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性教学模式与综合大学人才培养
2009-03-24王正斌李晰
王正斌 李 晰
摘要:教学模式自产生起,就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要多样性的教学模式来达到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目的,尤其是综合性大学,不同的专业学科和多样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得多样性的教学模式成为必然的要求,本文还结合西北大学开展多样性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阐述了这一观点。
关键词:多样性;教学模式;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
教学模式就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是将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因素结合起来的一种相对规范的结构框架和模式。教学是大学的基本活动,大学教学的复杂性和创新性,使大学教学模式呈现出多样性特征,这一特点在综合性大学显得尤为明显。
一、多样性教学模式并存的必然性
“教学模式”这一概念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左右才正式提出,但是在漫长的教学实践中,很早就有了教学模式的雏形,并在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
1、科技社会的发展使多样化教学模式并存成为可能。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催生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在1980年,美国教育学家布鲁斯·乔伊斯和马沙·韦尔曾经做过一次统计,当时流行的教学模式就多达23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代教学模式越来越重视引进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教学模式的技术手段有了极大地丰富和改进,广播、电视、投影仪、教学仪器、电脑、互联网等多种基于科技而产生的产品和媒介,正在越来越多、越来越成功地介入教学过程,在课堂内外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新兴的现代科学理论也推进教学模式理论朝着多样化发展。人们利用新的理论和技术去研究教育学的各种问题,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社会学、管理学甚至美学都对教学模式理论带来深远的影响,使现代教学模式研究基于非常广泛的理论基础,对教育学的发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促使教学模式的表现形式趋向多元化。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正在形成庞大丰富的“教学模式库”,为教学实践提供了选择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广阔天地。
2、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培养目标促使多样化教学模式的采用。随着经济社会知识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企业和非盈利组织对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特别关注,人力资本日益受到重视,批量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这种变化,所以大学更应该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多样化人才培养,这一需求引导着教学模式朝着个性化、精细化和多样化发展。
3、不断丰富的教学实践使教学模式趋向多样化。当代许多教学模式在实践操作程序上,并不是简单照搬、生硬套用、严格操作某种固定的教学模式,而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变化,即便是使用同一种教学模式,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都会演变成为若干的“变式”作为对“基本式”的补充以适应实际教学情况,甚至有的教学模式本身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式和框架存在,尤其是艺术化的、创造性的教学模式更是如此。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社会的需求出发,还是着眼于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抑或是教学实践的具体操作过程,都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既要注意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培养,又要注意过程和方法的体验与学习,同时还要考虑情感、道德、个性素养的养成,能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视野宽广、学习和实践能力强、不断创新人才的教学模式必须是多样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模式,因人、因地、因时、因学科与传授对象的不同而异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存在成为必然。
二、综合性大学需要多样性教学模式
1、不同的学科和专业需要多样的教学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综合性大学是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多、设置专业多、招收学生多、办学规模大,面对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学生,综合性大学不可能一刀切式的采取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必须考虑到学科的多样性和专业之间的差异性,对于某一个学科而言,必须依据本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来考虑选择哪些教学模式。只有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制定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才能满足不同学科和专业学生的真正需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2、全方位的社会服务目标需要多样的教学模式。社会的发展是多方面、全方位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需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才能够为社会提供智力、技术和精神上的支持,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说,高等院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应当全面多样的,而专业的多样化和社会对多样性人才的需要使多样性教学模式的开展成为必然。
3、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多样的教学模式。当今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大批综合素质高、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来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国际化人才、适应性人才、综合性人才……都受到了现代社会的青睐,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基础学科丰厚,学科之间有效均衡和内在融合,这些优势都成为了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的有利条件,而这种多元的学科背景使多样性的教学模式,成为了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必要手段。
三、西北大学多样性教学模式的实践
