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会计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与展望(上)

2009-03-24刘玉廷

财会学习 2009年1期
关键词:会计师会计制度会计准则

作者简介:

刘玉廷,现任财政部会计司司长,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办公室主任。1978年毕业于天津财经学院会计学专业,200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会计系,获管理学(会计学)博士学位和学历。

历任财政部会计司科长,副处长,处长,会计副司长同长。中国会计学会第五、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会计学会第五、七届理事会秘书长,1995年至1997年,作为中英联合联络小组香港过渡期财政预算案编制及有关问题中方专家组专家,参与制定香港过渡期预算案,1999年至2003年,受聘担任中国证监会第四届,第五届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委员,2003年任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上海、厦门国家会计学院教师系列高级职业技术职务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财政部事业单位经济系列和会计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1993年以来,受聘担任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和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题和审题专家。

长期从事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理论和实务研究主持或参与中国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制定工作。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学院、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湖南大学兼职教授,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

主编了《中国会计改革理论与实践》等与会计工作有关的著作10余部,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资产减值,政府财务会计报告等多项部级重点科研课题,多次获得财政部、中国会计学会优秀论文奖。

编者按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中国会计改革开放的见证人,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同志以他的亲身经历、体会和认识,为我们阐述了会计改革开放循序渐进的发展历程……

1978年7月13号,这个日子我永远难忘。那是我到财政部正式报到的第一天,也是我人生历程的一个新的开始。1979年1凡随着财政部会计司的前身——会计制度司的恢复,我从工交司制度处调入会计制度司做“学徒”。从那时起,我就与会计结下了不解之缘。30年来,我国的会计改革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不断推进,我本人有幸亲历了这一改革历程,也见证了几届领导特别是老一辈会计工作者为会计改革付出的心血汗水和打下的竖实基础。回顾这一历程,心中感慨良多,有对前辈师长的崇敬与怀念,有对合作共事同仁的感谢与共勉有对年轻一代的期翌恰逢此时,会计界几家媒体一再约我谈谈对中国会计改革30年的感想,这促使我静下心来将繁杂的思维作了简要梳理,也就有了这篇漫谈式、交流性的文章。本文讲述的,主要是本人在30年会计改革历程中印象颇深的片段和体会,以及对未来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初步设想不当之处,请会计界前辈和同仁们批评指正。

历史回顾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有关情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大幕由此徐徐拉开。进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转变。综观这一段历史,会计服务于经济建设、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中心任务,做了一系列具有探索性、开拓性、奠基性的工作。

1、积极推动出台会计法,依法构建会计管理体制

国务院1978年颁布《会计人员职权条例》,从1979年开始,财政部即着手研究推动会计法立法工作,同年8月11日拟订形成了讨论草稿。经过连续多年的努力,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会计法,国家主席李先念签发第21号主席令予以公布,自1985年5月1日起施行。

会计法确立了会计工作的法律地位,是我国会计工作的根本大法,是会计事业得以迅速发展的保障。会计法的颁布,推动会计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会计地位不断提高,会计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会计法制化进程加快,会计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会计法赋予财政部门以下主要职责:(1)国务院财政部门管理全国的会计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管理本地区的会计工作,从而确立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会计管理体制,创建了我国“政府主导型”会计管理的基本构架;(2)制定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3)对地方、部门、军队的会计制度进行审批或备案;(4)有权要求各单位报送会计报表;(5)制定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和销毁办法;(6)对单位会计工作进行监督,(7)批准设立会计师事务所,(8)制定城乡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工作管理办法;(9)组织表彰奖励忠于职守、做出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等等。

1979年1月财政部会计制度司恢复之初,全司只有七位同志,当时被称为“五老二小(当时调入会计司工作的杨纪琬,莫启欧、胡宝昌、吕众文、裔保生以及冯淑萍、刘玉廷共七位同志)”,我就是其中年龄最小的那位。1982年国家机关机构改革,会计制度司更名为会计事务管理司,其职能已由当初制定会计制度拓展至管理全国会计工作。会计法颁布后,时任会计司司长魏克发等老领导大力推动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和地(市)、县(区)财政部门设立会计管理机构。可以说,如果没有会计法的法制保障和老一辈会计工作者的努力,没有上下联动的会计管理机构和队伍,会计事业很难有今天的可喜局面。

2、《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发布实施,解决了引进外资中的会计难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办中外合资企业成为贯彻中央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方针的标志性事件之一。为了吸引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税收的“两免三减半”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当时基本都是国营企业,实行1980年修订的《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以几十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以国家资金管理为主要特征的会计制度,要求按照固定资金、流动资金和专项资金等资金形态专款专用,专户存储,“打酱油的钱不能打醋”。由于国营企业投资主体单一,会计科目按照资金来源、资金占用分别设置,会计报表为资金平衡表和国家资金表等,强调三项资金平衡。显然,这种会计制度框架不能反映外商投资保值增值和按投资比例分配利润的实际情况,外方看不懂中国的会计报表,从而构成国家引进外资的一大难题。

在这种背景下,财政部开始研究建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1979年11月。会计司草拟了《关于中外合营工业企业财务会计问题的若干规定》1983年3月形成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试行草案)》。这项制度的主要起草者之一是老专家莫启欧先生。莫老带着我们花了两年多时间进行调研,首次引入了当时国际通用的资产、负债、资本、收入、成本、损益等会计要素,会计报表类型

