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习惯教育与良好品质的养成

2009-03-23喻凤英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2009年2期
关键词:养成品质习惯

喻凤英

【摘要】中学生在文化知识学习长进的同时,道德观念也开始形成。但是,他们基本成熟的道德品质与他们的思想、行动、习惯常常产生矛盾,这种矛盾有时使他们走进品德的误区。因而,加强习惯教育、重视道德践行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揭示了中学生品德误区和产生的原因,并指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应注意的四大问题,较好地论述了习惯教育与学生良好品质形成的关系。

【关键词】习惯;养成;品质

High school student habit become of education and good quality

Yu Feng-ying

【Abstract】High school student at cultural knowledge the study make progress of in the meantime, moral concept also beginning formation.But, they be basic mature of morals quality with their thought, activity, habit usually creation antinomy, this kind of antinomy sometimes make them walk into the mistake area of moral qualities.As a result, strengthen habitually education, value morals Jian line seem to be count for much.This text announced to public the reason of the moral qualities mistake area and crea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 and point out development a student good behavior habit should attention of four greatest problem, more and so discuss habitually education and the student is good quality formation of relation.

【Key words】Habit;Become;Quality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次由三好学生、学生干部参加的德育考试中,主考者特意在门口横放了几把扫帚,考生跨进门,不时踩得扫帚“劈叭”作响,无人拾起。桌上摆着钢笔、铅笔、墨水、小刀、盛铅笔屑的小盒及备用废纸作为考试用具,考试结束后,发现能够把削下来的铅笔屑盛在盒里、不乱扔废纸、离开考场时把墨水瓶盖拧上、笔帽套上的同学只有极个别。

这个实验从一个角度反映了现代中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某些状况。而类似这样的事在生活中可以说屡见不鲜。它让我们不得不进行这样的思考:我们现在的教育不乏道德说教,为什么没有使公民的道德水平有明显的提高?目前中学生的品德误区及产生原因究竟是什么?如何走出误区,使现代中学生综合道德水平与文化知识水准兼长并进?本文拟对以上问题试作初步探讨。

1. 目前中学生的品德误区及产生原因

品德即道德品质,它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倾向和特征。一般认为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基本成分,这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在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的品德迅速发展,中学生对于道德观念的理解已基本正确,开始运用道德规范来进行道德判断和评价,能按自己的道德观念去分析具体的道德情境,并产生情感体验。当代中学生成长在平稳安定的环境中,他们将走入的却是飞跃变革的社会,因此他们基本成熟的道德品质带有鲜明的现实性与社会性,他们的观念与习惯、思想与行动常常是矛盾的统一体。这种矛盾有时使他们走进品德的误区。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的悖反。绝大多数学生在接受多年的道德理论课堂教育后,能够对道德的概念,对什么是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什么是情操、理想等熟背如流,考试成绩优秀。如果参加有关的辩论比赛或演讲比赛,能够有理有据、声情并茂,但在实际行为方面则常常出现公共汽车上不愿或耻于让座、学生干部不会说“谢谢”、对班级内校园中的废纸杂物视若无睹、考试作弊等一系列违背道德规范的现象,这显示出他们在道德认知与行为之间存在巨大反差。

1.2 道德意志难敌眼前利益的诱惑。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有意义的、但当时并不吸引他的道德目的,而克服那些富有吸引力的动机、需要或者愿望的心理特征。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在很多时候是难以舍弃或拒绝眼前利益的诱惑的。成人如此,何况中学生?对当代中学生而言,什么是眼前利益?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学业成绩及由此带来的其他成功与辉煌;二是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丰裕的物质生活及由此产生的种种诱因;三是看起来可以无尽挥霍的青春生命。不少我们所认为的优秀学生,他们汲汲以求的是前者,仅仅是前者。因此他们除了对分数感兴趣外,两耳不闻窗外事,两眼无视身边人。而另有一部分学生,则以“何必把明天的烦恼提前到今天”为生活原则,信奉“只要今日我快乐,无须愁白少年头”。看起来,这两类学生的行为表象截然不同,但不难发现其共性:他们所追求的都是眼前利益,并非人生的终极目标。为了眼前利益他们都放弃了许许多多在这个年龄段所不应或不能放弃的东西,在眼前利益的诱惑下,他们的道德意志显得那么脆弱。

1.3 价值与尊严的重新定位。曾几何时,一个热爱劳动、体贴家长、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的孩子,就能够让父母和老师感到欣慰满足。而如今这些都远远不够了,它们甚至退居极次要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能挤进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这才是学生的自身价值和人格尊严之所在。社会正是以此来评价学校教育的成败、教师教学的得失、学生本人的优劣的。那么在学生心灵的天平上,传统道德规范所赋予他们的价值观与尊严感,无疑已被重新定位了。

不可否认,变化发展的物质世界与人类的精神世界是互为作用的。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在五彩斑斓的社会面前,青少年的无所适从或慌乱盲从有其客观原因。如果我们的德育教育也陷入迷茫,那么贻误的将是一代人。道德的说理教育以及其它的道德宣传,有助于道德知识的普及,加深受教育者对道德规范的认识,要使道德规范真正被受教育者内化、吸收,使道德行为经常化、自动化达到自由的境界,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纠正不良道德行为习惯是极其重要和迫切的。

2. 重视道德践行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把东西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个故事让我们想起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的话:“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道德行为习惯是与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倾向联系的自动化的行为动作,它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品质的关键因素。因此重视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对提高他们的综合道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2.1 完善“他律”倡导“自律”。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工作的许多方面,都可能有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通过学生守则、常规的制订与实施,使学生熟知并达到学校生活中具体的行为要求;建立良好的奖惩与激励机制,并及时分析总结学生道德行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在班级中创设产生良好行为的情境,形成健康的舆论,杜绝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在课内外、校内外活动中,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条件,明确活动的目的、意义与要求,并使学生懂得成败的原因......有了严格的他律,还要辅之以被教育者的内心自律。因为一个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通常都需要经过自觉地练习和实践才能定型。应鼓励并提倡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通过树立榜样、创设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人要做自己的行为习惯的主人而不要变成奴隶。

2.2 文明习惯的养成、道德修养的提高,必须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有必要重新体味“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古训给我们的启示,使施教者与被教者共同重视“小节”,及时运用表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等集体舆论手段,并与家庭教育达成共识,让学生真正“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3 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运用教育手段。不同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个性以及所遇事情的性质与程度不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是不相同的。对具体对象、具体问题,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或正面教育、严词警告,或动之以情、委婉启发,也可以活动矫正,运用集体力量时常督促……因人因事而异,力求收到最佳教育效果。

2.4 认识到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在其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曲折性、长期性。从心理机制上说,习惯是经过长期多次强化和积累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动力定型和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系统。一个人要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很艰难的,只要有一回经不起诱惑而失去了对道德的追求,重新做起会变得更加困难。为此,应采取不同措施强化道德意志,树立求真、求善、求美的信念,把道德人格的完善作为人格主体追求的目标和境界,从而使道德行为习惯由他律型到自律型最终达到自由型。

“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重视道德践行,注意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使学生走出品德误区的一条可行路径,对优化公民素质,提高德育功效具有重要作用。

收稿日期:2008-10-24

猜你喜欢

养成品质习惯
习惯
上课好习惯
好习惯
浅谈舞蹈演员良好个人修养的养成
分析素描训练与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养成
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工商联副主席潘刚:让中国企业成为“品质”代名词
航母舰员安全意识养成探索与实践
增进健康的8个好习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