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突发事件中新闻评论公共性的实现
2009-03-24苏蕾李彦华
苏 蕾 李彦华
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事件频出,特别是2008年,1月的南方雪灾,5月的四川大地震,9月的毒奶粉事件,一连串的突发公共事件考验着公众的承受能力,也考验着新闻媒介的应对力和判断力。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已进入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期,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成为热点问题。新闻媒介就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报道机制已作出有益尝试,但公众在获得事实信息的同时,还希望媒介提供来自专家、政府等各方的意见。新闻评论在意见性信息传播方面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突发公共事件中新闻评论所发挥的功能进行研究,以期获得应对突发事件的某种思路和方法。
新闻评论公共性的含义及实现路径
“公共性”是一个涵盖范围很广的概念,在人类活动的许多领域都存在公共性的问题,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公共性的创造和实现。新闻评论是公共意见的载体之一,经由公共论坛面向公众传播,公共性是新闻评论的重要功能。近年来,新闻评论的蓬勃发展是个不争的事实,这种繁荣主要表现在新闻评论作品数量的增多、作者群体的壮大,开辟言论版的报纸数目的扩大。数量意义上的进步显示了公众对于新闻评论的迫切需求,这不仅体现了公众对于多元意见的渴望,同时也隐含着他们对新闻评论能够及时反映公共意见,维护公共利益的希望。
维护公共利益是新闻评论公共性的核心意义,尽管在当下我们不得不面对公共性待建构的事实,但是对公共性的表述却并不新鲜。台湾学者林大椿曾说“新闻评论应该以有关社会公益的问题为主要的着眼点”。①康拉德·芬克将“为大众服务”列为新闻评论写作目的之首。②丁法章强调新闻评论的议题需来自公众且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③新闻评论公共性实现的最终目的是守卫公益。
新闻评论公共性的实现路径涉及新闻评论公共性的判断维度问题。学者谭安奎曾将公共性观念划分为以下维度:空间、实体、主体、情操、过程。④这里,空间可以理解为公共生活展开的公共领域,实体则是以维护公共利益为旨归的共同体,主体应是具有公共理性的公民,情操是对主客体的德性要求,而过程则指公共参与、公开讨论的协商过程。依照上述理解,我们对新闻评论公共性维度作出对应判断:从空间上讲,新闻评论的生成空间是公共领域,新闻评论以反映公共领域内产生的公共意见为己任,新闻评论经由媒介传播又反作用于公共领域中公共意见的生成;从实体上讲,新闻评论作为媒介组织话语权的实现形式具有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职责,同时具有监督组织公共权力的功能;从主体上讲,新闻评论的创作主体应具有公共理性,同时新闻评论的接受主体也应具备公共理性;从情操上讲,新闻评论文本本身是传播公共精神的载体;从过程上讲,新闻评论的生成和传播将促进公共协商。
突发公共事件下新闻评论更重公共性
突发公共事件下应更加重视新闻评论公共性功能。根据2006年1月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突发公共事件性质和规模表现不同,但都具有突然发作、危害公共安全的特征。同时突发公共事件往往冲击社会原有价值体系和认知标准,造成群体性心理恐慌。因此,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在时间紧张、不确定性高的情况下,必须迅速作出决策。决策的产生与意见性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公共意见的传播密切相关,新闻评论作为意见性信息的载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下必须捍卫公共利益,新闻评论公共性功能应该加强并得以实现。