也遵从国际惯例,引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等。这项制度提交外商征求了意见,同时对合资企业的中方人员进行培训。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个插曲,因莫老是宁波人,讲话带有浓重的宁波口音,在培训中方人员时让我充当普通话翻译(我到财政部工作后就被安排跟着莫老学习会计,对他的宁波普通话比较熟悉)。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和反复修改,1985年3月4日,财政部正式发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于1985年7月1日起实施。在此基础上,财政部又陆续发布了《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外商投资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外商投资旅游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基本形成了涉外会计核算制度体系。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是新中国第一部参照国际惯例设计的全新会计制度。它的发布是一个很重要的事件。为什么这么说?首先,该制度采用了“实收资本”概念,但当时很多人认为“资本”意味着资本主义,“资金”代表社会主义。其次,该制度没有沿用增减记账法,而是采用了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当时也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该制度的出台,应当说是一项重大突破。之所以能勇敢地迈出这一步,是因为财政部贯彻中央精神,大胆解放思想,不受“左”倾思想观念的束缚。当时分管部领导谢明同志十分赞成并鼓励这项改革,曾经果敢地说过:“政治问题我负责,技术问题你们负责”,这种胆略和气魄至今仍让我感念不已《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形成和出台,有效解决了当时引进外资的会计障碍。

3、恢复建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制度,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奠定基础

改革开放初期引进外资,外商提出应由独立的第三方对中外合资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当时国营企业的财务报告按照计划经济模式,由同级财政部门进行年度决算审查批复。外商认为,财政部门是合营企业中方的利益共同体(中方都是国营企业),由财政部门审批决算缺乏独立性。1979年,财政部会计制度司恢复后考虑解决这个问题。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杨纪琬司长亲自执笔起草了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报告,让我抄写誊稿。坦率地讲,本人当时根本不知道会计顾问处为何物。1980年12月,《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正式发布,对会计顾问处(此后更名为会计师事务所)的性质,主要业务和任职人员条件等作了具体规定,标志着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复苏起步。这个文件发布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相继成立了会计顾问处。一直密切关注中国会计市场的世界八大会计师事务所也迅速作出反应,纷纷在中国设立办事处、代表处。在当时,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业务是为中外合营企业提供审计服务并出具审计报告。对外开放不断深入,中外合资企业数量持续增长,会计师事务所的数量也逐渐多了起来。1986年,国务院发布了《注册会计师条例》,1993年进一步修改、升格为《注册会计师法》。这就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的初级阶段——尚不强壮但初显生机。注册会计师制度的恢复,为日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4、探索健全单位内部管理和成本核算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计划经济时期,一些企事业单位就注重通过会计参与管理。比如上世纪60年代鞍钢实行的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相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可以说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内控管理思想。改革开放初期,针对十年“文革”中会计基础工作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会计领域实行拨乱反正、建章立制,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一度成为当时会计的主流呼声。那个时期,我跟随司领导和莫老经历了2~3年的调查研究,对很多省市各种类型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形成了调研成果,这就是财政部1984年4月发布的《会计人员工作规则》。“规则”共分九章,包括总则、建立岗位责任制、使用会计科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管理会计档案、办理会计交接和附注。

《会计人员工作规则》的作用和影响是比较大的,因为它把计划经济时期一些好的做法、成功的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概括、总结和提升,以财政部文件的形式成为各个单位的行为守则,各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会计基础工作的整顿、规范、达标、升级等以此为基础展开,包括银行结算票证的数字写法都以此为规范。“规则”提出根据工作需要配备会计人员,明确职责分工和工作范围,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精简的原则,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要求,工作有检查”,可以说是以权定责,权责明确。“规则”还附发了工业企业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的参考方案,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会计人员不得兼管有关工作,也就是管钱不管账,管账不管钱。《会计人员职权条例》和《会计人员工作规则》的出台并在全国范围内各单位的实施,也为,《会计法》的制定做了前期准备。

本人十分有幸参与了《会计人员工作规则》调研、起草全过程的工作,为我以后的成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后来,我曾主持制定和完善中华会计函授学校的会计制度,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从结束旧账到转入新账,从平衡报表到各项系统工作,都感到比较顺手。记得当时中华会计函授学校的会计老范同志经常和我探讨某项账务处理应采用什么会计科目、会计数字如何结转等问题,他一直以为我做过会计,实际上本人从未做过会计实务工作,而是到了财政部工作后才跟随会计专家学习领悟,其中参与《会计人员工作规则》的调研起草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也学习了老一辈领导、专家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开展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继《会计人员工作规则》之后,财政部制定发布了《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这是整顿会计基础工作的另一项制度,本人又参与了这项制度的调研和起草。对于企业成本核算和控制,当时非常关注的问题有:成本核算如何为管理服务?如何与经济责任结合?如何与生产技术结合?成本核算方法如何改进?成本核算范围如何扩大到整个经营过程?成本核算如何与成本预测、决策结合?等等。围绕这些问题,开展了目标成本、责任成本、标准成本和质量成本的探索活动。这项办法发布实施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生产费用的归集、分配以及完工产品、在产品的成本计算方法,不仅规范了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的内容,同时也规范了质量成本、责任成本等问题,对促进企业增收节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该办法除企业管理费计入当期损益外,有关产品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仍然是适用的。

