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理念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
2009-03-24姜小平陈滔娜
姜小平 陈滔娜
摘要:理解并采用学习共同体的教学理念,建构平等、民主的教学平台,是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新途径,学习共同体教学理念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目标有内在的一致性,可以用学习共同体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教学
一、理解“学习共同体”
“共同体”原是人类社会学范畴的概念。“共同体”应用于教育领域最早见于博耶在1995年发表的题为《基础学校:学习共同体》的报告之中,报告提出“学校是学习的共同体”,学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学研究专家拉维和温奇认为,学习共同体就是指参与学习活动的学习者(包括专家、教师及学生),围绕共同的主题内容,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参与、活动、反思、会话、协作、问题解决等形式建构的一个具有独特文化氛围和境脉的动态结构。人们普遍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上述对学习共同体的表述表明,学习共同体成员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团体之间的互动而建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交流的过程、合作的过程。个体思维在这种对话和合作交往中形成、发展,变得理性和成熟。倡导在学习共同体中彼此协作、对话交流是学习共同体的两大要求。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彼此协作的团队。在学习共同体中,每个学习者的学习并不是单个的、孤立的、学习共同体要求学习者之间相互协作、合作,力争建立志趣相投的团队。从学习学的角度来看,在学习共同体的平台上,学习者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共享经验,共同进步,也就是在协作的意义上进行知识的建构。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发展、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合作的过程。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发展是人们长期合作的结果,社会成员在合作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从单独的学习者变成学习共同体成员经历了平等情境的学习以及成员间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行动等过程,这些情境和行动包括主题讨论、对有争议观点的辩论、热点、焦点的关注、开展相应的教育实践活动等。共同体成员在问题情境下讨论学习新问题,并在讨论学习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在这种问题情境中不仅获得显性的知识和思维的训练,而且在共同体中获得许多副产品:认知能力、思维、情感、意识等。这对于以学习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根本内容并以道德和法制教育为主体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来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以对话和交流开展学习的团体。“人们因为有共同的东西而生活在一个共同体内,而沟通乃是他们达到占有共同的东西的方法。”在个人经验成为共同财富以前,经验只是个别的。通过交流和对话,分享着各成员的经验,经验成为共同财富。实质上,个体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与他者多方互动、交流的过程,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能够形成动态的学习系统,系统成员由此建构起逐步完善的学习知识体系。学习共同体成为明显的交互式学习系统。
作为一个合作、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系统,学习共同体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显得特别有意义。信息资源的不断涌现和更新,视野的不断扩大,学科的大量交叉,单一个体已无法依靠自己的精力、能力、思维来完成自己的道德发展历程。只有创造共享的环境,共享的资源,通过共同的学习才有可能达到自我和社会的预期目标。学习成员只有理性面对支持众多资源的互联网学习环境,建立学习共同体,共享集体智慧,才可能顺利发展完善自己。
。
学习共同体这些特点不仅使学习者获得了知识上的互助,而且获得了情感和思想上的沟通。使得每个个体从封闭的学习状态中走出来,在人与人多元与交互的“对话”中增强学习者参与合作的意识和社会化意识。
二、学习共同体理念和“基础”课程目标的内在一致性
学习共同体的理念与“基础”课程目标有内在的一致性。“基础”课程目标在于立德树人。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着重培养大学生的思维,注重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情感态度方面,侧重大学生自觉主动的道德规范、道德理性、法律观的教育和引导。具体表现为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法律观来引导大学生,感染大学生,使大学生在人生路上有正确的人生观引导,能够自觉遵循和建设道德,完善完美自己的人生。这些教学目标与学习共同体理念有内在的一致性。如,理想信念是“基础”课程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人生的理想信念是可以相互感染,熏陶的,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更具感染性。在同一学习共同体中,这种感染是随时随地、潜移默化的。学习共同体的理念恰恰是通过无意或有意的情境安排,创设讨论、思考、推理的学习平台,使各成员在多元的合作中进行知识的学习。
在学校教育中,人们获取知识有两种过程:“一种是人们自觉地学得的知识,因为他们知道这是通过特殊的学习任务学会的,另一种是他们不自觉地学得的知识,因为他们通过和别人的交往,吸取他们的知识,养成自己的品性。”学习者的成长离不开这两种过程的结合。在第一种过程的基础上,学习者更多是依赖第二种过程获得发展。学习者在交往中不自觉地学习,形成良好的修养。学习共同体为这种交往式的学习提供了可能,创设了特别的学习环境。学习共同体使每个学习者在特别的文化精神气息和氛围中交流、思考、探究,使成员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符合社会主流导向,并通过参与、活动、对话、协作、反思、问题解决等形式形成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学习共同体的理念为“基础”课程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平台。一方面,“基础”课程教学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较强,这和现时在读图时代、互联网时代、快餐文化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所热衷追求的主题有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这一代的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生力军,他们的思想走向直接影响个体、民族及国家的命运。如何使用一种学生接受、学生喜爱的方式方法和学生共同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第一线教学的教师关心的课题。传统的教学由于教师在知识经验上占有绝对的信息资源优势,能够采用单向的讲授灌输和大学生单向接受方式进行教学。但在电子媒体充斥着每个角落,人们每天都离不开互联网的今天,人多势众的大学生已经形成了掌握信息资源的优势,师生知识上的差距越来越小,甚至面临消失的可能。“基础”课程如何面对这重重危机?建立学习共同体不失为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三、建立学习共同体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策略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通过教学实践以及和学生的充分讨论与交流,形成以下共识。