三鹿奶粉事件是典型的突发公共事件,这起事件主要表现为危及公众食品安全,属于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第三类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近年来,危及公众食品安全的事件迭出,毒大米、地沟油、“红心鸭蛋”、“多宝鱼”……这些事件造成了公众极大恐慌,乃至有人戏称“谈食色变”。三鹿奶粉事件由于牵涉无辜的儿童,危及他们弱小的生命,使社会的良知受到最严厉的拷问,公众对此类事件的承受力也达到一个极限。自2008年9月9日《甘肃14名婴儿疑因长期服食某品牌奶粉而患肾结石》一文发表后,众多媒介纷纷转载此文,同时网络上关于奶粉事件的信息迅速传播,舆论强烈要求公布奶粉品牌,追究事件责任,安抚患儿及其家庭,对奶产品行业进行整顿等。面对这种舆论形势,新闻评论及时呈现公共意见,疏导公众焦虑情绪,分析事件核心问题,督促政府相关措施出台,展开对事件的深刻反思,集中体现了突发公共事件中新闻评论舆论引导的重要原则——维护公众利益。
突发公共事件下新闻评论公共性的实现
突发公共事件严重危害公共利益的特点对公共领域形成强烈刺激,使公共意见的生成变得异常活跃,新闻评论在反映公共意见的同时,其公共性功能的发挥也更加充分,公共性得到实现。
及时反映公共意见,呼吁信息公开。突发公共事件的突然发作性不仅给人强烈震撼,同时冲击着人们的认知盲区,并最终导致公众对事件信息获取的不对称现象,特别是事件爆发初期,各种谣言和小道消息的出现就是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一种有害的信息补充,比如2008年5月12日地震当天,有网站爆出北京当晚会发生地震就是典型的谣言,非典事件中食醋、板蓝根脱销也是受到小道消息的影响,“生蛆柑橘”事件更是由谣言引发了一场群体性恐慌。流言和谣言的产生,究其原因在于公众对事件的真实情况获知困难。2008年9月9日《兰州晨报》首次披露奶粉是导致婴儿肾结石的罪魁祸首后,网络舆论对于奶粉品牌十分关注,揣测和质疑充斥讨论空间,流言和谣言也在信息不公开的情况下悄悄滋生,公布奶粉品牌成为公众最大的信息需求。新闻评论将这种意见及时地呈现,呼吁信息公开。2008年9月11日,有多位知名评论员撰写评论呼吁信息公开,如《大河报》范大中的《请公布致婴儿肾结石的奶粉是什么品牌》,《上海商报》何桂山的《某品牌是什么牌子奶粉》,《重庆时报》李晓亮的《奶粉致婴儿肾结石一切信息皆应公开》,浙江在线童大焕的《政府应尽快查明公开结石婴儿事件真相》。这些评论是最早呈现公意的媒介声音,它们体现了新闻评论在突发公共事件下的一种应急思路。
监督政府危机处置过程,维护公共利益。突发公共事件的不确定性为人们应对危机和处置危机带来了困难。政府作为危机处置的主体力量,在处置过程中运用公共权力进行危机监测、预警、预控、预防、应急、善后等一系列工作。政府应急和决策能力是公众监督的重点,这种监督集中体现为对公共权力行使的监督,以达到维护公共利益的目的。
毒奶粉事件经《兰州晨报》曝光后,事件的发展出人意料,2008年9月11日“三鹿”品牌的公布撼动了人们对名牌的盲目信任,2008年9月16日央视报道22个厂家69批次婴儿奶粉含三聚氰胺,几乎摧毁了人们对中国奶业的一切美好想象。从知名品牌到“中国奶业地震”,事件的发展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期,一时间对国家免检制度的问责,对政府预警机制的质疑,对相关部门监管责任的批评等议题成为舆论焦点。通过对新浪新闻评论频道转载的涉及毒奶粉事件的评论统计,约有三分之一评论就上述议题发表意见,这充分显示了监督公共权力是新闻评论的重要职责。这些评论如《婴儿肾结石事件必须环环问责层层追究》、《食品免检不是要免掉政府监管责任》、《食品安全危机后警惕公权肆意扩张》,将散漫的公众舆论凝聚成理性判断,达到了更佳的传播效果,使政府能够准确获知公意,及时调整应急机制,服务公众利益。
倡导公共理性,传播公共精神。突发公共事件本质上是一次危机。所谓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⑤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一场危机爆发后,社会群体心理上的承受力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损伤。而近年来发生的若干事件又都和社会丑恶现象联系在一起,权钱交易、贪污腐败、造假盛行构成了突发公共事件产生的社会基础,社会道德和价值标准受到拷问和质疑,公众对社会的信任正在被蚕食。此次的三鹿奶粉事件使道德和信任更加受到沉重打击。新闻评论面对这种情形,应该担负起倡导公共理性、传播公共精神的责任,既呼吁公众理性面对灾难,同时传播积极的价值理念,帮助公众恢复精神创伤。毒奶粉评论中有若干篇直面事件中表现出来的道德、良知的丧失,在失望之余将重建的希望深深植入,如《结石奶粉企业的道德血液何在》、《代言明星逃避不了道德法则》、《奶粉事件拷问行业自律和企业良知》、《制约三鹿的不仅是成本还有良心和法律》。
