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女系列新词的语言学思考
2009-03-24岳方遂汪锦绣
岳方遂 汪锦绣
“超女”、“粉丝”、“玉米”、“凉粉”、“盒饭”、“荔枝”、“笔迷”等是近年来频频在媒体上“曝光”的一簇新词,它们借超级女声的歌喉传遍四面八方,为人们广泛使用。其中有的词,如“粉丝”,已经跨出娱乐界,进入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其传播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如果说,2005年“超女”的崛起是流行歌坛的一件盛事,令人眼花缭乱;那么“超女”系列新词的产生则是流行语坛的一件新事,同样给人以视觉、听觉的冲击,使人产生许多语言学的思考与联想。
一、何谓“超女”
“超女”是个新的缩略语,它的原形词语是什么,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
有人说,“超女”就是“超级女声”,与“超级男声”相对,这里的“女”不是指人,而是指“声”。目前持这种意见的人较多,媒体上也大多是这样使用的。如:
据这家公司知情人透露,今年“超女”开唱以来,短信投票、声讯电话投票这两
项业务,每月带来2000万元营业额。(《南方周末)2005年6月2日,D27版)
也有人说,“超女”就是“超级女生”,“女”指的是人,是女性,而不是指“声”。媒体上也有这种用法。如:
“超女”们的单纯、直率、天真,以及在残酷竞争中流露的真性,征服了大众。
(《南方周末)2005年12月29日,A6版)
“女声”和“女生”读音相同,表意却大相径庭。从语言学的角度看,以“女”指人比较常见,比较符合缩略的原则和人们的语感。如“女足”是女子足球,“女配”是女性配角,“女干”是妇女干部,“女监”是女子监狱;再如,卖花女、坐台女、神女、民女、美女、少女、舞女、哑女等中的“女”,无一不是指人。而以“女”指“声”,则极为罕见,不太合乎常规。
还有人认为,“超女”既非指人,亦非指声,而是指一档电视节目,是一个电视栏目的名称。媒体上这种用法也较为常见。例如:
狗年伊始,一向口无遮拦的宋祖德便跳出来,将矛头指向春晚和“超女”……”要揭“超女”黑幕……(《合肥晚报》2006年2月10日,B8--9版)表面上看,表示栏目的“超女”并投有“声”,如可以说“看‘超女”,而不能说“听‘超女”,但实质上这个“超女”仍然是“超级女声”之意,这从该栏目的来源可以看出来:
2005年,“超级女声”2,O版重装登场,湖南电视台开始扩张主办范围,除长沙外,超女的“战略分舵”被延伸至广州、成都、杭州和郑州。(《南方周末~2005年8月18日,A3版)
一个“超女”却有两个原形短语,这在缩略语中并不多见,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缩略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作为常规的缩略形式,即由“超级女生”缩略而来的“超女”,使用频率并不高,只在表示参赛选手时偶尔使用;而作为非常规的缩略形式,即由“超级女声”缩略而来的“超女”,则频频在新闻媒体上“曝光”。这和“邮编”之与“邮码”、“家教”之与“家师”一样,变异的、不合常理的简缩有时比规规矩矩、四平八稳的简缩更有生命力,更容易受到人们的青睐。
这大概就是因为人们在语言运用中追求陌生化的审美情趣吧。
二、“粉丝”的蹿红
在“超女”比赛中,迅速蹿红的新词“粉丝”令人刮目相看。
其实,“粉丝”原本不是一个新词,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汉语常用词,表示一种细细的、长长的、极为常见的淀粉食品。但是,眼下“粉丝”又确实是一个新词,它指的不再是一种食品,而是人,是追星一族。查阅一下平面媒体和电子媒体,铺天盖地的“粉丝”就扑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
