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卡拉扬坐标

2009-03-23

董事会 2009年3期
关键词:爱乐乐团勃拉姆斯指挥家

朱 伟

我发现了一个具有震撼力的指挥,他的音乐思想必将影响到后半个世纪。意大利指挥家萨巴塔说

1908年4月5日,奥地利著名指挥家卡拉扬出生,今年是他的101周年诞辰。

我们对卡拉扬的感情,不仅因为1979年中国面向世界的大门刚刚打开时,他率领柏林爱乐乐团到北京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更因为,我们是通过他的交响音乐磁带,才开始进入古典音乐的殿堂。他的贝多芬,他的勃拉姆斯,他的布鲁克纳。那时候他就是交响乐的具体想象,除了他,其他都被屏蔽。到现在,在听过了富特・文格勒与布鲁诺・瓦尔特,听过了克莱姆佩雷与卡尔・伯姆之后,你会知道同样的音乐存在丰富多彩的表现方法,他只不过是其中被争议的一支。但在那个原始启蒙期,我们的耳朵与感官,实在都会被他所制造的音响效果所蛊惑。

卡拉扬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时,幸运地遇到了一个导演,他经常对卡拉扬说:“你自己算不了什么,乐队才是一切!”1937年,时任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艺术指导的布鲁诺・瓦尔特邀请他去维也纳演出。1938年到1939年期间,意大利指挥家维克多・德・萨巴塔看了卡拉扬指挥的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之后,立刻去找维也纳歌剧院经理蒂特廷。在当时,蒂特廷是德国和奥地利古典音乐的最高统治者。萨巴塔对蒂特廷说:“我发现了一个具有震撼力的指挥,他的音乐思想必将影响到后半个世纪。”果然,萨巴塔的话后来得到了验证。

卡拉扬代表着一个充分表现立体声音响效果的时代。他自1955年4月5日47岁生日时起,接管富特文格勒苦心经营了30年的柏林爱乐乐团,以接近35年时间将这个乐团从富特文格勒抒情中沉思的状态,训练成一支精神抖擞、整齐划一的军队。卡拉扬音响,一方面指乐团在处理每一乐句上精心体现的强烈效果,另一方面指在录音技术上的强化处理。它使强弱对比总是那样的戏剧化,在我们刚开始接触音乐的时候,它实在像是一种强心剂。沉浸在这种强化的效果中,常常在现场听演出都会觉得不过瘾。这其实是一种刻意音响的音乐。

我的朋友王毅在讨论卡拉扬的指挥风格时,曾认为他像个“祭司”,因为他指挥时经常闭着眼睛,神情肃穆,由此他有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在当时的欧洲,柏林爱乐乐团加上维也纳爱乐乐团与德国歌剧院,基本就控制了欧洲音乐的话语权。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卡拉扬在德国唱片公司连续3次录制贝多芬交响曲,两次录制勃拉姆斯交响曲,光是贝多芬交响曲的唱片就发行了700多万张(遗憾的是,后来的录音,技术越进步,对音乐的诠释就越形式化),真是构成了一片黄色的海洋。

现在,在听过各种各样指挥家的演绎后,回头再来感觉卡拉扬依靠技术所精心制造出的效果,总觉得,越是大作品,越是因太多的速度、强弱对比,真正能深入人心的力量反而被削弱了。尤其是对三B(贝多芬、勃拉姆斯、布鲁克纳)的表现。他统帅柏林爱乐乐团的魅力其实是在效果强烈的描写性作品上,无论是哪国的作品,比如德彪西的《大海》,莱斯庇基的《罗马的松树》。

立体声时代对音效的强调,其实是唱片公司所主导与推动的,美国公司水星与RCA当时推动着德国唱片公司必须提高效果能力。从这个意义上,喜欢录音技术拓展的卡拉扬实在是唱片公司手里的一个工具,他帮助唱片公司成就了声音表现的理想。但如果将他在德国唱片公司录制的唱片与他20世纪50年代在EMI公司的录音比,他在EMI早期的录音普遍要好于后来的录音,所以,技术不一定就代表着进步。

猜你喜欢

爱乐乐团勃拉姆斯指挥家
只摘够得着的苹果
著名的勃拉姆斯摇篮曲 教学设计
只摘够得着的苹果
只摘够得着的苹果
乐师
超级指挥家
舞动旋律
第五号匈牙利舞曲
亲爱的克拉拉
进退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