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素养教育与高校教师专业的发展和实践

2009-03-24李枝盛杨学风

新闻爱好者 2009年2期
关键词:英文内容材料

李枝盛 杨学风 张 玫

摘要:在当代中国,英文媒体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而逐步走进大学生的生活,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无论是出于信息的需要还是英语学习的需要,都必然更多更广地利用它。由于受众的广泛性,英文媒体的利弊问题也因此屡被提及。这就需要对英文媒体进行“需”与“辨”的探讨,力争找出适用于大学英语媒介素养教育的普遍原则。

关键词:英文媒体 “需” “辨”

进入21世纪,网络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学生一改过去查阅英文资料只能去图书馆的单一方法,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他们只要点击某个英文网站,就能轻易地找到所需材料,甚至可以与千里之外的英语使用者进行即时的交流,而成本却十分低廉。但是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网络媒体在发挥便捷、海量信息等积极作用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那么,究竟该如何评价网络英文媒体的利弊呢?本文从“需”与“辨”两方面着眼加以讨论,以期让学生(或受众)学会去伪存真、有选择地阅读与接受媒体信息。

英文媒体之“需”

大学生要不要上英文网站阅读,用英文与外国人交流呢?答案是肯定的。不管是出于信息还是从语言习得的角度考虑,都十分必要。这是大学生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提高运用英语能力的有效手段,它必将对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和找工作以及今后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毫无疑问,网络英文媒体成了学子们有力的帮手。

网络英文媒体材料丰富多样。目前,世界上的信息绝大部分是以英文的形式存在的。“在国际互联网上英语信息占90%左右,法语占5%左右,汉语和其他语种的信息共占5%左右”。①由此可见,想要得到最新的、最全面的资料,很多时候利用英文媒体是首选的途径。网络英文媒体能提供地道的英语材料,不断接触原汁原味英语的过程就是语言的习得过程。汉语和英语差异很大,“英语高度形式化、逻辑化,句法结构严谨完备,并以动词为核心,重分析轻意合;而汉语则不注重形式,句法结构不必完备,动词的作用没有英语那么突出,重意合,轻分析”。②所以看中国人写的英文,很多时候我们都能轻易地理解,而地道的英文,即使生词不多,理解起来仍然费劲。这是由于“两个民族不同的历史,不同的风俗习惯,乃至不同的思维方式,词汇的意义和内涵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差异”③的缘故所致。比如中国的“菜”,英国人的饮食词汇里就根本没有它。这就需要对语境作相当的分析,要分析语境,必须拥有大量地道的英文材料,这恰好是网络英文媒体优势之所在。

网络媒体材料趣味广泛。网络媒体材料还具有趣味广泛和适应性强的特点。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④中国的填鸭式教学之所以遭人诟病,主要是它忽视了学习者多样的兴趣,网络媒介恰好又弥补了教学的不足,它不仅信息量大,还能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兴趣,无论是天下大事,还是休闲娱乐、文化学习,应有尽有。随着数字图书馆、国家信息化工程等项目的推出,原来的纸质内容网络上都能找到,从而将英语兴趣教学发挥到了极致。

如,网络—多媒体之所以能成为重要的教学工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可以将视频音频材料搬上讲台。“能否把视频与声音、动画、图片等多媒体要素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多媒体课堂教学中来,是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⑤很多广告在播出时声音陡然增高,把受众吓了一跳,受众无意中对广告的内容有了印象。所以好的多媒体材料在提升英语学习方面能取得特别的效果。事实证明,只有视频材料和音频材料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随着电脑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提高,学习者在经历廉价学习的同时,也经历着更加快乐自主的学习过程。

英文媒体之“辨”

诚然,英文媒体对于大学生来说有极大的好处,但是,大学生仍然不能不注意,任何媒体都有其负面的因素,比如黄色内容,在中国这是不合法的,但国外就很容易找到。而西方媒体到目前为止对待中国的态度一直不是很友好,也不公正。所以大学生必须学会“辨”。

内容之辨。英文媒体良莠不齐需要辨别的地方,上文已有说明,那么对于现在的大学生,他们该如何作出选择呢?什么样的材料有助于他们的学习,什么样的材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什么样的网站他们该登录?什么样的网站他们应该尽量回避?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认为:

内容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网站的多样性可以满足学生多样的兴趣。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网站内容结合起来。

选择内容要符合自己的水平。有些学生觉得自己的英文水平还可以,所以有时候他们会选择一些难度非常大的文章,其实,学习是循序渐进的、慢慢积累的,难度太大的材料一方面会影响阅读速度,影响对内容的掌握,有时候,太大的难度会给他们心理上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让其无法将学习进行下去。

选择地道的语言材料也不容忽视。网上有很多的材料并非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的作品,他们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遣词造句都与母语使用者不同,这对于追求地道语言的学习者来说自然不是很好的选择。

