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型电视直播节目的摄像和导播

2009-03-24卢媛媛王立子刘海明

新闻爱好者 2009年2期
关键词:摄像师角色定位开幕式

卢媛媛 王立子 刘海明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其颇具匠心的创意、精彩绝伦的文化再现和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赢得了海内外电视观众的充分肯定。人们在对开幕式赞不绝口的同时,却对开幕式直播电视节目的摄像和导播颇有微词。由此带来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大型电视直播节目中,摄像和导播的角色定位以及该如何分工协作。

电视摄像的角色定位

尽管电视事业已经走过80个年头,目前正值鼎盛时期,然而国内学界对电视摄像的研究依然相对薄弱,对大型电视直播节目的摄像研究也还是空白。研究的滞后,导致电视摄像在平时的电视新闻节目中,即便存在问题也多半是隐性的,一旦遇到特别重大的电视直播,忽视电视摄像后果的严重性,便暴露无遗。

基于此,我们认为:电视摄像的角色定位,有必要重新认识。

取景时的美学意识。电视用形象思维来叙事,展现客观世界。导演负责抽象的叙事,即构思创意,电视摄像负责具体的叙事。不论是何种叙事,都离不开对客体的审美。电视摄像的任务是抓住这种独特的有形的“快感”,创造“一种永恒的愉快”(英国诗人济慈)。这就要求摄像师具备相应的美学意识,在取景时,表现直播现场客观的美的场面。美是多维的,同一个景观,从不同的视角取景,产生的意境也不一样。电视摄像要充分表现某个景观的美,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取景。BOB转播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电视摄像取景败笔,留下诸多遗憾。譬如,航拍的烟火场面虽不乏创意,若从鸟巢向上取景拍摄,观众看到的则又是另一番人间胜景。

运用镜头引领“导向”。导向意识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大型电视直播节目的导向是可视的画面,画面有如指针,连续的画面指引受众朝着既定的方向转移视线,逐步将观众的视线引领到导演意欲表达的目的地。如果说节目的宗旨是导演规定的,那么摄像师手中的摄像机,已经不是单纯的机器,它同时肩负着运用镜头引领导向的重任。电视摄像的这种导向作用,在以往被忽视了。正确认识电视摄像的这种导向作用,有助于摄像师意识到摄像工作的神圣,进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用“活”机器。

具备必要的编导意识。传统的电视摄像,其角色定位是根据编导的安排,拍摄相关的镜头。这种角色定位的最大弊端在于压抑了摄像师的编导意识。事实上,电视节目是一门合作的艺术,尤其像大型电视直播节目,多机位拍摄,零时间剪辑,参与直播的任何人都必须具备必要的编导意识,确保各自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是编辑好的成品,是可以直接被用来播出的。就摄像师而言,除了掌握过硬的摄像技能外,一方面既要听从导演、导播的调度,另一方面还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镜头,准确区分主次镜头。

1.捕捉有价值的画面

画面是电视的基本元素。这种元素,形态上客观,获取的途径主观。有编导意识的电视摄像,既不会错过有价值的画面,也不会滥用镜头。

(1)电视画面的缺位。大型电视直播节目的画面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尤其像奥运会开幕式之类的宏大场面,电视画面极为丰富,为摄像师的拍摄提供了便利。带来的麻烦是,可能遗漏有价值的画面。有编辑意识的电视摄像师,应练就一眼便能挑选到最有价值的画面的本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所要表现的是中国文化元素,这些经典的元素,遍布鸟巢场馆。捕捉这类镜头,事小意显,足以折射出开幕式的文化内涵。鸟巢上端烫金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和英文“Welcome To My Friends”,如果不是后来披露的图片,人们无法知晓原来晚会现场竟有如此精彩的画面。

(2)摈弃无用镜头入镜。大型电视直播节目,阵容庞大,现场千头万绪,摄像与剪辑接近零时间的剪辑,对电视摄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以内容情节为依据,凡不属于情节发展的都应排除在摄像素材之外”。①如果电视摄像不把好关,拍摄无意义甚至不雅镜头,一旦不慎被播出,将破坏直播节目的整体效果。如这次开幕式上郎朗身边的那位小女孩抠脸、挠头的镜头,不但拍摄了,还给了特写,很煞风景。

2.准确区分主次镜头

电视摄像编导意识的第二个方面,体现在本能地准确区分镜头的主次之别。同一场景,景别不同,获取的镜头也不一样。不同的镜头,所起的作用也有差异。分不清主次,容易造成直播中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戏曲木偶场面,摄像机镜头以演员为主,忽视了演员操控的木偶,降低了观众(特别是外国观众)对木偶艺术的兴趣度,从而影响了展现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初衷。再一个是从全世界征集来的2008张笑脸,电视摄像误将近景当作主镜头,没让观众把2008张笑脸都看完。

导播的角色定位

导播是电视事业走向成熟的产物。也可以说,是因为直播的需要,才促生了电视导播这样一个新的职业。直播制作对导播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机位设置、调机和切换三个主要的动作之中”。②导播的任务是“遵照导演的意图和已有的节目脚本对切换台进行操作,实现节目的画面切换”,③“在信号切出的瞬间清晰地表达视像,还原现场,要把握节奏并恰当地表现应有的气氛和环境。”④