促进公共协商,共同化解危机。化解危机是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的最终目标,危机的化解有赖于正确的决策,而正确决策的产生则是公共协商的结果。公共协商意味着有关公众利益的决策是通过公共商讨和辩论的途径制定出来的。作为承载公共意见的载体,新闻评论是公共协商的结果,而新闻评论的传播过程将再次促进公共协商的展开。在三鹿奶粉事件中,奶农的利益问题始终是一个焦点,事件初期,奶农的利益并不被关注,相反有很多指责针对奶农。2008年9月12日中国江西网发表了刘长锋的《三鹿奶粉出问题不能拿奶农当替罪羊》一文,正面提出了奶农不该成为这次奶粉事件的惩罚对象,结合2008年9月23日河北省政府出台出资3.16亿元补贴奶农的政策,以及后续各地政府和中央政府对于奶农的经济补偿政策,应该说新闻评论较早地设置了议程,为相关政策的出台创造了商讨辩论的协商空间。
新闻评论公共性实现的意义
频发的突发公共事件带给我们对灾难最直接的感受,但是透过突发公共事件中新闻评论的议题选择和议程设置,我们看到了新闻评论公共性的实现。在危机面前,媒介有可能突破固有的新闻观念,在新闻评论的议题选择和议程设置上打破泛政治化思维方式,重视媒介的公共价值。将三鹿奶粉事件中新浪网和联合早报网的新闻评论进行比较,发现2008年9月11日到9月30日之间新浪网转载国内各大媒体的新闻评论多达90篇,而联合早报网则登载65篇评论,新浪网在评论数量上的优势显示了国内媒体对奶粉事件的高度重视。在议题选择上,新浪网和联合早报网评论都涉及对质检制度、政府预警、社会公德、企业责任的评价,双方议题相似度很高。奶粉事件中有两个拐点,一个是2008年9月11日三鹿品牌被公布,一个是9月16日22个厂家名单的公布,新浪网和联合早报网的议程设置都体现了事件的这种变化。可以看出,突发公共事件下,国内媒介在新闻评论的议题选择和议程设置上采取了一种应急思路,这种思路正是实现新闻评论公共性的思路。
政治性和指导性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新闻评论功能的主要认识,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一种泛政治化思维方式左右着新闻评论的实践。从新闻评论的选题到新闻评论的发表都要受到这一思维方式的支配,甚至各级党委及政府负责人应经常为报纸撰写社论成为一种惯例,尽管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新闻评论实践在为不断打破泛政治化思维方式而努力,但是不能否认这种思维方式依然存在。在突发公共事件这一特殊情形下,公共利益遭到严重破坏,新闻评论实践会更加重视公共性原则,新闻评论公共性得到实现,泛政治化思维方式受到冲击。
作为新闻评论实践观念,公共性在当下中国还处于一种建构状态。这种建构依赖媒介在新闻评论实践中不断改革,也依赖于学界以一种建构主义的态度对公共性作出研究。在建构新闻评论公共性观念的过程中,新闻评论作者的身份意识、文本的价值、读者的理性和社会环境的公平、开放都将受到影响,这正体现了观念在建构关系中的建构作用。而当公共性最终成为一种共有观念时,它对新闻评论的实践将产生更大的作用。
注释:
①林大椿:《新闻评论学》,台湾:学生书局,1978年版,第4页。
②康拉德·芬克:《冲击力:新闻评论写作教程》,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③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④谭安奎:《公共性二十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⑤董天策:《在开放与控制之间:危机传播的基本准则与尺度——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的经验与启示》,《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4)。
(苏蕾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博士生、长安大学讲师;李彦华为陕西电视台编导)
编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