视听材料有机结合。多媒体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如果将网上免费的视频材料充分利用的话,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英文听力与阅读水平。比如看外文电影时,学生可以先看有中文字幕的(当然如果内容容易的话,大可不必),了解大致的内容,然后精看,努力掌握所有的台词,如果还有内容没掌握,在网上搜寻相关的英文字幕再检查几遍,从而达到学习听力的目的。另外,电影材料还可以辅助学习者学习阅读。为了跟上电影的节奏,观众必须加快自己的阅读速度,长此以往,阅读速度必然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形式之辨。意识形态之辨。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使用英语的国家基本上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必然产生冲突。媒体则是这种倾向最主要的表现渠道。而“在国家利益面前,无论有什么倾向的媒体,关键时刻都要与政府的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⑥实践证明,西方媒体并不像他们标榜的那样民主,他们往往成为政府的口舌。比如,伊拉克战争,美国一直打着支持民主、反对暴政的旗号,但最近的消息表明,这纯粹是个幌子。而西方媒体在此问题上一直给政府以支持。对于中国的诸如西藏问题、人权问题等,西方媒体则一直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

背景材料之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隐私越来越难以保护,几乎可以说没有隐私可言。但是,社会毕竟是复杂的,大多数事情的来龙去脉全部搞清楚几乎是不可能的。哪怕媒体再怎么神通广大,科技手段再怎么先进,很多事情就是人力所不能。而事实上,媒体本身就带有各种各样的局限性,如法律、道德伦理。媒体总不能以强制的方式要求受访者披露隐私,人人都有隐私权。所以,对于媒体所提供的材料或是他们所作出的评论,都需要带着显微镜去观察。

负面心理之辨。关于这个问题,目前还有待发掘。什么样的内容可以称之为负面的内容?比如商业炒作、记者的局限等不一而足。这本身就是一个难题。现在色情暴力恐怖在电影电视和网站上到处都是,但这些东西会不会给大学生心理上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有些暴力电影给了大学生负面的教育,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从而导致最终的变态甚至犯罪。另外还有商业利益、记者素养等都需要媒体受众细加甄别,这里不再赘述。

教师的作用

对于目前大多数学生来说,离轻松地访问英文网站还有一定的距离,很多人还不知道从哪些网站可以找到哪些内容。选材的范围为时事评论、社论、专题报道等方面的文章,题材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战争、环保、人口、国际关系、科学技术等方面,学生可以随时获得国际国内时事和报刊、电台、电视台所关心的社会热点内容,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景下进行语言学习,体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模式。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作用就十分明显了,可以及时地为同学们传递最新信息。

首先,介绍内容合适、难度适中的英文材料给学生。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素养不足,教师可以有选择地介绍相关材料,比如,语言相对简单的有读者文摘,带有政治色彩的美国之音和纽约时报,视频方面做得比较好的网站有you tube等,当然还包括上文的内容网站自然杂志等。通过一些英文材料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媒介的特点,还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理解力,所以要善于并始终鼓励教育对象表达自己对媒介信息内容的看法,使他们在讨论中获得思想启发,并随着他们的成熟程度逐渐给予教育对象更多的自由,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其次,对于刚才需要辨的内容所对应的相关网站不予介绍,让学生不可能有机会选择。如果有人知晓,可以以教育的形式矫正过来。比如在某些国家合法的黄色网站、暴力网站、赌博网站,这是一个蕴涵有丰富意义与多元信息的“潘多拉之盒”,不经过一番学习与教育,人们很容易被五光十色、充满扭曲的媒体信息所误导。媒体的内容往往不是反映真实,也无法客观地转述,事实上媒体是经过选择、建构的过程而产生的。因此,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对媒体议题的敏感度,与融入教学的思考策略;另外,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主动的思考与认知,尊重学习者的个别经验理解与诠释,从平等对话的论证过程,产生价值澄清。我们可以通过新闻英语的阅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立场、倾向进行分析、评论,变消极的接受型思维为积极的评判型思维,久而久之,学生便能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并敢于向权威提出挑战,同时,学生还能养成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在有事实、有根据、有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一种观点的批判并建立自己的观点,尽量避免推荐,甚至只字不提。

结论

综上所述,英文媒体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对于优点,大学生应该充分地利用,而缺点自然是努力地摒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最后达到最好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行,而全社会也应该给予尽可能的帮助,实现媒体资源的最大限度的健康使用,为社会发展作出最大的贡献。教师的教学应体现授课内容和新闻的新颖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和敏锐性以及对事物发展的预测能力。在这门课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这是最具有优势的,也是最能体现这门课程特色的。总之,目前中国的媒体素养教育还属起步阶段,在这方面教师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广大教师任重而道远。本文为江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课题《多媒体—网络一体化之大学英语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为07YB202

注释:

①贝静红:《大学生网络素养实证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6(2)。

②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66页。

③贾志梅:《英汉词汇特征比较》,《大学英语(学术版)》,2007(2)。

④皮亚杰著,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61页。

⑤刘文昌:《多媒体视听要素对高中学生识记水平影响的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⑥张国庆:《美国媒体的意识形态》,《学习月刊》,2005(9)。

(李枝盛为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杨学风为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张玫为九江职业大学副教授)

编校:施宇

猜你喜欢

英文内容材料
英文摘要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主要内容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