镜头的切换。大型电视晚会节目在直播前,总导演是总设计师,统揽、调度一切。进入直播状态,除非总导演是导播出身,否则只能委托导播全权处理播出的所有信号。直播状态的导播,变成大型电视直播节目的舵手,掌管电视的直播。奥运会开幕式的电视直播,导播虽然可以根据分镜头剧本获得基本的切换依据,但情况随时在变化,导播成为专职的镜头画面切换师,在体现导演意图的前提下,除了切换中需要集中注意力外,还要从事二度创作,准确、艺术地完成不同机位、不同景别、不同效果电视画面的剪辑。电视摄像可以制造前期的遗憾,导播则需要避开摄像师的失误和败笔,在众多的镜头素材中,逻辑地、艺术地、自如地剪辑出一幅符合导演创意的电子画卷。

纵观BOB导播切换的镜头,成绩有目共睹,不尽如人意之处也值得研究。导播切换的山水画卷,没能触及上面的山水画轴,阉割了原本美轮美奂的画面。在桃花场景部分,导播切了一个桃花的超大近景特写,全世界40亿电视观众只看到一个疑似塑料花的道具特写,而无法欣赏到桃花“漫山遍野”盛开的壮观场面。

妙手裁出文化魂。导播的角色定位,不是纯粹地切换镜头,而要在镜头切换的同时,传达出某种文化精神。中国文化是写意的文化,运用电视元素来进行表现,难度较大。正因为如此,大型电视直播节目对导播的要求更苛刻。其不但要有丰富的大型晚会的导播经验,关键还要对电视展现的文化元素了如指掌。唯其如此,才有望导播出电视文化精品。奥运会开幕式属于特大型电视直播节目,是全世界40亿电视观众共同的精神晚餐,唯有裁剪出富有民族文化精魂的电视节目,才算合格的王牌电视导播。电视作品的“内涵要靠画面这种载体来传达给观众。有时,一个短暂但富有感染力的镜头,胜过千言万语”。⑤本届奥运会开幕式上,日本代表团步入会场时,几乎每个人(旗手和领队官员除外)手上都拿着两面小国旗,一面是日本的太阳旗,另一面是中国的五星红旗。一白一红,交相辉映。显然,日本代表团用这种方式表达对东道主的尊重,以及对“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某种期待。

对于文化精魂的打造,导播的作用在于用艺术家的敏感,通过镜头的切换,自由裁剪。这需要导播善于经营镜头,不能任意切换。手拿竹制书简场面的表演,导播给予这个表演的也是大特写,特写到满眼都是脑袋上的长羽毛,感觉就是一大群脑袋上带羽毛的人,电视观众无法看到两边的优美陶瓷图画。没有顾及两边的整体协调性,破坏了文化魂魄的完整性。再如,李宁披挂着威亚手持火炬点燃主火炬的途中,电视观众看不到鸟巢上方的星光灯影,也损害了中国传统文化诗意内涵的表达。

导演、导播和电视摄像的默契

电视是合作的艺术。电视直播,对电视观众而言,导演的实际作用退居其次,导播和电视摄像的重要性凸显,导播暂时居于核心地位。“电视的本性要求导播通过监督一个制作群体,并且操纵复杂的机器来表达一个视像。导播必须把意图交代给摄制群体,同时,通过对镜头的选择,并运用声音来辅助视频完成节目。”⑥这个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导演、导播和电视摄像三者之间的分工协作,并达成必要的默契。

默契可以通过演练取得。和政务活动的大型电视直播不同,大型电视文艺直播节目属于可预演节目。换言之,在直播前,此类节目都经过了数次彩排,为的是确保直播的万无一失。这种做法,大大降低了直播的风险系数。就电视摄像和导播而言,每次的彩排其实也是练兵之时。导演和导播、电视摄像,可以将每一次彩排以模拟直播的形式录制下来,彩排后迅即观摩,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总结彩排的经验教训,更为重要的是,可以磨合导演、导播和电视摄像三者之间的关系,以达到真正的“默契十足”。经过数次的模拟直播,电视摄像可以形成基本的拍摄思路,导播可以形成基本的剪辑镜头的思路,为真正的直播奠定“人和”基础。

注释:

①朱海洋:《电视摄像的编辑意识》,《新闻传播》,2005(2)。

②李翔:《电视制作的导播艺术》,《声屏世界》,2008(3)。

③陈学武:《看得见的默契——导播和摄像工作浅探》,《视听纵横》,2005(5)。

④赵鹏程:《试论电视导播的编辑意识》,《当代电视》,2008(1)。

⑤李文波:《画面与内容——电视摄像记者的综合素质》,《记者摇篮》,2007(6)。

⑥赵鹏程:《试论电视导播的编辑意识》,《当代电视》,2008(1)。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新闻传播系)

编校:郑艳

猜你喜欢

摄像师角色定位开幕式
卡塔尔世界杯开幕式上的“半身少年”
电视台摄像师画面捕捉能力的强化策略
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如何提升摄像师画面捕捉能力
《人民日报》十九大开幕式报道话语分析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新形势下电视台摄像师画面捕捉能力的优化解析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摄像师拍摄中的创造空间与技巧
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