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在华直接投资耐中美贸易平衡的影响

2009-03-23闫云凤杨来科

北方经济 2009年4期
关键词:外商贸易出口

闫云凤 杨来科

摘要:从日本在华投资行业结构与中美日三国的商品贸易数据来看,日本在华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出口导向,它将中国作为一个全球市场的生产基地。日本在华投资一方面使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减少,另一方面却使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不断增加,由此产生了一种明显的贸易顺差转移效应。这说明了按原产地统计难以真实反映中关贸易平衛状况,需要进一步对原产地的判定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日本外商直接投资顺差转移原产地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弥补经济发展中的资金不足,我国采取了吸引外资的措施,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进入到中国市场。外商在华企业完成的进出口额占当年全国进出口总额比重在70%以上。自1998年以来,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对外贸易出口中,出口市场最大的是美国。2005年,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对美国商品出口达1066.10亿美元,占当年外商在华投资企业总出口的24%。依中方统计,1993~2004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中60%以上都是由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完成的。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外贸出口起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也构成了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贸摩擦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对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的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就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中美贸易摩擦加大,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对我国的贸易平衡,尤其是中美之间的贸易平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以往的研究大多是把对华FDI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较少从FDI的来源地的角度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即使有少数的研究,也都主要分析的是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但是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省对中国大陆的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顺差转移效应,对中美间因贸易不平衡所产生的摩擦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拟就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中美贸易平衡的影响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日本在华直接投资现状

(一)日本在华直接投资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日本一直是中国主要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94年日本在华实际直接投资额20.8亿美元,合同金额是44.74亿美元,随后持续上升,并在1997年实际投资额增加到43.3亿美元。但是,1998年日本在华实际直接投资骤降至34亿美元,随后连续3缩减,并于2000年下降到29.2亿美元。这主要是因为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日元的大幅贬值使得日本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生产成本相对上升,从而使得日本在华直接投资减少。2001年后,伴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其在华投资再次攀升,到2005年达到65.3亿美元。

(二)日本在华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

日本在电器、机械与运输设备等制造行业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这些行业中日本拥有很多世界知名品牌。近20年来,上述行业的日本企业不断扩大在华投资和生产的规模,把其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转移到中国,然后把最终产品销往日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从日本在华制造业直接投资情况来看,电子行业居首位,占日本在华投资的27.41%。排在第二位的是机械设备制造业,占到在华投资的12.41%。日本的电器和机械制造业在全球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其产品销往世界各地,日本通过在华投资,把一部分日本对美国的出口转移成中国对美出口。纺织业是日本在华直接投资的第三大部门,1989~2001年日本累计投资中国纺织业2003.6亿日元,这充分体现了两国劳动力的国际分工。因为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国拥有大量的劳动力,具有生产纺织品的相对优势。运输设备是日本投资中国的第四大行业,占到这期间累计投资的10.82%,日本跨国企业在运输设备方面的投资,不仅是为了占据中国国内的汽车市场,而且是将中国融入其全球生产链中的一种战略行为。目的是让中国不仅成为汽车销售的市场,而且成为提供诸如汽车零件等中间品的供应基地。日本产业省的调查数据显示,2002年运输设备的日本制造商,在中国的销售额仅为其总销售额的35%,海外市场的销售却占到了65%。这些事实明确表明,日本在中国制造业的直接投资基本上是出口导向型的,利用中国作为服务日本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生产基地,是日本过去二十多年对华投资的主要目的。

二、日本在华投资与中美贸易平衡的关系

(一)日本在华投资与中国对美国商品出口的相关性

从走势来看,日本在华直接投资与中国对美出口大致成同方向变动。依据相关性计算,1994~2005年日本在华直接投资与中国对美出口额之间的相关度高达0.88。可见,日本在华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国对美国的出口。

从商品结构来看,日本在华投资对中美贸易有非常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它们已经成为我国对美出口的重要来源。近十年来,外资企业对美国一直保持着比较高的顺差,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对美国的顺差已经达到589.4亿美元,占到我国对美国贸易顺差的69.7%。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3年中国对美出口中,排在前10位的商品中有一半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鞋靴、家具等;另一半是资本密集与技术成熟型产品,如办公用机械及数据处理设备、电力机械设备等。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和中资企业共同生产和出口了美国必需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成熟型产品。这出口额中大约65%可追溯到那些在中国建立子公司或者合资企业的跨国公司,一半的出口涉及到来料加工或者中间产品加工,其中包括来自日本的在华企业。

