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的心理干预
2009-03-23李蔚颖张丽娟
李蔚颖 张丽娟
【摘 要】 目的 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心理干预的护理体会。方法 我们采取疏导、倾听、解释等心理干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结果 患者能够接受患病的事实,勇敢面对疾病。愿意主动与护士交流、沟通并进行力所能及的日常生理活动。结论 了解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的心理状况,护理人员及时准确地治疗和护理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使其较好的配合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
【关键词】 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心理干预
随着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因素在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是肾脏病的终末期,此病临床表现十分复杂,病情变化快,常可累及全身各系统,病死率较高。由于躯体疾病导致心灵上的脆弱,常造成患者情绪不稳定,而不良的情绪反应将影响治疗效果,甚至使病情恶化。选择2006年3月~2007年3月经临床确诊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3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悲观、否认、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我们在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反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32例患者,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43.58±13.81)岁。3例否认自己患有尿毒症,7例有孤独感,10例出现依赖感。3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恐惧与焦虑。
2心理分析及心理干预措施
2.1心理分析由于患者无自觉症状,发现自己得了尿毒症后难以接受,否认患病事实。入院后病区环境也让患者产生不自由、被约束的感觉。加之同病房个别相同疾病患者的死亡,更加重患者的恐惧,表现为烦躁、少语、情绪悲观等。疗效不明显时,预感治疗无望拒绝交流合作。
2.2心理干预措施
2.2.1帮助患者转化角色,正确对待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50%以上是由慢性肾小球肾炎发展而来。这部分病人常有肾炎病史及慢性疾病过程。个别病人可能因为起病隐匿,初始未予发现,来就诊时即为尿毒症。针对其否认行为,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尽快转变角色,使他们正视疾病,重视疾病,从而配合治疗。对于角色强化的患者,护理人员应鼓励和指导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日常生理活动,树立自信心。
2.2.2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讲解尿毒症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治疗和护理知识等。向他们说明积极配合治疗可提高生活质量,同病区患者可以向新患者介绍配合治疗护理的经验,消除对疾病的恐惧,增强对疾病的认识。
2.2.3 耐心倾听,情感支持对内心恐惧、焦虑的患者应加强沟通,让其采用正确的途径和方式释放压力。在工作中,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引导患者发泄自己的情绪。在倾诉中缓解压力,在交流中调节情绪。此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取得心理干预成效的关键。护理人员应充分理解患者心理上的痛苦,给予他们关心体贴、同情和鼓励。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由于疾病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易出现拒绝治疗、自暴自弃的行为。护理人员应勤交流,勤观察,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情绪。
2.2.4解决患者的实际困难一部分农民患者因家庭经济拮据心理压力大,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寻求家庭和社会支持,我们主动给患者的亲戚、朋友打电话,增加家庭和社会的理解和配合。嘱患者亲朋好友以及家庭成员,特别是配偶多与患者沟通接触,使患者得到家庭最大的照顾和支持。随着病程的延长,家庭成员的负担和压力也不断增加,此时,护士应加强与家庭成员的沟通,了解其需要进行指导,解决患者的实际困难。
3结果
本组32例患者中,我们采取疏导、倾听、解释等心理干预方法,使3例对疾病采取否认态度的患者5 d内接受患病的事实,勇敢面对疾病。7例有孤独感的患者3 d内愿意主动与护士交流、沟通。10例有依赖感的患者1周内正确转换角色,进行力所能及的日常生理活动。
4讨论
肾脏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约占人口的10%,每年每百万人中近100人因肾脏疾病导致肾功能衰竭而死亡。严重危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然而,大部分肾脏疾病起病隐匿,呈慢性过程,甚至是终身过程,一旦出现了明显症状,一般已是病情相当严重了。因此,了解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的心理状况,护理人员对其实施及时准确的治疗和护理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能够使患者的认知度大大提高,使患者很好的配合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
在该病的护理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家庭的支持可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增加安全感,从而增强了患者的信心,有效促进了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
参考文献
1杨彬,苏琦,王兰,等.早期腹膜透析患者心理状况与新发合并症的调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3):68-69
(收稿日期:2008-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