主题、提炼思想时,必须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放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思考问题,真正做到典型报道与受众的视听需求“同频共振”。对卢氏县委在土坯房办公的报道就是典型报道创新的一个成功案例。最初,编辑部从通讯员来稿中发现了新闻线索,认为卢氏县坚持土坯房办公的做法与一些地方建豪华办公楼的奢侈之风形成鲜明对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这个“报道点”与受众的“关注点”可以紧密黏合起来,于是,《河南日报》精心组织、精心采写,推出了系列报道《走进卢氏县委土坯房》,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并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再比如,“抗震救灾英雄战士”武文斌,也是在宣传汶川大地震救灾英雄的高潮中推出的一个重大典型,《河南日报》连续刊发了《新时期的钢铁战士》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两篇长篇人物通讯,及时、客观、有深度、有血有肉地将英雄其人其事传播于众,既合时又关键,使典型报道真正起到了鼓舞人、教育人、激励人、引导人的作用。

四是重大问题。当前,我国进入由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这个“黄金发展期”,此阶段也是“矛盾突发期”。作为党报,应该高度重视社会建设、社会和谐方面的报道,妥善处理涉及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报道。对于重大问题的报道,一要吃透政策,二要摸清事实,在那些领导关注、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面前,党报要客观分析、善于引导,既不能失语,也不能乱语。比如,“三就两保”——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养老保障这些问题,再比如,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影响,如何应对大批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如何稳定、刺激和活跃股市、楼市,如何扶持中小企业走出困境、健康发展,如何解决城市居民和乡村农民的食品安全、饮水安全问题,如何有效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问题,如何治理环境污染和加强生态保护问题,如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问题等,都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受众十分关注、政府努力在解决的重大问题,对这些话题,就要选好角度、定准基调,采取多种形式,尤其是运用分析性深度报道和调查性报道的形式,提升党报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努力实现四个“突破”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党报新闻实践,必须扬长避短,在保持党报原有宣传报道优势的同时,不断汲取其他媒体的好做法、好经验,进一步提高党报的社会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

具体来说,在新闻宣传中要努力实现四个“突破”:

一是在确保“高度”的同时,在提高“亲民度”上要有新突破。一直以来,党报都是以“大报”的形象公之于众,这样的身份使得党报在宣传报道上自觉不自觉地把注意力放在了“上面”,即全国或全省的重大政经要闻上,而对“下面”即普通群众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关注不够。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党报不会因为姓“党”,是机关报而自然成为主流媒体,党报要永当主流媒体,只有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对党和政府的重大战略、重大理论、重大政策、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典型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将一些政治话语转化为文化话语,增强软性、弹性的文化手段,让文化的亲和力产生吸引力、感染力;力求从民生角度解读国计,从国计角度观察民生,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流媒体。

近年来,《河南日报》在做好“三贴近”这篇文章上下了不少功夫,努力纠正党报以往给人感觉“板起面孔说话”的印象,比如,通过改扩版,增加诸如“视点”、“人物”、“中原时评”等更具民生色彩的专版;在报道方式上,更加强调用新闻的手法(例如华尔街体)、鲜活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来打动读者;在报道内容上,放下架子,关注平民百姓,市井社区,把镜头对准普通人,把笔触伸向“平常事”,开设了“百姓身边人和事”等栏目。通过“脑贴近”(策划意识要跟上)、“眼贴近、脚贴近”(采访要深入一线、深入现场)、“手贴近”(笔触要跟上,手法要贴切),使党报真正做到与群众的心灵不断贴近。

从《河南日报》的新闻实践看,党报要在“亲民度”上有新突破,其一,要善于从“硬新闻”、从“红头文件”这笔独有的财富中,捕捉群众最关心的新闻点,让“时政新闻”也成为“百姓新闻”。会议报道要由重会议规格、重出席领导,向重政策关键点、重利益共振点、重表达互通点转变,使群众也真正关心会议报道;其二,视角下移,不但要善于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中抓新闻,而且要善抓群众身边的新闻,从群众能够看到、听到、感觉到的现象入手去发现新闻。要经常不断地思考,党和政府有什么重要政策法规和新闻信息要发布;实际工作部门有哪些重要情况和具体规定要向老百姓传达;人民群众从自身利益出发,迫切需要了解哪些带有导向性、趋向性的重要资讯。这些功夫都下到了,党报在“亲民度”上一定会有新突破。

二是在保持传播速度的同时,在提高精准度上要有新突破,努力做到“又好又快”。在媒体间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在第一时间将新闻发布出去已成为媒体大战的一个焦点。尽管现在电子媒体日益发达,但报纸在传播新闻的速度上也不是一无所有,比如,党报在时政新闻的发布上就具有天然的优势;再比如,在对新闻的深度挖掘、对新闻事件的评论上,报纸也具有相当的优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各种新闻铺天盖地的今天,提高新闻的精准度显得至关重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事业的生命。党报之所以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严把新闻的真实性这道关,在群众中赢得了信誉。今天,要在提高精准度上有新突破,面对突发事件、热点难点,党报等主流媒体就要敢说话、早说话、会说话,既要顾全大局、把握大势,做到宏观真实,又要力求准确、追求真相,做到微观真实。在具体新闻业务中,比如,对标题的斟酌、对事实、数据的核实等,都要慎之又慎,细心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自觉扎起防止虚假新闻的“篱笆墙”,使党报真正担负起“权威大报”的重任。

三是在保持大气的同时,在抓好细节上要有新突破。党报在抓“大”上,有经验、有传统,但在抓“细节”、抓“情节”上,往往做得不够。有道是“细节决定成败”,一篇报道,往往是那些真实的细节、情节、故事,最震撼人心。在新闻报道中增加细节,不仅能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而且能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可信性,渲染环境、突出人物,更好地表现主题。在抓好细节上要有新突破,首先采访要过硬,细节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来自深入细致的采访,只有采访充分,素材充足,肚里才有货,才有细节可说;其次,要善于运用细节,把那些具体的、生动的、真切的、典型的细节,把能反映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特征的细节,呈现给读者。

四是在保持内涵厚重的同时,注意形式鲜活上要有新突破。现代社会,人们工作生活的节奏都很快,在这样的背景下,党报要增强宣传的效果,就必须进一步改进宣传报道的方式,在受众喜闻乐见中实现引导舆论的目的。在形式鲜活上要有新突破,一要拓宽写法,多研究诸如华尔街体这样的报道手法,把好题材、好素材下工夫写成精品新闻;二要更新报道视角,多一些平视,少一些俯视,从普通人群的情感土壤中发掘新闻亮点,讲述“普通人不平凡的故事”;三要多研究报纸版面的编排,用鲜活的版面语言来吸引读者、服务受众。

(作者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河南日报党报科学
点击科学
脱口秀评论缘何引起关注——以河南日报新闻评论节目《问“侯”两会》为例
科学大爆炸
构建三点着力的内容布局——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豫直播”为例
扮靓“面子”强壮“里子” 锻造精品党报的必由之路——河南日报2018年改版创新亮点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四项“深”功夫讲好农民新故事——《河南日报》三农重大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