5、改革创新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制度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针对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偏窄、学历水平偏低、素质参差不齐,上岗和职务任免缺乏必要监督制约等问题,一些地方开始探索会计人员从

业管理制度。1984年,河北省财政厅开始对会计人员试行会计证管理,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按照规定条件,经过考核或考试后取得会计证才能上岗。随后几年,其他一些省市也纷纷试行类似的制度。财政部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于1990年发布了《会计证管理办法(试行)》,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会计证管理,后来作为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写入了修订的《会计法》,明确规定,任何单位的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取得从业资格证书,就如同驾驶员驾驶汽车必须取得驾驶执照一样。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一律不能从事会计工作,否则属于违法行为。

上世纪80年代,在国务院的重视支持下,财政部开始研究建立分级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技术职称制度。会计职称属于技术等级,不同于会计从业资格。1981年,国务院批准了《会计干部技术职称暂行规定》,与工程技术等系列的职称评定制度相衔接,将会计干部技术职称相应定为高级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员四个级次。会计职称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会计队伍的素质提高和结构优化。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当时全国会计队伍专业水平普遍较低、会计人员大多没有会计专业学历的状况,时任会计司司长的魏克发同志主持创办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中华会计函授学校,得到了教育部的认可,形成了总校、分校,面授、函授的全国教学网络,培养了一大批实用型会计人才,有效地解决了那个时期会计人员青黄不接的问题。

6、研究启动会计电算化工作,取代手工记账

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科技革新浪潮带动了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会计核算软件专业化、商品化成为大势所趋,一些专业软件公司应运而生,会计核算软件市场逐步形成。应用会计软件起步较早的有长春一汽和燕山石化等单位。当时,软件公司主要是模拟手工核算设计软件,同时也产生了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比如软件公司设计的软件是不是符合会计制度?会计电算化后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由计算机生成,与会计人员工作规则的要求如何协调?如何培养既懂计算机又熟悉会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等等。针对这些情况,领导安排我关注和研究会计电算化问题。本人曾在《会计改革参考资料》1985年第13期发表文章,就如何加强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领导、如何正确选择机型和语言、如何规范会计核算程序、如何推广系统分析设计方法、如何正确处理电算化与会计制度的关系等系列问题提出了意见,其中建议尽早改用借贷记账法、统一编制会计科目代码、加强内部控制和内部稽核等观点,今天回忆起来也颇感亲切。此后,会计司专门成立了会计电算化处,负责会计商品化软件的审批等项工作,要求在电算化初期双轨运行,对符合单轨运行条件的要组织验收等。1989年12月,财政部发布了会计电算化的第一个全国性文件——《关于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明确了对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要求,规定由财政部门认定、评审和批复,从而促进了会计电算化软件行业的发展,用友、金蝶等一批软件公司迅速崛起,甲骨文等一些国外软件公司也同时进入中国市场。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和普及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使单位会计人员从繁重的记账、算账、报账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多地参与管理工作。

7、摸索创建会计监督制度,逐步强化会计监督

1978年,财政部恢复建立财政监察司(与监察部派驻财政部监察局合署办公,承担财政监督与行政监察两项任务),各地也相继恢复了财政监察专门机构并配备了人员。财政监察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监督检查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执行财政政策、法令、制度的情况,办理有关违反财政,税收、会计制度和纪律的案件查处。1979至1980年间,本人参加了由财政部监察司牵头,商业部、黑龙江省财贸办、财政厅、商业厅等单位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对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某单位会计人员遭受打击报复案件进行调查处理。工作组中我年龄最小,因为是会计专业毕业,被寄予厚望。为了调查取证,在大兴安岭地区连续出差3个月之久,工作十分艰辛,难度和阻力很大,本人发挥专业特长,工作积极肯干,得到领导多次肯定和表扬。该案件最后得以妥善解决,黑龙江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这一案件及其查处结果。1986年,财政部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单独设立中央企业财政驻厂员处(简称中企处),在各地、市设立副处级或科级中企组,作为财政部的派出机构,对中央企业财务收支进行就地监督,组织开展异地交叉检查,防止弄虚作假、编报虚假会计资料,利用职权投机钻营、侵吞国家集体资财等行为。这个阶段,财政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会计监督,例如一年一度的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会计基础工作“达标升级”活动,以及一些地区为促进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而进行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等。这些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挽回了不少经济损失。

8、发起成立中国会计学会,结合当时情况开展会计理论研究

1979年12月,中国会计学会筹备委员会在广东佛山举行会议,宣布成立中国会计学会。上世纪80年代,会计理论研究的侧重点是会计的阶级性问题、属性问题、职能问题等。当时理论界比较有代表性、影响也比较大的,还包括围绕“信息系统论”和“管理活动论”而展开的广泛讨论。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讨,深化了人们对会计职能的认识,为建立中国特色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进行了铺垫。除此之外,会计学会也组织专家教授,结合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一些新问题、新领域开展专门研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总的看来,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起步阶段。