因此,日本在华直接投资对中美贸易顺差有明显的扩大效应,它们已经成为我国对美出口的重要来源。日本作为中国吸引外资的主要来源地,日本跨国公司不像美国跨国公司基本上集中于中国国内的市场,它们生产主要是面向出口。2002年日本在华制造企业商品出口22450亿日元,占其总产量的65%。日本把中国作为其全球市场战略的生产基地。以加强其在全球的竞争力。究其原因,一方面日本在华投资企业主要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和原材料等资源优势,以及各种外商投资优惠政策等,在中国投资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然后出口到美国。另一方面,日本在华投资企业利用中国加工方面的比较优势,采用来料加工或中间产品加工等形式生产了特定行业资本密集和技术成熟型产品,如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电力机械设备等,然后销往美国。

(二)日本在华投资与中日、日美贸易

日本在华投资促进了中日美三角贸易的发展。日本将过去对美国最终产品的出口转变为在中国投资设立子公司,把中间产品出口到中国,在中国组装加工后销往美国。这点从中国出口美国的电器及电子产品可以得到证实。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美国出口的电器产品增长较快,但日本对美出口的电器产品却处于停滞状况,20世纪末中国对美电器产品出口超过了日本。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对美

电器产品出口急剧增长的同时,日本对美电器产品出口急剧下降。在电子产品的对美出口方面,20世纪前期中国与日本的差距很大,20世纪中期以后,日本电子产品的出口停滞而中国的出口增长迅猛。从2001年,中国成为对美最大的电子产品出口国。

中美日三方的贸易,体现了日本绕路出口,伪装日美贸易不平衡的特点,从世界贸易大循环的角度看,这种产业分工结构使世界贸易被严重伪装。众所周知,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美国对日本频频挥舞制裁大棒,直至指责日本为资本主义的“异类”,压其彻底改革经济体制。在这一过程中,日元升值成为美国着重使用的手段,也是日本政策当局的核心软肋。但自从日本大举对华转移生产基地,将高科技、高附加价值产品经中国组装加工,伪装成中国产品对美出口后,日美直接贸易顺差不再上升,日美经贸摩擦迅速降温。结果导致1999年后,美国政策当局很少直接要求日元升值。特别是2001年布什上台后,美国几乎不再对日本政府提出任何“改善经贸关系的要求”。相反,中美贸易不平衡突出,中国成为缓解日美贸易摩擦的“替罪羊”。显然,日本在华投资的增长将进一步掩盖日美经贸矛盾,而使我国暴露于中美贸易摩擦的风口。

三、结论

综上所述,日本在华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顺差转移效应,这种顺差的转移实质上是中日之间新型的分工结构一一“垂直分工”的结果,也就是日本生产高科技、高附加价值含量的零部件,中国则进行组装。中日产业形成明显的日本居上游,中国处末端的结构。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上游产业和产品集中了科技和价值含量,更具有比较优势。而下游产业和产品的科技、价值含量较低。这也说明了按原产地统计难以真实反映中美贸易平衡状况。目前,中美双方对外贸易统计都是按照原产地原则进行的。美国对货物原产地的判定,通常是根据进口商的申报。被判定原产地为中国的货物被记录为来自中国的进口,无论是否实际上由中间方出口,或者货物在中间方是否有增加值。某些被美国记录成自中国的进口,很有可能是应该记录为自其它中间方进口的。国际通行的这种统计原则,存在着不合理性,特别是对于转口贸易和加工贸易的统计,往往存在较大误差。

因此,在我国对美国及欧洲贸易摩擦不断升级,而且我国国内资本充足、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政府应当及时调整吸引外资政策,优化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地区及技术结构,以平衡我国的国际贸易关系,提高外资的利用效率。

猜你喜欢

外商贸易出口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聚焦《欧盟外商直接投资审查条例》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贸易统计
谁是冒牌外商
China uses US$420 bn of FDI in 5 years
某官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