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课程评价理想与现实的交汇处寻找新的突破

2009-03-23沈国荣谭正清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2009年2期
关键词:实践者全县考试

沈国荣 谭正清

课程改革中的评价改革从来就是一个不能回避的根本性问题,评价改革的理论与评价实践的一致性与否,则实质性地左右着改革的有效推进。

1. 理想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中,有关课程评价功能的解释,是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步、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它突出了两方面的规定性:一是明确提出要改变过分强调选拔功能的倾向、改变偏重知识记忆和纸笔考试的现象;二是明确提出评价的多元化、多样化、重视过程评价、发展性评价等具体要求。

2. 现实

2.1 实践者(教师)在课程评价及课程结构调整理论上认同甚至支持。是因为课程评价毕竟是课程改革中的新概念,它比教学评价的意义更宽泛,而且理论解释也有更多新意;表现在:其一,上述新的课程评价理念及课程结构调整理论基本上已被实践者熟知,他们在诉诸文字(总结)或言说时(汇报)或多或少地都能再现这些理念,甚至还能以这些理念来解释他的课程评价实践。其二,在新课程改革示范课、观摩课、展示课、公开课上,这些理念可能被清楚地体现出来。

2.2 实践者(教师)在课程评价及课程结构调整实践上的不认同甚至背离。课程实践者(教师)何以能改变?表现在:其一,课程一旦纳入考试,那怕只是“抽查”、“抽检”等就毫不动摇地恢复了。其二、“习以为常”的纸笔考试形式及结果(分数)自觉不自觉地被实践者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三、对应于学科课程的经验课程及对应于综合课程的分科课程没得到应有的重视,实践中重学科课程轻经验课程,重分科课程轻综合课程。

3. 冲突 我们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有关课程评价改革理论的研究,包括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理论研究都很丰富,但对评价实践的研究却相对单薄,它们之间的一致性与否也就成了一个悬念。理论界和实践者都说评价是课程改革的瓶颈,是扼住课程改革咽喉的关键。实际上,宏观的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之间的冲突,常常被一种自欺的惯例遮蔽着,这种惯例可以概括为理论的教条主义和实践的形式主义,但评价实践却因为与以选拔为宗旨的考试直接相关而成为无法遮蔽的敏感问题,因此它便成了众矢之的却又无可奈何。

4. 突破 如何找到理论与实践的切合点,使理论适切于实践,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目的。这是我们解决矛盾冲突的思想基础和根本动机。教育局通过反复调查研究,提出了狠抓“三大工程”(小学脚板工程、初中腰杆工程、高中龙头工程)的工作思路,并将“三大工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围绕这个思路,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全面、科学、有效、理直气壮地加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监控,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导向、激励、调控、诊断功能。具体措施是:一是在全县教师中广泛开展“质量观”的大讨论,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克服质量就是分数,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分数,课程改革就是不要考试的片面认识;二是加强课改调整期教师的培训工作,暑假组织教师集中培训。三是建立科学的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监控的原则是:减少次数加大力度,期中与期末相结合,抽检与抽查相结合,纸笔考试与面试演练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5. 体会 质量监控体现了“三性”:一是广泛性,一年来对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各类学校都实行了“质量抽检和抽查”,2007年下期对全县七年级的数学、思想品德,三年级的数学、品德与社会;2008年上期对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英语、历史,八年级语文、物理,二年级语文,四年级数学,五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综合等科目实施抽检;同时期中对中、小学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科目进行了抽查。二是科学性,抽检集中在期末,抽查安排在期中,涉及的年级、科目及内容均通过临时抽签的办法来确定,抽检主要是针对学科课程,以笔试为主,重在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是公平性,“质量抽检与质量抽查”做到了全县“三统一”,统一评价标准、统一检测内容、统一组考要求。尤其是将抽检科目的参考学生集中在乡镇中心小学和中学统一参测,使评价客观、公正,最大限度的减轻了人为不公因素。

总之,我们行走在寻找理论适切于现实的路上,力求在理想与现实的交汇处找到平衡的支点,这或许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思考和行动吧。

收稿日期:2008-12-12

猜你喜欢

实践者全县考试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实践哲学的检证者理论
率先“实践者”
美国学校心理学家“科学家—实践者”训练模式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