20世纪90年代的有关情况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引进外资、搞活经济取得显著成效。举个例子,中外合营企业的经营活力、经济效益和工资水平都远远超过国营企业,那时想进合资企业都要“走后门”、找关系,很不容易。同时,深圳经济特区发生的巨大变化也有力地证明,改革开放的试验阶段取得了成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结束了物资短缺时代。但是,在意识形态领域,改革是姓“社”还是姓“资”的两种观点一直在不断交锋,直到1992年春季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才有了答案。“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段重要讲话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明了方向。紧接着,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针。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

现代企业制度。思想束缚解除了,发展目标就明确了,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连续多年我国GDP的增长速度均在10%以上。基于上述背景,会计工作也和其他各行各业一样,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1、以“两则”“两制”为标志,企业会计准则利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思想的解放,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大型工业联合企业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的暂行规定》、《关于组建和发展企业集团的几点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国营企业产生强烈冲击。投资主体多元化、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组建企业集团等等,成为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主旋律,同时也在不断冲击着国营企业传统的会计制度。有一次我陪莫启欧老先生去上海调研,重点是研究三段平衡的会计制度如何适应投资多元化的要求。莫老为此晚上睡不好觉,反复思考要对会计制度动大手术。幸运的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财政部党组和当时分管部领导张佑才同志很快作出决策,要求借鉴中外合营企业会计制度等成功经验,加快建立适应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全新会计制度。

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分别以第四号、第五号部长令发布了《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于1993年7月1日起在全国各类企业施行。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结合各行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同特点及不同的管理要求,财政部此后分别制定了工业企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金融、施工、农业企业等13个全国性、分行业的会计制度及相关财务制度,简称“两则”“两制”。本人当时任副处长,配合冯淑萍处长本着打破部门和所有制界限的原则,研究拟订行业会计制度的分类,并分工负责整合商品流通、旅游服务和金融行业的会计制度,其中商品流通涉及商业、粮食、物资、外贸、供销社、新华书店等11个部门。整合过程异常艰难,与各部门反复沟通、协调的点点滴滴至今历历在目。有一次,在新华书店召开座谈会时,一位老会计动情地发言:新华书店自建国后就一直有这个会计制度,现在一下子取消了,在感情上确实接受不了,但自己是共产党员,服从改革的统一要求。我听了以后,的确有想掉泪的感觉。

“两则”“两制”改革的最大功绩是结束了我国四十多年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以资金三段平衡为主体的会计核算模式,建立了企业资本金制度,改革了固定资产折旧和企业成本核算制度,统一采用了借贷记账法,引入了国际上通行的资产、负债、权益、收入、利润等要素,形成了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为核心的财务报告体系,改变了若干年来国务院几十个部门一本制度、各自为政的状况。“两则”“两制”的发布实施,为实现我国会计核算从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转换,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

2、制定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为企业改制上市创造条件

“两则”“两制”前夕,冯淑萍同志执笔起草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于1992年5月23日由财政部和国家体改委联合发布。该制度适应国家建立资本市场的要求,对股份制试点企业的主要会计问题作出了规定,在我国会计制度改革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一是将企业资金来源划分为股东权益和债权人权益分别管理和核算,使得会计报表上投资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一目了然,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通过报表可以了解企业原始投资、资本积累和可供分配利润情况,明晰了企业的产权关系;债权人通过报表比较容易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二是改变了将固定资产相关费用核销固定基金的做法,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提前报废等作为企业营业外收支计入企业盈亏,体现了对投资者权益的保障。三是对折旧费的计提,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方法,允许企业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自行确定折旧年限,对企业坏账核算采用备抵法、成本核算采用制造成本法,将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处理。四是规范了利润分配程序,明确先按统一税率交纳所得税,原则上税前不得分配利润,不得提留各种基金。五是将资金平衡表改为资产负债表,分为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两部分,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又作了细分;同时,要求企业对外报送的年度会计报表,应当聘请注册会计师进行鉴证并出具审计报告。1998年,财政部对《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修订,形成《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适应了我国企业改组上市以及在境内外发行A股、B股、H股对外筹资的要求,对于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

3、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形成,促进各单位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通过《会计法》,其中第二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二)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三)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四)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上述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法律要求,体现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本质。

根据会计法的上述规定,财政部启动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研究制定工作,相继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工程项目、对外投资和担保等6项内部会计控制具体规范,并印发了固定资产、存货、筹资、预算、成本费用等5项征求意见稿。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作为《会计法》的配套规章,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对各个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和防范财务风险发挥了应有作用。

本人于2001年在《会计研究》发表专题文章(《会计研究》2001年第9期《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新形势下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里程碑》),论述了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意义,提出制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是贯彻实施《会计法》的重要配套措施,是解决单位内部管理松弛、控制弱化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制度安排。文章同时提出了在研究制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以内部会计控制为主,同时兼顾与会计相关的控制”的观点和原则,认为会计控制是基础,但如果单纯就会计论会计,内部会计控制难以有效地解决控制弱化所引发的问题。今天看来,这些观点与国际内部控制发展趋势是基本合拍的,也构成了此后研究制定基于全面风险控制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必经阶段。

4、总会计师条例的颁布和会计法的

两次修订,确立了总会计师的地位和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为了发挥总会计师在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1990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总会计师条例》,对总会计师的地位、作用、职责、权限、任免与奖惩作了明确规定,强调总会计师是单位领导成员,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不得再设与其职责重叠的行政副职,促使我国大中型企业普遍设置了总会计师,从制度上解决了会计人员参与单位管理和经济决策的问题,推动总会计师制度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

