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媒介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

2009-03-24

新闻爱好者 2009年2期
关键词:异化大众媒介

卢 萍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经济的腾飞使得文化的地域性越来越弱,经济的全球化给中国文化带来了飞速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文化交流在当今社会显得日益重要,而大众媒介担当着文化交流这一重任。它将一定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风俗习惯以及特定的文化倾向传达给人们,从而在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促进着文化的发展。对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把大众媒介提升到本体论层次来理解

大众媒介及其文化的勃兴,是科学技术对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同时也是技术性对人文领域介入的典型表现。从传统观点看,科技与人文,是人类智慧之树上的两朵奇葩,它们共同标志着人类向文明迈进的胜利步伐。它们自成一个领域,正所谓“两股道上跑的车”,说的不是一码事,人们很少把它们联系起来考虑。

其实,科学技术对人文的影响是重大的,技术性对文化的介入并非自今日始。譬如印刷技术的发明,就是技术性介入文化,发挥其工具理性的功能,从而推动、促进文化传播的例子。问题在于今天的大众媒介技术对文化的介入已不满足于像传统的技术那样,扮演为他人作嫁衣的角色。它不仅为他者传播文化,更要为自己创造文化——传媒文化。

人类已置身于这个自己创造的大众媒介之中。它既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又是一个一经创造出来,就如影随形地再也摆脱不了的生存空间。我们既然为自己创造了这样一个文化的生存空间,就应对它积极的意义和消极的影响进行认真的思考。

大众媒介优化了社会文化价值观念

我国的大众媒介及其文化,不同于现代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那些遵循媒介的商业逻辑制造出来的媒介文化。我国日益勃兴的媒介文化虽也投放到市场,按市场规律运作,但作为意识形态,同时受到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指导和相应的制约,在价值上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而且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我国的大众媒介及其文化从三个方面优化了社会文化价值观念:

媒介文化用简化了的艺术形式普及了艺术。它用受众能够接受的形式来阐释艺术中那些既丰富又相对艰深的内蕴,使受众在接受时,无须做比较充分的技能和文化修养上的准备。使不同教育层次的人,都拥有一条感悟艺术的捷径。只要具备一定的消费能力,便可以买来艺术的享受。它降低了受教育,尤其是接受专业教育的门槛,打破了对知识的传统垄断。让知识普及,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

用“欲望叙事”替代了传统文化、审美中的“神圣叙事”。传统的文化、审美以“应当是什么”作为价值取向,建构和守护着人类的精神家园。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建构与守护又是在很大程度上以牺牲人的感性欲求为代价的。康德认为,美感只能是一种反思性的判断力,在感性中对理性的把握就是美感。他强调审美只与视、听两种官能相联系,此外的触觉、味觉、嗅觉,都与美无缘,它们所获得的愉悦是低层次的快感,而不是美感。大众媒介文化解构了灵肉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坚持身心一体的世俗的立场,适应了受众对生命体验的要求。

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交流。现代传播媒介是文化物化过程中最直接的手段。它成功地将艺术、宗教、哲学乃至于政治,同商业和谐地整合为一体,在实现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经济价值,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继续发展。

包括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同样也需要大众媒介作为重要载体,对世界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大多是通过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得来的。如《正大综艺》、《国际双行线》,央视的《正大综艺》自1990年开播以来,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国内所有的地区都曾留下《正大综艺》摄制组的足迹。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模式和不同种族的人聚集在一起,围绕特定的话题来进行交流,表现不同的文化冲突,体现出超越单一民族的国际化视角,从而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

大众媒介的异化使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扭曲

大众媒介及其文化在消除历史上的理性异化和伦理异化过程中作出了贡献,因而有其积极意义的一面。但是,它在克服异化的过程中自身又走向了异化。正像歌德在《浮士德》中描写的那样:浮士德博士与魔鬼糜非斯特做成一笔交易,糜非斯特成了主人,浮士德变成他的奴隶。如今,媒介技术获得了大发展,而作为发明、创造这一技术的人类却在一定意义上成了技术的奴隶,正由人异化为物。这一改变必然导致社会文化价值的扭曲。

大众媒介与商业合谋,通过文化镜像来设置消费陷阱。拉康说,主体只留意于“他者作为自己的形象”,并想象“自己作为他者的形象”。于是,谁使用了据说是明星用的化妆品,便在想象中拥有了明星一样的诱人肌肤;谁穿上了韩式小短装,谁便毫无疑问地成为一个韩国美女。谁拥有了豪宅和香车,谁就是成功男士。沿着这一个个“他者”设置的能指符号链条,人们登上了具有象征意义的舞台。在镜像中,保守者成了前卫,连家庭主妇也成了白雪公主。镜像中的自我是最娇美、最小资的,但现实中的自我呢,却依然是一个为了生活而劳碌奔波,被日晒雨淋的普通大众的一员。

是谁设置的消费陷阱?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这些大众媒介难辞其咎。它们与资本合谋,通过画面、话语和情景设置,把新潮靓妆、香车豪宅、美女俊男、玫瑰情话、烛光晚餐等像潮水般推到受众面前。它们赋予某种产品、某种情调、某种做派、某种状态以象征的文化意义。于是,能指漂浮,符号膨胀;消费者怀着自恋的情结,怀着丑小鸭变天鹅的梦想,明知已跌入消费陷阱却又难以自拔。

我国的大众媒介及其文化的发展正方兴未艾,技术通过媒介对我们的生活还将施加多大的影响尚难以预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关注和研究大众媒介及其文化的传播,以期能掌握媒介而不是被媒介所掌握,能引导媒介文化而不是为媒介文化所摆布,使大众媒介及其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新密市广播电视局)

编校:杨彩霞

猜你喜欢

异化大众媒介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书,最优雅的媒介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