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职业中专教学方式的思考

2009-03-23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2009年2期
关键词:职业中专教育观念建议

金 晶

【摘要】 在职业中专专业课教学中对新的教育观念的理解还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结合自己对新的教育理念的学习体会,谈了几点个人的一些想法和建议,以供同行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职业中专;教育观念;建议

Concerning occupation and particularly the thinking of teaching way

Jin Jin

【Abstract】In the incumbency industry particularly profession the rightness in the lesson teaching new of education idea of comprehension still existence some mistake area, this text combine an own rightness new of education principle of study realize, talk what time a little bit personal viewpoint and suggestion go together by provide to draw lessons from with reference.

【Key words】In the occupation particularly;Education idea;Suggestion

随着文化课《新大纲》的推行和课改的实施,老师们更加注重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新的教育观念。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我也在自觉利用新的教学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同时也充分地利用一切条件来提高自己,比如尽量多听一些教师做的公开课,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活动,及时了解教育领域的前沿信息。把听课中所学到的一些好的教学方式应用于自己的专业课教学中。不断地去实践,去摸索。但是,摸索的过程中也出现过很多问题,甚至自身也产生过疑惑。有时候,我感觉到我们教师对在专业课教学中新的教育观念的理解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在这里我想把这些问题提出来,结合自己对新的教育理念的学习体会,谈谈个人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想法之一: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是不是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占时多就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从参加工作十年,听过不少各个级别各学科的公开课,听过这么多课之后,我感觉到:“教师为中心”的现象,“满堂灌”、“注入式”的教法的确是越来越少了。对我本人来讲,这一点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在转变观念的过程中,很多的优秀教师已经摆脱了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能够顺应课改的要求,及时更新教学方法。但随之而来的是:学生活动急剧增加,甚至是变着法的增加,老师的讲却越来越少,是不是这就以此认为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了呢?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想法,是我们转变教育观念过程中的一个误区。学习新大纲,树立新理念之后,以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应该被我们教师所摒弃。但是,若该讲的也不讲,甚至美其名曰“以读代讲”,“以练代讲”,“以讨论代讲”。好象只要“讲”了就有“注入式”的嫌疑,就意味着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展示现成的结论。这样做导致的结果是通过课堂教学之后,学生既没有会学,也没真正学会,只留下了一个表面气氛活跃的假象。

我所教的是职业班的会计专业课,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相比,整体上基础较差,会计专业课程特点又不同于学生已经习惯了的文化课,基于这种特点,在教学当中,就应该因人施教,不能采取和普通高中一样的教学手段,讲的要多一些。但是有一点,绝对不能满堂课的讲,让学生连自己练习的机会都没有。教师的讲与学生的活动这两者之间的比例要把握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键还是要用正确的教学观念来认识教师讲的问题。课堂上讲得多一点或少一点,并不一定是教师观念落后与先进的反映,当然也不是注入式与启发式的分水岭。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们要反对和否定的是照本宣科的、心中没有学生的讲,是把学生当作“容器”的讲,是不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而只记住知识和结论的讲。另外还要看教师为什么讲,讲什么,怎样讲。正如前文已经提到的,学生基础整体差,教师讲的内容就应该适当变化,多举简单的例子,同时让学生多练习一下基础的知识,只有基础知识掌握扎实了,才能接受更深的专业知识的学习,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也就必然多一些。

迄今为止,传授仍然是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要通过讲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渲染特定的教学气氛;通过讲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魅力,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通过讲激发大家去讨论、研究,培养创新意识。教师讲得好可以发人深思,可以激发想象,给人以启迪感染;讲既可以娓娓道来,也可以激昂慷慨,给人以力量和信心;既可以滔滔不绝,也可以戛然而止,给人以韵味无穷的感觉。当然,这种讲要做到该讲就讲,当长则长,当短则短,不是讲得越少越好,而是越精彩,越精练越好。因此,我们要把教师的讲与学生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率。

想法之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自读代替教师的讲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吗?在听课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教师的课虽然教材不同,学科不同,但在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上却都或多或少地利用了这种方法:比如先让学生自读教材,自学知识,然后回答教师的提问,对重点、难点进行分组讨论,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

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产生了一种疑问,对于一些简单的章节这样做可以达到一堂课预期的效果,但是这种方法能否就是真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体现了新的教学观念呢?我认为:学生主体有差异,教学效果就会有差别,这个问题同样值得研究。

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如何学。这里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法,二是学生的学法,并没有丝毫贬低或削弱教师“导”的意思。学生如何能学会学习。主要是依靠教师的导:诱导、引导、指导。我觉得,那种认为如果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读课文,自学教材,就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不需要教师的必要的、及时的、适时的“导”的观点,是进入了另外一种误区。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无疑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我们的老师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认识和理解往往有偏差。认为让学生去自学自读,归纳要点,掌握内容,仿例练习等等,这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了,这从某种角度讲是一种低层次的自学能力。根据新的教育理念,学生自学能力应该是学习者善于并主动探索的能力,是能够提出、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建立在一定的分析和积累的基础上提出有一定价值的假设并按照科学的方法加以验证的能力。例如:我在《合同法》一节的授课过程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会,由两名同学分饰甲乙方,自拟一份合同,然后再和周围的同学交流,结合课本找出合同中的漏洞,从而掌握合同的内容。从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提问题的学生已经具备提出、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所提倡的。

新的教学观、学习观认为:教学就是传递的过程,而且教师的作用,就是要作最必要的、最重要的传递。这种传递包括四个要素:信息、知识、价值和智慧。如果只传递信息和知识,不能传递获得知识的方法,就只能是教书匠。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要做到这四点,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去饶有兴趣地读书;必须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们去发现、总结学习方法,获得学习的价值;必须在读书过程中指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使智力得到发展。

以上两点思考是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教学方式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一个肤浅的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收稿日期:2008-12-23

猜你喜欢

职业中专教育观念建议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职业中专语文教学如何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浅析初中英语教育中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基于衔接理论的职业中专英语完形填空教学的实证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代人的建议
例说向量方法的独特魅力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