针对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进程中会计工作出现的诸多问题,如违法干预、信息失真,会计监督弱化、会计基础普遍下降,“小金库”屡禁不止、会计人员执业环境差,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时有发生,等等,在客观上要求强化会计法律手段,依法整治会计秩序。在1993年对会计法进行局部调整的基础上,199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会计法进行了第二次修订。修订后的会计法突出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立法宗旨,强调了会计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职能作用;突出强调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的责任;加大了对违法会计行为的惩治力度。第二次修订的会计法,社会影响和效果超过以往,各地区和国务院各部门大都组织举办了宣传贯彻会计法培训班或研讨会,许多地区、部门、大型企业的党政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成员积极参加,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导向,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

5、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成为全社会“含金量”较高的知名品牌

1992年,财政部、人事部联合颁发了《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及其实施办法,决定从1992年8月1日开始,停止单一评聘初、中级会计专业职务制度,实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制度,全国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辅导材料。财政部、人事部专门设立了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财政部会计司)负责组织领导考试相关工作,由各省财政部门、人事部门组成本地区的会计考办具体组织实施。其中初级考试考点可设到县,中级考试考点在地市以上。自1992年实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以来,几乎每年都有100多万考生报名考试,最高达到200多万。会计考试由于坚持了高标准、严要求、严管理,已成为社会公众普遍认可的“含金量”和公信力较高的专业技术考试之一,也是检验会计人员专业水平、评价专业能力的重要标准。

我国资本市场建立后,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需要向投资人披露,披露的报告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这时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范围就从中外合资企业扩大到股份制企业。此后,财政部又发布了《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暂行办法》,规定除个别特殊行业外,国有企业年度财务报告不再实行财政审批制度,统一由会计师事务所承接,在规定时间内由注册会计师审计。于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范围又得以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宽对注册会计师执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亟待改变以往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实行考核认定的做法,切实克服考核工作中的主观因素,实行更加严格、公正的统一考试制度,促进注册会计师全面提高专业素质。1991年,财政部正式实施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每年举办一次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全面提升了注册会计师的能力和水平。

6、会计师事务所清理整顿和脱钩改制取得重要成果

上世纪9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促进了经济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980年到1990年10年间,全国仅有会计师事务所233家;到1995年底,全国会计师事务所达到2519家;1996年底,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中国注册审计师协会联合,中注协的团体会员已发展到6696个。然而,欲速则不达。一些事务所内部管理混乱,滥设分支机构问题严重;部分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片面追求经济收入,与客户串通作弊,损害国家和公众利益等。究其原因,会计师事务所在体制上不独立是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全面清理整顿提上议事日程。自1997年开始,中注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三清一改”(清师、清所、清业务和脱钩改制)的清理整顿工作,其范围之广、时间之长,在注册会计师行业恢复以来尚属首次。1999年,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会计师事务所的体制性改革。这次全行业的清理整顿净化了行业的内部环境提高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使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7、会计监督制度不断完善,监督力量进一步壮大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会计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推动我国会计监督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的发展轨道。1994年,财政部成立了专门的监督机构——财政监督司(财政部财政税收财务大检查办公室),主要职责是监督各地区财政收支和各部门的财务活动,检查财政税收政策、法令和财务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与此同时,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也按照国务院关于强化财政监督的要求,重新明确工作职责、核定人员编制,进一步充实了会计监督专门力量。财政部将驻各地的原中央企业财政驻厂员处改建为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简称专员办),负责所辖范围内中央企业的会计监督。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财政部改按省设置专员办,其职责之~是确保驻地内中央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及有关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维护会计和财经秩序。1999年,为适应职能转换的需要,财政部明确授权专员办对经社会审计机构审计的中央国有企业的年度会计报表质量进行再监督。

8、中国特色会计理论方法体系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持续繁荣,建立中国特色会计理论研究体系成为90年代中国会计学会的重要任务。为了构建中国特色会计理论方法体系,中国会计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系统总结了学会成立以来的20年中会计理论研究的成果经验,这是一项浩大工程。会计理论界为了完成这一工程,汇聚了众多专家教授的力量,投入了大量精力,几乎各大经济类高等院校都参与其中,形成了上百万字的研究成果。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会计界同仁对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若干问题达成共识。本人曾在“关于会计中国特色问题的思考”一文(《会计研究》2000年第8期)中提出,“会计的中国特色问题应该站在宏观而不是微观层次上进行审视,应从社会整体而不是从具体会计方法上进行考察,等等。会计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特色的存在必须从会计环境的差异中寻根溯源”。中国特色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研究成果已载入史册。

新世纪以来8年的有关情况

跨入新世纪,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

增强。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又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要求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以公司制为主要形态的现代企业制度。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逐步由资本输入型转向资本输出型国家。国际资本流动进一步加速,经济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成为必须正视的现实。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进入了适应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要求的新阶段。