(1)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共享课堂。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民主平等理念并非要求教师和学生拥有知识量上的平等。这里的意义是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所在,承认学生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享有作为一个人首要的权利和尊严,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为此,教师有责任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共享的课堂。其中,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观点和问题是平等师生关系的起点,教师必须重视这一点。可以通过设立课程公共邮箱等课程平台方式,在课前课后收集学生关注的各种热点与问题,或将相关的问题放在一起进行讨论。或将不同的热点与问题穿插在课堂中进行学习,真正做到教学民主。民主平等课堂教学实践体现了“基础”课程的理念,课堂环境的创造本身是一本无声的教材,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建立学习共同体式的民主、平等课堂环境,使师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一个影响因素。
另一方面,教师作为在某一知识领域的特长者,大学生必须尊重教师,包括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尊重教师的人格与尊严,不随意否定教师的努力,共同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教育中的民主内涵强调:“以社会成员共享利益的多寡为尺度”;“有大量人人共享的利益,从而人人能够互依互爱,能够自由交往,其结果能协力维系社会的繁荣和促成社会的进步。因为平等相待而荣辱与共就会扩大人的胸襟,就会保证自由思想,就会促使新观念、新事物不断涌现,就会推动历史滚滚向前。”人们“不仅要缩短物质空间的距离,缩短彼此思想、理智和情感方面的距离。”人们才有共同话题交流的可能。可以预测,人类如果共同的话题越来越少,交流越来越少,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人类文明甚至可能面临断层的危险,甚而逐渐退回到愚昧状态。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协作,学习共同体也体现了知识共享的精髓。
(2)创建共享话语权的教学环境。学习共同体要求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享有话语权,民主的思想,民主的氛围使得师生平等自由地参与课堂学习。共享话语权是一个共享精神、知识、智慧和意义的过程,师生在共享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如果不保持共识、容忍差异,就不可能产生平等对话平台,就不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追求和理性培养。也就失去了大学的意义和追求,失去了“基础”课的精神,“基础”课教学也就毫无说服力。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分析基本概念,理解社会基本问题等途径创建共享话语权的教学环境。如理解“信念”这个基本概念,教师将“信念”与“信仰”两个概念摆出,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将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打破传统课堂教师话语霸权的模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思考与表达,在众多共同体成员的智慧中正确理解概念,建构自己新的知识网络。
英国著名教育家怀特海在论述教育的目的时认为,大学存在的理由不在于传授给学生知识,也不在于提供给教师研究机会,而在于在“富于想象”地探讨学问中把年轻人和老一辈联合起来,由积极的想象所产生的激动气氛转化为知识。在这种气氛中,一件事就不再是一件事实,而被赋予了不可言状的潜力。共享话语权的平等交流是如此富有魅力,由氛围到知识再到潜力,这真正体现了人类共享话语权的力量。“社会不仅通过传递、通过沟通继续生存,而且简直可以说,社会在传递中、在沟通中生存。”共享话语权,意味着发展,意味着创造。当我们创建一个学习共同体时,当我们为此拥有一个共享话语权的环境时,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人们从中获得了广泛的经验和重组的生长性知识,分享着别人所想到的和所思考的内容,他们的态度也就或多或少有所改变。
(3)师生共同努力共同发展。通过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与创建共享话语权的教学环境,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相互学习。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在不断学习和发展着,从学生的疑问、思考、争论中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学生更是可以在这个共同体的课堂中使自己的思维走向开阔、严密与深刻。课程是师生生命的历程,在课程中发展自己,成熟自己,课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共同努力才能共同进步,这是学习共同体的最终追求。
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时代的特征越见明显。面临汹涌而来的信息源,人们感到恐慌、无奈,感到束手无策。建立学习共同体已成为大多数教育者的选择。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只有共同努力,才可能接近我们预期的目标。首先,教师应成为大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教师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共同成长。
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基于学习共同体理念和以上策略的课堂充满了开放、参与、主动、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由于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动机,使得学生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课程学习,他们参与学习,分享体验,共享思维的快乐。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行动,课堂的教学实际上是师生事实上的合作学习。师生交往有了更多的话题,生生交流也在讨论各种问题的基础上有了明显增加,“基础”课程教学成了学生向往的课堂。
责任编辑:张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