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务之急是给企业减税
2009-03-23时寒冰
●时寒冰
作者为财经专栏作家,南京大学客座教授,中国财经传媒人联盟特约观察员
经济发展规律是不可违逆的,在减税被公认为摆脱经济危机的最有效选择的情况下,决策者应该顺势而为
目前,全世界都在救经济,而几乎所有的国家在制定刺激经济的计划之时,减税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手中的“魔杖”,也就是被外界称为“奥巴马新政”的刺激经济计划,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其中的一项核心内容就是,通过加大退税或减税的力度,刺激投资和消费。在企业减税方面,奥巴马的计划将允许今年出现亏损的公司获得早至2003年的退税。
减税为什么被作为拯救经济的必选项?减税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途径,这种方式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增加居民与企业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既有利于鼓励企业投资,也有利于刺激民众消费,扩大内需,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居民和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在个人、企业和政府三大主体当中,经济发展史告诉我们, 财富分配向个人和企业倾斜,是效率最高的配置形态,在每一次成功抵御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减税都功不可没,其效果受到经济学界的公认。
受次贷危机影响,我国企业的效益也是大幅度下滑,亟需出台减税政策给企业减负。但是,由于部门利益、地方利益的局限,我国的有关官员对减税的认识比较片面和肤浅。日前,财政部有官员表示:今年财政部将陷入严重的两难局面,在财政减收、支出增加的前提下,再给企业减税已经非常困难了。媒体引述的原话是:“2009年不能再提减税了,减税是个馊主意。”理由是,减税只能减轻企业的负担,扩大企业的生产,但是如果在经济危机、居民最终消费能力不能提高的背景下,企业扩大的生产能力只能转化成库存,而不是变成刺激经济增长的力量。此时减税并不能扩大内需,而如果不减税,把这部分税收用于财政支出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的作用会更好。
对经济学“活学活用”到如此地步,真的让人无话可说了。如果减税没有效果,西方国家为什么还争先恐后地出台减税政策?事实是,对企业减税可以减轻企业的负担,提高企业投资的积极性,而企业投资可以扩大就业,有了就业就会产生出内需。要知道,在经济危机中,任何国家最头痛的问题都是失业率上升。而且,在对企业减税的同时,也应对居民减税,这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消费意愿,使居民的消费与企业的生产形成对接,当这种对接完成,就能形成良性循环,即居民的消费消化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而促进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否则,在经济危机中,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率本来就在下降,如果不实行减税,企业不愿意投资,不愿意生产,失业率上升,老百姓更没有钱消费,这将导致企业的产品大量积压,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进一步上升……如此,就形成了可怕的恶性循环。
更可怕更危险的是,不仅不减税,反而反其道而行。2008年上半年,我国的税收收入是GDP增速的3倍!另外,在中央推出4万亿的救市计划以后,地方政府很快就推出了18万亿的救市计划,如此庞大的救市计划怎么完成?可想而知的是,企业的投资和生产积极性正因为税费负担的加重而大幅度降低。这种变着花样增加企业收费负担的做法,将是经济复苏的大忌。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国家的税制在设计时考虑到税收实际征收率不高的因素,实行“宽打窄收”即名义上税负高和实际税负低的征税机制,在不提高税率、不增加税种的同时,只要提高征收水平,企业和居民的负担就会大幅增加。这正是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轻易在增税方面做文章的根源。但是,经济发展规律是不可违逆的,在减税被公认为摆脱经济危机的最有效选择的情况下,决策者应当顺势而为,拿出决心和勇气,通过减税鼓励企业投资、增加就业机会、刺激居民消费,尤其是在企业大量倒闭的背景下,减税已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