1、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实施、趋同与等效取得历史性突破

2004年下半年,会计司针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全面分析,在研究制定2005年工作计划时,提出了建立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实现国际趋同的建议。财政部党组和分管部领导王军同志果断决策,决定启动这一系统工程。会计司工作团队随即全面投入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2005年2月,中国会计学会在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召开专题研讨会,虚心听取了我的博士生导师葛家澍教授等专家教授的意见。会计司按照制定准则的应循程序,在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和咨询专家的支持下,分期拟定并印发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在多次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公开透明的准则征求意见机制,敞开言路、集思广益,充分听取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和来自实务界、理论界的咨询专家的意见,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完善。那段时间,会计司工作团队超负荷运转,通宵加班成了家常便饭。大到政策确定,小到标点符号运用每个环节都不敢含糊,力求精准。在准则制定过程中,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多次派代表来华,对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问题进行反复讨论,其中有一次谈判的时间长达半个月,双方对中国准则征求意见稿与国际准则进行逐项对比研究,工作量非常大,每天晚上加班,没有周末假日,直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技术总监韦恩·奥普顿先生提出,身体状况实在支撑不住时,才休息了一个晚上。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为中国会计准则实现国际趋同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经过艰苦而细致的工作,2005年底,由一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组成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确立,并于2005年11月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签订了中国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联合声明。我至今难以忘记,签订趋同声明的时候,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长时间握着我的手不松开,那里边饱含的是只能意会的感动,因为我们这个团队,上至部领导,下至每一个普通干部,都为实现这一目标付出了太多努力。

2006年2月15日,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发布。从2006年7月开始,会计司通过三所国家会计学院全面开展了会计准则的培训,直接受训人数逾万人,为中国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做好了前期各项准备工作。自2007年1月1日起,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开始在上市公司施行。我们建立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分析系统,采用“逐日盯市、逐户分析”的工作方式,对上市公司执行新准则的情况进行持续跟踪和监控。2008年初开始,经过近5个月的艰苦努力,形成了2万多字的上市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的全面深度分析报告,报告表明,截至2008年4月30日,在沪深两市1570家上市公司中共有1557家上市公司披露了《新旧会计准则股东权益差异调节表》,这1557家上市公司按照新准则调整后的2007年年初股东权益合计45625.49亿元,2006年12月31日按旧准则(指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反映的股东权益合计41486.64亿元,2007年初股东权益比旧准则股东权益净增加了1002.67亿元(扣除少数股东权益后),增幅为2.42%。即按照与国际趋同的新准则对上市公司2007年年初净资产确认计量的结果,比按旧准则高出了2.4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上市公司在首次执行日(2007年1月1日)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较好地实现了新旧准则的转换。这份报告以大量实例和数据,从不同角度论证了1570家上市公司有效实施企业会计准则的事实,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欧盟的肯定。

实现会计准则等效,使中国会计准则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准则具有同等效力,并获得境外上市地监管机构认可和接纳,这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促进企业做强做大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后,即全面启动了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等效的相关工作。

一是中国内地与香港的会计等效。2007年以来,内地与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机构先后召开若干次会议,就内地和香港财务报告准则逐项进行比较,历经一年时间,最终确认了两地仅存在关联方认定和长期资产减值转回两项差异,这与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现存的差异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双方于2007年12月6日签订了两地会计准则等效联合声明,确认了内地企业会计准则与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具有同等效力,为两地会计师事务所按各自会计审计准则开展审计的结果获得监管机构的接纳创造了前提条件。

二是中国与欧盟的会计等效。中欧会计等效是中欧财金对话框架下的重要合作领域。欧盟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实现中欧会计等效至关重要。欧盟从2005年开始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国与欧盟实现会计准则等效已有共同的制度基础。2005年以来,双方开展了密切的会计合作。2005年11月,中国与欧盟签署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及双边合作联合声明。2006至2007年,双方成立了联合工作组,与欧盟委员会拟将中国会计准则列为第三国等效准则的安排问题进行多次谈判。2007年7月第三次中欧财金对话会议,双方确认欧盟委员会将在2008年底前作出中欧会计准则等效的决定。2008年4月,欧盟委员会发布建议公告,拟在2011年底前,允许中国企业进入欧盟按照中国准则编制财务报告,不再按照国际准则调整报表。2008年11月14日,由欧盟成员国代表组成的欧盟证券委员会(ESC)就第三国会计准则等效问题进行投票,决定自2009年至2011年底前的过渡期内,欧盟将允许中国证券发行者在进入欧洲市场时使用中国会计准则,不需要根据欧盟境内市场采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调整财务报表。2011年将对相关情况再做一次总结评估,即可确认永久性等效。中国与欧盟会计准则实现等效,为中国企业进入欧盟市场建立了重要的会计平台,也为中国开展与其他国家会计等效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同时,更有助于欧盟在解决反倾销和认可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中,排除会计方面的障碍。

三是中国与美国的会计等效。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近

年来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日益密切,双方建立了联合经济委员会和双边对话机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已于2007年宣布允许外国企业赴美上市可以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报财务报告,从而使中美会计准则等效有了共同基础。截至目前,中美会计等效问题尚未确定时间表,但是,中美会计等效已纳入中美经济联合委员会对话的议题,2008年4月18日,本人率团访美,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进行了深入讨论,签署了中美会计合作备忘录,就加强中美两国会计交流与合作问题达成了三点共识:(1)两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当加强交流,增进了解,在会计技术层面形成更多的共识,为两国经济交往提供便利;(2)双方同意采用多种形式,交流两国会计准则建设、实施及其国际趋同的经验,并加强相互访问,(3)双方同意建立交流信息和观点的工作机制。

