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式教学在新闻教学中的应用
2009-03-24刘娜
刘 娜
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基于现代教学观念而通过师生及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来达成目标,是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式课堂教学结构。心理学家克拉克研究表明,定期进行讨论比不参加讨论的学生能够更成功地获得并保持所学概念。讨论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独立思考和自主发展的最有效的方式。讨论式教学是现代教育观念的产物。欧美一些国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相继提出了多种教学模式,如“发现式教学法”、“问题定向教学法”等,重点都放在如何培养学生的智能方面。80年代以来,在欧美国家成功实行的“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法”逐渐传入我国。随着以高新技术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影响的不断深入,讨论式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青睐。
讨论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对同一个问题的自主思考能力增强,而且乐意展现自己,与别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讨论式教学顺应了他们的这一变化,因此,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无论是讨论前的思考还是讨论中,都会出现对某一问题把握不清或明显感受到对某一问题的浅薄。带着这些问题课后再去查阅资料,这种情况下的查阅是学生们的自主、自愿行为,而且极具针对性。所以,同学们的学习欲望是最强烈的。
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做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是相当困难的,它有两个条件:一是对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二是对知识的运用,在运用中才能融会贯通。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必须由学生自己来实现,这一点是老师代替不了的。比如,新闻理论的讲授中,有这样一个思考题供学生讨论:试析媒体对医患关系的报道。对这个问题的分析,牵涉新闻理论中的舆论监督、舆论引导、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社会责任论等诸多方面。讨论中由学生来分析,每位同学的视角不同,所用的理论可能也不同。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灵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最后同学们融合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既客观、公正、全面地探讨了问题,又达到了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同时还做到了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对于广电的同学而言,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他们的业务素质的培养。首先,有助于训练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良好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其必备的基本素质。而讨论式教学模式中,在特定的时间内通过肢体语言、口头语言等阐述其观点。在特定的时间内,学生将完成对观点的树立、语言的组织等。对于同学们而言,这就是未来工作的训练。因为现在的记者,尤其是电视台、电台的记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突发新闻事件的现场,现场根本不可能进行充分的准备就要开始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记者思维的敏捷性、语言组织的连贯性、语言表达的清晰等问题就随之出现了。要想具备这种能力,天赋固然重要,后天的培养也是必须的。因此,在学生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将会有助于他们早日具备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
其次,树立一种互动观念。无论新闻传播理论还是业界,互动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媒体加强对受众吸引力的一种手段。在未来的媒体发展中,尤其是网络媒体,数字技术获得充分发展之后,互动的地位和作用都将进一步加强。那么,在课堂教学中使同学们体会到互动,教学中的互动使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互动的益处,并且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到工作中,使他们能及早地顺应媒体发展的潮流。讨论式教学多多少少就体现出了一种互动。老师将问题抛给学生,学生们思考、讨论、激辩,再公开阐释其观点。和老师交流、和老师的观点碰撞,然后双方再讨论等,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和以前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相比,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讨论了、思考了,而且这种方式应用得当的话,还会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互动的优越性,体会到互动的奥秘,从而在他心中烙下互动的影子,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讨论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用的难处及对策
讨论式教学模式固然有诸多益处,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有一些较之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把握的地方。
问题设计难。讨论式教学模式的依托是问题,所以,问题设计的水准将直接影响着学生讨论水平的发挥,因此,设计一个难度适中、范围宽窄合适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对问题的总的要求是难易适中、宽窄合适。问题的设计要把握好以下问题:体现出一定的学科交融性。新闻学是一门与其他学科结合相当密切的学科,它从来不是一门封闭和孤立的学科。比如在1947年新闻传播学经典之作《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的新闻自由委员会中竟没有一个新闻学教授,而这显然也不是一个明显的失误。因此,在授课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向同学们灌输这方面的意识,从而使同学们自己也努力涉猎诸多学科,将自己培养成一个“杂家”,而这也正是社会对媒体人员的要求。这种意识的培养将贯穿于老师的授课之中,应该鲜明地体现在老师问题的设计和学生的回答之中。比如,在讲中西方新闻报道的时候,有一个问题:中国盛行典型报道,而西方盛行调查式报道,要求同学们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来分析此问题,这个问题是新闻报道中的问题,但也是一个与东西方政治、文化有密切关系的问题。因此,学生回答此类问题,不仅仅需要具备新闻理论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必须对其他知识多多少少有一些了解、理解,才能将此问题回答得比较全面,所以,通过一连串类似问题,不仅仅是让学生对答案有所了解,还应该给他们以启迪:需要不断地完善相关学科知识储备,不断调整知识结构,才能全面回答新闻学的问题,如果能达到这样的目的,那将是问题设计讨论式教学最可称道之处。
学生易两极分化,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每位同学的话语权。讨论式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小组讨论,然后小组中的一位同学做公开发言。由于这种方式不具有强迫性,所以容易产生一种后果:导致机会的不均衡。活跃的同学可能每次都会主动积极发言,而比较沉默的同学则一直沉默下去,导致两极分化。这显然不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其中,也是老师应该考虑的问题。为了尽量减少此种情况发生,作为老师,一方面应该鼓励每一位同学大胆地发言、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应该在某种情况下进行积极干预,措施就是在不改变整个发言、讨论非强迫性质的前提下,强迫某些沉默的同学发言。比如,在小组讨论中,老师的身份是旁听者和观察者,不仅仅听大家的意见,而且对同学们进行观察,从中发现不活跃的同学,以后可以有针对性地要求听取其观点。在老师的要求下,一般而言,这些同学也会配合老师发言。这种不经意的要求可能就是一种强迫。当然,绝对的机会公平是不可能实现的,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保证每位同学的话语权。
对老师素质的要求。讨论式教学模式看起来似乎是一种较省力的教学模式,但实质上并非如此,它对老师素质的要求相对传统教学方式有所不同。
首先,教师知识结构合理、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有了这样一个前提,才能设计出合适的问题。总体来讲,学生无论知识丰富程度、知识结构都不如老师完备,但不可否认,有些同学拥有某些老师尚不完全具备的学识素养。因此,有些同学的思维活跃,知识面相对宽广,思考问题的角度刁钻。因此,他们的回答可能某些时候会超出老师的学术修养。这种情况偶一为之可以,但不应成为经常性的现象,否则老师这个称号将受之有愧。因此,这就要求老师本身要知识面宽广、知识丰富。另外,老师的知识更新必须成为一种经常性的工作。因为学生是年轻人,其接受的知识大多是新的知识,这就势必要求老师也要不断地接受新知识、不断地学习,用新知识来代替老知识,才能达到和学生同步的地步。
其次,要求老师有良好的思维能力、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讨论课并不是学生讨论完就了事,老师最后还要对此问题作总结。这种即兴发言是对老师的考验。它除了要求老师有较好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外,还对老师的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首先要求其思维敏捷、思维深刻,能够从学生的长篇阐述中抽取本质的东西,将与之相似的观点合并。其次,要求其思维清晰、思路清晰,最后的总结发言才能是画龙点睛之语。
再次,要有开放的心态,尊重每一位同学的思考成果。这是对以往教学方式的一种颠覆性改变,讨论式教学的答案不像以前,每一个问题都有固定的几点答案,讨论式教学的答案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答案,每一位同学的思维方式、知识的不同,能切入的角度不同,答案也不相同。有时候,同学的问题可能还会超出老师的知识范围。因此,老师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同学的思考,尊重每一位同学的成果。
(作者为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编校: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