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六合彩中的谣言传播现象
2009-03-24张娅玲
张娅玲
从媒体的报道看,地下六合彩1999年兴起于广东潮阳,主要在大陆的中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传播,近十年来由南向中部地区挺进,进而向西、向北蔓延,所到之处,席卷大量资金,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经济秩序。至今,地下六合彩的生存空间仍异常庞大。为什么这种疯狂的赌博方式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笔者通过对地下六合彩危害下的家乡所在地×市和周边地区的长期关注与调查为线索,通过研究地下六合彩活动在这些地区的运作方式,从中导出地下六合彩的生存根基——谣言传播。
地下六合彩中的谣言定义及传播过程
谣言在《辞海》中这样定义:“谣言,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捏造的消息。”清华大学胡钰教授提出:“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①。
地下六合彩活动中的谣言是在广大码民(以文化知识比较落后的小县城市民和农村居民为主)中急速流传的,由码庄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精心设置和发布的,宣称能提示特码的大量欺骗性的虚假信息。这些谣言是码庄蓄意捏造的,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是对社会和人民群众有极大煽动性和破坏性影响的有害谣言。
利用香港六合彩的名称和开出的号码制造谣言
地下六合彩宣称:“地下六合彩是香港六合彩,中奖特码是香港六合彩公司每年排定的。”用这种希特勒式的“谎言重复一千遍”,在广大码民中“铸造”成“事实”。用表面上看起来高的赔偿率来诱惑买码者,激起他们的赌徒心理。这是地下六合彩制造者传播的初步谣言,是整个谣言传播的基石。
利用大众传播媒介散布谣言
各庄家精心策划利用大众媒介散布谣言,利用书刊、码报、手机、小灵通、网络等,打着“透码”“玄机”的旗号进一步给买码者设下无形圈套,甚至讹传电视节目和报纸也可以“指点密码”。这些谣言像一张无形的大网,使千万个码民深陷其中。谣言的接受者是不同职业、年龄、性别的广大码民,这些码民参加六合彩赌博活动,无条件接受谣言,千方百计从庄家提供的所谓“绝密资料”中去寻找“财富之路”。
地下六合彩谣言传播中的二次传播
人际传播。谣言的人际传播过程即码民之间关于“特码”的私下交流,主要表现为口语交流。笔者所在地区,买码高峰期达到这样的情况:“相见不问好,开口言生肖。上期龙已现,这期该虎啸?……”码民把自己“琢磨分析”的六合彩数字跟别人的对比交流视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群体传播。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等区分的买码人群之间的群体传播。据笔者调查,买码者不分男女老少,包括农民、家庭主妇、医生、菜贩、司机、老师甚至政府工作人员。在这些群体中,交流买码“玄机”和买码“得失”是群体生活的业余调料,也是群体成员人际关系协调的契机,在地下六合彩活动高峰期,不买六合彩的极少数个别人被看成是“不合群”的“边缘人”。
如果说码庄策划传播的谣言是一张大网的话,那么谣言中的谣言——二次谣言,就是码民自己给自己设置的一把巨大的无形的心灵枷锁,令人深思。
对地下六合彩谣言传播的解读
谣言的形成和传播与社会心理等密切相关,是复杂社会心理现象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造谣者、传谣者和受谣者的心理倾向。
暴富心理: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提出“失范与机会结构”理论,认为当人们很少获得社会合法化的手段以实现文化上所限定的目标时,各种越轨行为的发生率最高。②
利益分配格局变迁使合法化手段常无利可图,而违规行为却大行其道,获取超额非正常收益等。在这种文化导向下,不劳而获成为众多乡村居民的一种流行文化心理。地下六合彩的造谣者为牟取巨大的物质利益有意造谣,利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制造铺天盖地的谣言,目的就是把广大码民的钱骗到自己的腰包里。而绝大多数彩民“买码是想发财”。这种文化心态在彩民身上形成了一种间歇性的强化机制,若赌赢了,会促使他继续赌,想赢得更多;若输了,就想把损失挽回,促使他继续买下去。
博彩文化惯习的魅力。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用“惯习”、“场域”等概念对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言行进行解释,基本解释逻辑为:[惯习/资本]+[场域]=日常生活言行。布迪厄认为,惯习就是“体现在人身上的历史”。③
赌博源于游戏,从古至今,形形色色的赌博现象从未杜绝,它往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言行融为一体。作为一种娱乐形式,博彩惯习已经“外在性内在化”了。我的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彩民认为“买码不算赌博,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娱乐”,只有少数人认为“买码算赌博”。由此,很多买码者对码庄精心制造的谣言阴谋浑然不觉,并且还乐在其中,甚至不自觉地成为二次谣言的传播者。在这种博彩文化惯习的影响下,把买码作为一种娱乐形式,把地下六合彩中的谣言作为一种生活乐趣,津津乐道。这样,博彩惯习已经“外在性内在化”了,社会成员已经将它内化为一种“第二天性”,地下“六合彩”赌博,作为社会转型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值得人们深思。
曹锦清在《黄河边的中国》一书前言中说:“穷有穷病,富有富病,与穷病、富病相比,穷而急富之病更为可怕,因为此病可能使自我迷失。”在地下六合彩谣言传播中大量因“急富”心理迷失的彩民就是最好的例证。他们由受谣者到信谣者,甚至到不自觉地成为谣言传播者这一“迷失”的过程是令人深思的。
注释:
1.胡钰:《大众传播效果——问题与对策》,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2.罗伯特·K·默顿[美]:《社会研究和社会政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3.刘欣:《阶级惯习与品位:布迪厄的阶级理论》,《社会学研究》,2003(6)。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新闻系)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