2、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本世纪初期,安然、世通、施乐等跨国公司的纷纷落马,震动业界。在国内,类似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因内部控制失效引发的巨额财产损失、破产倒闭等案例也有发生。结合国内、国际企业发展形势,为了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的各种风险,推动会计控制向全面风险控制发展成为当务之急。2004年年底和2005年6月,国务院领导同志连续就强化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作出重要批示,明确要求“由财政部牵头,联合证监会及国资委,积极研究制定一套完整公认的企业内部控制指引”。2006年7月15日,财政部、证监会、国资委、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起成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来自监管部门、大型企业、行业组织、中介机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领导和专家学者积极参与,为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提供了组织和机制保障。经过不懈努力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召开发布会,以财会[2008]7号文件的形式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这是我国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内控体系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我国内控标准体系中起统驭作甩在其统领下,还将制定发布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和鉴证指引等配套办法。据本人观察,基本规范与“5”这个数字似有不解之缘;基本规范由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5个部门联合发布;具体内容一共有50条;明确了内部控制的5个目标,即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确立了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及成本效益5个原则;内控框架由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5个要素构成。目前,3类配套指引正在加紧制定中。

基本规范要求上市公司建立、执行内部控制且要实行自我评价,同时要求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出具评价意见。这引起了企业界和会计中介机构的高度关注,纷纷组织开展有关前期准备工作。

以全面风险控制为着眼点和落脚点的内控体系跳出了会计框框,涵盖了企业发展战略、法人治理结构、公司组织架构设置、人力资源政策、健康安全环保等诸多内容,汲取和总结了不同企业的管理经验。以前有些企业想控制风险但不知道从何人手,这套体系可以帮助管理层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强化公司治理和防范风险。内控不是把企业管死,而是要通过建立内控体系,帮助企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及时预测、控制风险,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盲目扩张,归根结底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总结内控体系的作用,可以这样认为:如果会计准则体系是帮助企业发展,那么内控体系则是让企业在高速发展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注重把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换句话讲,如果说英语是国际通用的公共语言,会计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那么内控则是国际通用的管理语言。

3、高级会计人才培养推出新举措,会计人员表彰奖励形成制度

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高级会计师实行评审制度。为了解决单一评审带来的弊端,从2003年开始,财政部、人事部决定对高级会计师资格实行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制度,首先在浙江、湖北两省试点,再连续几年扩大试点范围,于2007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高级会计师考评结合制度。高级会计师全国统考,侧重考察考生现代管理综合知识和分析判断能力。考试通过后由各省财政部门组成评委会,根据本地区的评审标准开展逐一评审,评审通过后颁发高级会计师证书。截至目前,全国已有8万余人取得了高级会计师资格。

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求包括会计在内的各行各业加快培养、锻造一支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和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人才队伍,并通过发挥其辐射、带动、引领、示范作用推动会计行业整体素质的提升和竞争力的增强。2005年,财政部正式启动了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会计领军人才培训周期为6年,分为3个培训阶段。其中,第1~3年为知识拓展阶段,以组织教学、跟踪管理为主,第4~5年为能力提升阶段,以高层次论坛、大跨度交流为主;第6年为使用提高阶段,以工作实践、推荐使用为主。截至目前,经过笔试、面试等环节严格选拔、纳入培养体系的在训学员已有450人。科学培养,开放教学、学用结合的培训方式,促进了学员综合素质的快速提升,一批学员走上了更重要的领导岗位,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已成为中国会计业内的一大品牌,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广泛关注和踊跃报考,自觉接受国家对高端会计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立志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2005年4月15日,财政部发出《财政部关于评选表彰全国杰出会计工作者的通知》,成立了评选表彰领导小组和评审委员会,采取各地区、部门层层推荐与财政部集中审核相结合、社会公众投票与专家民主评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选。这次评选历经了评比推荐候选人、进行资格和材料审查、确定正式候选人、开展社会公示和网上投票、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再次审议、报评选表彰领导小组审定、进行表彰奖励等阶段,前后历时近9个月。在评选过程中,有600万人次参与了网上投票。结合投票结果和专家评审委员会意见,并经财政部审定,最终评选出20名全国杰出会计工作者和25名全国优秀会计工作者。2005年12月15日,财政部作出《财政部关于表彰全国杰出会计工作者和全国优秀会计工作者的决定》,授予郜德吉等20人“全国杰出会计工作者”荣誉称号,授予马光元等25人“全国优秀会计工作者”荣誉称号。2005年12月19日,财政部在京隆重举行纪念会计法实施20周年暨全国杰出、优秀会计工作者表彰仪式,全国人大、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亲自出席表彰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给全国会计工作者以巨大鼓舞和有力鞭策,激发了

会计队伍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008年,财政部决定,开展一次全国性更大规模的先进会计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委托中国会计学会具体组织实施,在层层推荐、审核的基础上,评选产生5个系列、50名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标志着会计人员表彰奖励走向常态化。