西北大学是一所学学科门类齐全的全国重点综合性院校,现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和国家“一省一校”计划重点支持建设院校,目前,我校有22个院系,71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理工艺术等多个学科,作为一所省属地方性大学,我校坚持“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个性发展与共性提高相结合”的原则,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了“加强基础、强化应用,提高素质、注重创新,激励个性、体现特色”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高素质多样化人才为根本目标,长期注重基础、鼓励创新、文理并重、注重应用、教学自主、分享知识、合作研究的教学传统,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使西北大学赢得了“中国石油英才之母”、“经济学家的摇篮”和“作家摇篮”的美誉。
1、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促进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自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办学体系呈现多样化进程,人才培养目标也转向了多元化的大众培养目标,具体到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学校充分发挥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优势,满足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培养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在我校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通修课程、学科核心课程、学科方向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等六部分,同一级学科统一设置通修课程和学科核心课程,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多样性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我校构建的人才培养方案把不同的课
程类型,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由基础到专业的理解学科的基本知识,大量的选修课程,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不同类型的课程对学生的知识构成都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构建了一个基础扎实,内容充实,延伸性强的课程体系。不同的课程类型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不同目的,学科核心课程,基础性较强,一般都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和保证学生达到培养目标基本要求的主要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例如“西方经济学”、“中国古代史”“文学概论”等课程,这些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要传授给学生本学科最基本的理念和概念,教师一般采用“传递一接受式”或“概念获得式”等教学模式来实现其教学目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就相对灵活,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发掘学生对本专业之外其它学科的兴趣,因此,此类课程教师多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课程为讲座形式,聘请校内外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讲授,比如“国学经典系列讲座”、“集邮学概论”等;有的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社交与礼仪”、“食品与酒水学”,教师在讲授理论的同时进行示范与训练,学生参与其中,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这门课程;有的课程是欣赏类型,比如“影视鉴赏”、“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可以采用互动的方式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2、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性人才
现代社会需要创新性和应用型人才,近几年来,我校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与社会接轨,培养具有创新性、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我校地质学系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不断实践,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的教学目标,地质学类多是实践性、经验性都很强的课程,以往此类课程教学多是先进行概念的讲授,然后以观察标本为主,以达到理解课堂中理论的阐述和验证课程中形态的描述,主要采用概念获得模式和验证式教学模式,我校地质学系根据地质学的特点,因课制宜,努力寻求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感性知识,消化理论知识,并体现课程教学的设计性、综合性以及研究性,在“古生物学”课程教学中,一般由教师先提出问题,即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地质素材(包括未定名化石标本及化石产地地质剖面图),然后由教师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采用多种方法对未定名的话是标本进行鉴定,有可能的话自主设计实验对鉴定结果进行验证,之后检验学习效果,即在标本鉴定的基础上,对所提供的地质剖面进行分析,最终提供化石鉴定报告和地质分析报告,这种自学-讨论-实践-验证-总结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实习环节中,地质系在全面统筹协调地学本科教学全过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基础上,以鄂尔多斯盆地,秦岭造山带地质走廊及相邻地块大陆地质为天然实验园地,构造了不同年级野外实践教学和不同理论课程课间实践的交叉配合、内容协调循序、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了本科实践教学环节,营造了师生平等、情感交融、自由、开放的实践教学环境,实施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能力和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性、独立思考、自主研究和创造性思维为目的的启发、讨论式和研究性、综合性实践教学。经过多种教学模式的灵活使用,不但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学生,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一系列教学成果,“古生物地层学课程群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地质学实践教学新体系”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鄂尔多斯盆地一秦岭造山带野外地质教学”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古生物学”入选陕西省精品课程。
3、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实现个性化教学