广大粉丝,一掷万金,包机追星。(《南方周末》2005年12月29日)
徐博客地盘上的粉丝们相对温和。(《人民网》2006年3月14日)
郎咸平及其“粉丝”终于笑到了最后。(《中国青年报》2005年11月7日)
此外,还有“男粉丝”、“女粉丝”、“准粉丝”、“超级粉丝”、“另类粉丝”、“儿童粉丝”、“老人粉丝”、“粉丝团”、“粉丝群”、“粉丝网”,等等,不一而足。
与食品义“粉丝”的地道汉语身份不同,人物义“粉丝”洋味十足,据说它来自英语的fans,是个音译的外来词。
英语中的fans是歌迷、影迷、星迷之意,汉语中的“粉丝”则突破了这个界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文体明星有“粉丝”,科技人物有“粉丝”,而且藏羚羊有“粉丝”,明清文化有“粉丝”,庙宇道观有“粉丝”,甚至连电脑、电视、房屋也有“粉丝”。请看:
目前日渐稀缺的藏羚羊拥有遍布全国的粉丝。(《京江晚报}2005年11月11日)
扬州明清文化迷醉海外“粉丝”。(《扬州晚报}2005年10月23日)
他让大学生变妈祖粉丝。(《中时晚报}2005年5月1日)
(房屋)毛坯精装各得“粉丝”。(《新京报1~2005年8月28日)
汉语“粉丝”不仅使用面扩大了,而且内涵也更加丰富,除了英语fans的本来意义之外,又衍生出追求者、保护者、研究者、使用者以及铁杆读者等诸多意义,尽管这些意义仍不离“痴迷”的内涵,但又绝非一个“迷”字所能概括得了的。
fans译为“粉丝”不仅语义上有突破,而且翻译手法上也有创新。它不是单纯的音译,不像沙发、喇嘛、比基尼之类只有汉语的音而无汉语的义;也不是简单的音译加意译,不像卡片、摩托车、霓虹灯那样在音译之后加上一个表示事物基本类别的汉语注释;甚至也不像席梦思(simmons)、蒙太奇(Mon—tage)、香波(shampoo)、黑客(Hacker)等音译兼意译。当然,它更不像科学、民主等纯粹的意译。
“粉丝”是一种什么样的翻译方式呢?首先,它通过谐音的方式把英语fans的音同汉语中现成的“粉丝”系联起来;然后,通过嫁接的方式把汉语粉丝的义同英语fans的义结合起来。经过“嫁接”后的“粉丝”,既有汉语的本义,又有英语的转义。表面上看来,这两种毫不相干的意义加接在一起似乎有些荒唐,不合情理,但正是这种“荒谬”的结合,才产生了幽默、诙谐、一语双关的效果,为交际的双方所乐于接受。
我们不妨把这种谐音的、拉郎配式的翻译外来词的方法称为“谐音一接义”翻译法,它是音译兼意译方法中的一个新的品种。原有的音译兼意译法走的是音近义通的路子,但在两种语言中,这种耦合的情形其实并不多见。“谐音一接义”法也强调音近,但并不要求义通,而是通过嫁接的方式把原本不通的意义连通起来,并在连通中产生联想,实现了双关。这样就扩展了音译兼意译的使用范围,使得这种理想的引进外来词语的方式有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用“谐音一接义”法翻译外语词,“粉丝”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特例。以前也曾有人以“黑漆板凳”翻译英语的husband(丈夫),反映了某些女士对丈夫的调侃、喜爱和依赖的心态。流传甚广的“托福”(TOEFL)、“寄托”(GT)所采用的也是这种翻译方法,它们所表达的意义之所以比英语原词的意义更为丰富,就是因为它们嫁接了汉语的词义,表达了考生的一种愿望。近年来,“嘉
年华”一词由港台传人大陆,起初有人认为它只是一个单纯的汉语词,其实它已经叠加了英语carnival(狂欢)的意义,把西方的狂欢节和汉语美好的年华联系在一起,这是多么令人激动和神往啊。
谐音、转义、加接是一种正在发展的新的翻译外来词语的方式,它是音译兼意译的合理延伸,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巧妙结合,是汉语和外语的双向切入。从“粉丝”的蹿红,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翻译方法的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钢丝”、“凉粉”、“玉米”及其他