4、理顺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体制,强化行业行政监管

2002年10月,财政部党组召开会议,研究注册会计师管理体制问题。这是吸取美国安然事件深刻教训、规范和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重要举措。会议决定,切实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理顺注册会计师监管体制,明确行政管理和行业自律职能。会议明确,批准设立会计师事务所和外国所常驻机构、审批执业准则以及对准予注册的注册会计师实行备案等职能由会计司行使,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检查职能由监督检查局行使,监督检查局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应会签会计司和条法司;行政处罚决定涉及的听政、复议等工作,仍由条法司负责。2002年11月18日,财政部印发《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的意见》,明确规定:行政职能收归财政部门行使,强化财政部门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行政监管;注册会计师协会作为行业组织侧重于行业自律监管和为注册会计师提供服务。

2002年11月19日,财政部印发《关于终止委托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行使的行政管理职能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财政部会计司、监督检查局和条法司在行使行政职能中的职责分工,废止了《财政部各司职责范围暂行规定》中有关委托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行使行政职能的规定,明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从即日起停止使用财政部文号发文。至2002年末,财政部会计司基本完成与中注协的工作交接。

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体制理顺后,财政部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行业监管,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日益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现代化轨道。一是积极建章立制,着力规范执业行为。印发了《会计师事务所审批和监督暂行办法》,督促各地财政部门依据规章严格会计师事务所市场准入,加强事务所后续监管;发布了《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招标规范》,规范审计委托活动中的招投标行为;修订了《会计师事务所职业风险基金管理办法》,建立完善会计师事务所职业责任保障机制;制定了《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期货相关业务管理办法》和《外国会计师事务所常驻代表机构审批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期货相关业务的管理,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二是加强部门协调,改善执业环境。牵头组织注册会计师行业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研究建立注册会计师行业治理商业贿赂长效机制;研究探讨事务所从事证券期货业务、事务所强制轮换、保险审计资格、工程造价审计业务等问题可能给行业带来的影响;大力倡导会计师事务所做强做大。三是启动《注册会计师法》修订工作,起草完成了《注册会计师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四是积极推动取消了特定A股上市公司、金融上市公司和B股上市公司的双重审计规定,为国内事务所做大做强创造公平的政策环境。同时,基于我自法律框架和本地化原则,积极探索中外合作所的组织形式和规范发展问题。五是积极稳妥地推进行业市场开放,加强注册会计师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公共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就监管合作达成共识;同时,积极参加WTO谈判和对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的谈判,认真落实有关承诺,并在与香港注册会计师资格互认方面迈出可喜步伐。

5、会计监督的威慑力和社会影响明显增强

近年来,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成为各级财政监督机构的“拳头产品”之一,并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重视。各级财政监督机构依据《会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在检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同时,对出具年报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同步检查,或者在检查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同时对相关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开展延伸检查。为了扩大会计监督的影响,增强财政监督检查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各级财政部门还建立了公告制度,及时向社会披露有关问题,提高了会计监督工作的威慑力,对会计造假行为起到了震慑和教育作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等新闻媒体公开曝光的“沈阳黎明”、“福建雪津啤酒”、“房地产暴利”等问题,对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诚信建设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6、探索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提上议程

2007年,在财政部和金莲淑会长的领导下,中国会计学会第七届理事会提出了在充分总结会计实践经验并吸收已有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目标。本届理事会为此加大了和国际会计理论界的交流力度,与美国会计学会签订了交流与合作备忘录。中国会计学会第七届理事会还成功组织承办了第三届全国会计知识大赛,共有1000多万会计人员参加了此次大赛,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掀起了学习会计准则的良好氛围,有力地宣传、普及了会计准则,确保了准则的贯彻实施。在这一阶段,无论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是会计学会服务政策制定、行业发展和队伍建设的途径等,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回顾30年来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走过的道路,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过程中,具体工作任务因形势和要求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一直以来有五条主线贯穿始终:一是标准的制定实施、国际趋同与等效,包括会计准则制度、内部控制规范和会计信息化标准等;二是会计市场管理,包括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会计职业资格的准入、退出和过程控制,以及“洋资格”管理等问题;三是会计人才战略,包括人才的考试评价、教育培训、选拔任用、表彰奖励等;四是会计监督检查,包括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督等;五是会计理论研究。本人以为,上述领域可以作为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五大永恒的主题,需要在今后乃至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紧紧围绕这五大领域,步步为营,不断向前推进。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针对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偏窄、学历水平偏低,素质参差不齐,上岗和职务任免缺乏必要监督制约等问题,一些地方开始探索会计人员从业管理制度。

“两则”“两制”前夕,冯淑萍同志执笔起草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于1992年5月23日由财政部和国家体改委联合发布。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持续繁荣,建立中国特色会计理论研究体系成为90年代中国会计学会的重要任务。

本世纪初期,安然、世通,施乐等跨国公司的纷纷落马,震动业界。在国内,类似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因内部控制失效引发的巨额财产损失,破产倒闭等案例也有发生。

无论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是会计学会服务政策制定、行业发展和队伍建设的途径等,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猜你喜欢

会计师会计制度会计准则
新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证监会处罚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影响
政府会计制度与地勘单位会计制度衔接的若干思考
A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财政部修订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许可和监督办法
《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修订印发
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存在的问题解决建议
香港会计师可成为内地会计所合伙人
财政部发布四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FASB会计准则汇编及更新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