大众教育并不意味着采用统一的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恰恰相反,大众教育更需要采用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此,我校采取了各种措施,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拓展学生选择空间。我校在院系设置选修课程,并面向全校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供全校学生任意选择,选修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30%,拓宽学生选择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跨学科、跨专业选择选修课程;其次,积极开展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制定了一系列能够激发学生个性发展与创新精神培养的制度,一是实行主辅修制与第二学位制,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攻读第二学位专业,通过辅修制和第二学位制的实施,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标;二是实行校内转专业制,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状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三是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适当加大选修课比例,拓展学生自我构建知识结构的空间,在学籍管理方面,对学生在校学习的年限做出了弹性规定。
各个院系也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中来,以学生为本,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我校化学系将“主辅修”引入课堂教学,“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这门课程作为大学化学学科的首门学科核心课程,担负着化学导论的作用,为后续课程提供知识铺垫作用,同时又为创新化学人才培养提供素质培养的基础,我校化学系无机化学教研组将教学内容划分为正篇和副篇两部分,正篇讲授基本的知识,保证了基本内容的讲授,同时在副课中安排5次讲座、共10个课时,例如:“超越化学看化学”、“美与化学”、“无机化学与环境”、“生物体中某些重要无机化学过程”、“周期表在化学学习和化学研究中的指导作用”。将教学内容划分为正篇和副篇两部分,既保证了基本内容的讲授,又有可能满足个性化教育思想,拓宽融入新知识、新概念和新成果,真正起到了化学导论的作用和目的。该课程从主教材、辅助教材、电子教案到辅助挂图,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出版,建立了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为国内同类课程教学提供了一套从教材到教案,从课堂讲授到课外学习的完整的、可行的教学模式,并推广到国内数十所高校应用,发挥了精品课程的带动作用。
4、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实现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并存
高校扩招、大学入学率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精英教育,大学是产生科学和思想的摇篮,如果仅仅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而放松了科学研究,社会也将停滞不前。我校既充分发挥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优势,满足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培养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又以人才培养基地为龙头,充分发挥基础学科雄厚的优势,为国家造就基础理论扎实、具有较强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基础性,人才。我校地质学、物理学、化学、历史学、经济学、生物科学、生命科学与技术七个专业点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为确保基地班生源素质,提高生源质量,基地专业通过实行提前
单独录取,减免基地班学费等一系列有力的举措,多渠道吸引优秀生源,每个基地专业为30人左右,实行班主任和导师双重管理制,加强对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在本科四年级上学期末经过考核选拔品行兼优的学生直接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在硕士研究生教育二年后,选拔品学兼优者提前攻博,实行“本科生一硕士生一博士生分流制”。在教学过程中,树立精英教育意识,加强创新教育,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在组织制定基地专业教学计划时,打破了专业界限,按一级学科构建学科平台课程,宽口径培养人才,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不断更新、充实、提高教学内容,将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反映和吸收到教学过程中。以我校地质学系为例,由于地质学学科研究内容的不断更新和扩充,新成果不断涌现,为了介绍最新的学科前沿知识,地质学系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灵活的采用自主学习模式,将教师自主命题和学生根据学科发展自己提出问题相结合的方法设立专题,制定激发学生主观能动地利用各种资源的阶段式考核,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在课外利用各种渠道(图书馆、资料室和网络)收集与专题相关的资料,并严格按照科技论文的形式撰写各种形式的读书报告(学科发展综述、存在科学问题以及自己的看法与认识等等),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收集阅读文献和综合分析资料的能力,而且还能锻炼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较早的进行科研能力的训练,很好地满足了这一学科发展的需求。化学系教师在为基地班学生讲授《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的同时,努力开辟第二课堂,经常性地开设学术讲座和报告,将专题报告制度化,把学生引入学科的最前沿,开辟学生课外读书活动,组织翻译印刷双语读物,这些活动极大地提升了教学质量,满足了学生科学研究思维的培养,注重科学思维的启迪与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经济学基地举办“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创新论坛”,编印《经济视窗》交流刊物,开展社会经济调查。通过几年的建设,我校基地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每年保送比例为50%以上,部分学生保送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知名高校和研究所,另外,一些特优人才已经脱颖而出,已有多名基地班学生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在知名刊物和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与此并存,我校非基地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世纪50年代,一批石油地质人才从西北大学毕业,70年代末80年代初,张维迎、魏杰、刘世锦等一批青年经济学家在西北大学学习,70年代和80年代,贾平凹、迟子建、雷抒雁、延艺云等一批青年作家在西北大学接受教育。现代社会需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多样性人才,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进度,这种统一“标准化”的教学模式会磨平受教育者个性的棱角,使他们成为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标准件,只有采取多样的教学模式,才能够培养出多样化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背景成为培养多样性人才的土壤,我们应该利于这一优势,不断完善原有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因时因人因地制宜的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为社会输送大量的有用之才。
责任编辑:文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