“粉丝”在蹿红、走俏的同时,又引爆了一个新词——“钢丝”。
何谓“钢丝”?推究其义,至少有二:一日铁杆粉丝。在“超女”大战中,有人觉得“粉丝”其形太软,其意太柔,不足以表达某些超级歌迷的“痴迷”之态,便由“粉丝”衍生出“钢丝”,以“钢”喻其坚定、坚强、热烈。例如:
“超女”有一群极为热烈的“钢丝”,但是有谁见过《梦想中国》的粉丝?(《安徽在线》2005年10月14日)
二曰曲艺明星郭德纲之粉丝。郭德纲自称是“非著名相声演员”,因其名中有“纲”,人们通过谐音的方式,把他的“粉丝”称为“钢丝”。例如:
很难想象,他会在剧场里受到观众们如此青睐,以及“钢丝”们的如此崇拜。
(《合肥晚报》2006年2月17日,B2版)
由此可见,“钢丝”是在“粉丝”接义音译的基础上,通过隐喻补充新的信息,而形成的第二次“接义”。其中“钢”有“钢”、“纲”二意,“丝”即fans之意。人们在对“钢丝”的这种新义进行解读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它与“钢丝”的旧义——钢铁之丝联系起来,并通过联想,加以对接,把有形的钢丝与无形的fans巧妙地系联在一起。
与“钢丝”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凉粉”和“盒饭”。
“凉粉”是“靓粉”的谐音,“张靓影粉丝”的缩写,“盒饭”是“何粉”的谐音,“何洁粉丝”的缩写。按理,张靓影的粉丝应该是“靓丝”,何洁的粉丝应该是“何丝”,但是“靓丝”和“何丝”并不像“钢丝”那样是汉语中的现成词,它们没有自己的本义,难以和新义对接,即使勉强结合,也形不成双关,产生不了幽默的效果。而“凉粉”和“盒饭”则不同,它们和“粉丝”同属于一个语义场,以“粉”、“饭”代替fans更显得活泼、俏皮。从“靓迷”到“靓粉”再到“凉粉”,从“何迷”到“何粉”再到“盒饭”,经过两次语义嫁接,食品、小吃竟然演绎成了一群人的符号,被赋予了生命和思想。两种不同语言词语对接的诙谐功能,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超女”暗战中,与“凉粉”、“盒饭”结成“成都小吃联盟”的还有“玉米”,后援团中还有“笔迷”和“荔枝”。“玉米”即“宇迷”,是李宇春歌迷的谐音简缩;“笔迷”是周笔畅歌迷之义;“荔枝”则是“超女”黄雅莉的支持者。“玉米”、“笔迷”、“荔枝”都是地道的汉语词语,没有半点混血身份,但是它们的来历和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同样值得人们关注。
如果说“笔迷”采取的是直接缩略法,略语和原形词语之间没有任何障碍的话,那么“玉米”和“荔枝”可就没有这么简单了。“宇迷一玉米”、“莉支一荔枝”都拐了个弯子,都通过谐音的方式把原本没有联系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实现了语义的加合,并且以后者代替前者,以曲折委婉的方式表达一个简单明白的概念,这是一种拐弯修辞的方法。
简洁、明白、均衡本是修辞上的一种追求,但简洁不等于简陋,明白不等于直白,均衡也不等于不要起伏和波折。拐弯修辞,正是通过曲折迂回的方式,把要表达的意思委婉地表达出来,并在拐弯之处实现语义的增量,产生幽默的效果。以前有人把“要钱”说成“要后”、把“跳舞”说成“跳六”、把“亲爸”说成“亲九”,采用的是这种方法;现在又有人把“旅友”说成“驴友”、把“海归”说成“海龟”,采用的也是这种方法。可见,这是一种有广泛群众基础、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修辞手法。
一场“超女”大赛,一簇流行新词,给我们启发良多,思考良多。可以设想,在超级女声的比拼中,若没有这些鲜活词语的参加,该会减色多少啊。也可以设想,在我们的语料库中,若没有这些流行新词的充实,该会多么地冷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