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思路、取向及路径

2009-03-20胡世明方竹正

唯实 2009年2期
关键词:发展方式经济增长

胡世明 方竹正 聂 磊

摘 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经验,科学分析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新课题、新矛盾而提出的重大的战略方针和战略决策。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一定要遵循客观经济发展规律,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经济增长;发展观;发展方式;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2-0047-04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这就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思路和政策取向主要包括:

1.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这是包括内外需结构、内需中消费与投资结构在内的整体结构的调整方向,也是针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的问题提出的。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只有三驾马车紧密配合,共同协调拉动,一国一地的经济增长才能获得又快又好的发展。但近年来的情况是,拉动我国经济的不是三驾马车并驾齐驱,而是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拉动力远远不足。据统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持续下降。从1992年的72.5%下降到2005年的55%;其中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由1992年的55.1%下降到2005年的40.3%。由于高投资、高出口拉动的高增长,在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产业结构、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下,只能进一步加剧结构矛盾,加剧能源、资源紧张和节能减排的压力,加剧对外出口中的贸易纠纷。在当前世界经济复杂多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提高消费率的扩大内需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关系到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必须坚持把扩大消费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尽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我国今后主要依靠不断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发展。因为,人口大国尤其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更加具备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将为经济增长创造庞大的消费需求;工业化进程加速,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巨大的投资需求;城镇化加速发展,将为经济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内需空间。

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发展,必须处理好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关系。从近几年情况看,我国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消费率尤其是居民消费率的贡献率持续降低。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21.7%增加到2006年的40.7%。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由2000年的63.8%降到2006年的38.9%。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增长并不慢。据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指标》2000年到2004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年增长7%,远远高于美国的3%,世界平均水平的2.4%。但是问题在于我国投资增长更快,从而使投资与消费出现不协调,经济增长过多依靠资本形成;从消费领域自身看,消费结构性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是农民与城市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弱。这一问题制约了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因此,要保持持久稳定的增长而不是短期的繁荣,必须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把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和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的基础之上,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稳定居民的消费预期,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同时,合理调控投资过快增长,引导向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领域的投资,逐步降低投资率。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统筹协调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关系,逐步形成内需与外需互动型增长机制,促进对外贸易与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

2.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这是三次产业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主要是针对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三次产业之间比例不合理的问题提出来。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基础性结构,它直接影响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仍然处在战略性调整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三次产业中工业比重过大,结构偏重,服务业比重偏低;传统制造业技术水平不高,竞争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低,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处于低端地位,这是造成单位GDP能耗高、环境压力大的重要原因。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就我国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农业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没有根本改变;工业大而不强,制造业规模虽已位居世界第三位,但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世界知名品牌,消耗高、污染多的行业和企业所占比重过高;服务业发展滞后,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低十多个百分点,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需求。与此同时,第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变化方向出现偏差,近年来经济增长主要依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不仅没有改变,反而继续强化,进一步加重了资源环境的压力。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自2002年以来一路攀升,由44.8%提高到55.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自2002年达到峰值以来一路走低,由41.5%减低到2006年的39.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5.7%降到38.6%。

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不仅加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影响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影响经济的稳定性。所以,必须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推动发展的主线,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逐步实现农业由弱变壮;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实现工业由大变强;加速发展服务业,实现服务业由慢变快,使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第一,提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集中力量发展重点优势产业,着力在延伸产业链上做文章,在提高产业附加值上下功夫。第二,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推动能源、新医药、新材料和生物产业成长壮大。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燕尾服,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从加工组装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提升高技术产业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第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以加工业优先发展逐步转向服务业率先发展。发展服务业,首先要围绕现有的产业来延伸,增强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其次是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是大力发展软件、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研发设计、综合运输、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部门。第四,提升制造业的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含量,通过生产性服务渗透到制造环节,从而大幅度提高制造业附加值,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在投资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低效粗放、投入成本过高向高效集约、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转变

总体看来,我国现阶段经济本质上是资本推动型经济。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投入,重视以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为基础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忽视了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内含扩大再生产。在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中,由技术进步所带动的只有30%,这个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35%的平均水平。这种靠资本推动型的经济增长,显然是低效粗放型的经济增长。虽然在经济增长的速度上提高了,但由于消耗过大,成本过高,从而使其生产的产品缺乏竞争力,与此同时,我国的资源和环境也难以承受。所以,改变低效粗放增长为高效集约增长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

要推进这个重要转变,其一,是要千方百计地提高要素投入的质量。目前我国投入要素低,是影响经济增长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实现经济高效集约增长角度来考虑,关键是提高投入要素的质量。所以,必须十分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劳动者素质;必须十分重视技术创新与技术开发投资及其在生产中采用新技术的投资;必须十分重视提高土壤肥力和多种自然资源品位的投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资源要素质量,提资源要素的产出率。其二,是要优化资源配置结构。这是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的又一条重要途径。优化资源配置,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遏制高能耗产业的发展。应把我国紧缺的资源配置到高新技术产业中去,配置到服务行业中去,努力形成高效合理、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其三,是按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要求,大力发展规模经济,扩大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的规模。要发展规模经济,除了集团化途径外,还应当适应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要求,组建企业团队,以企业团队进入市场,可以大大降低各种交易费用,从而降低生产流通成本。

4.在要素投入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经济增长与发展是由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科技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主要依靠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实现的经济增长与发展通常称为粗放型;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的经济增长与发展通常称为集约型。虽然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并且资源消耗过多,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过大;劳动者素质和管理水平与现代化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长期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要使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着力构建科学与经济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的体制与机制。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我国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和举措,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等等,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与此同时,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能源资源的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从而使经济增长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着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方向转变,实现集约型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尤其是要抓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科技成果的市场需求扩大和工程实践机会增加的战略机遇,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紧迫需求,调整战略资源战略布局,培育一批产业特色鲜明,配套体系完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群,带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跃升。同时,还要大力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环境、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和市场环境。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和水平,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完善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体系。

5.在城乡结构上,促进城乡关系由城乡互动不畅、发展差距过大的格局,转变为城乡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新格局

城乡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方面,统筹兼顾城乡发展是完善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农村发展滞后的格局尚未改变,因此,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任务十分艰苦。

我国农村发展滞后,是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突出表现。要使我国落后的二元经济结构调整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必须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因此,改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同进步,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题中应有之义。

针对我国目前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突出矛盾,尤其是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城乡间引发和潜伏着社会问题,它将不可避免地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当务之急要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努力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让城乡经济活而有序列地高效发展。

(2)努力推进城乡生态一体化。应将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统一到一个大系统中,全面治理,彻底改变城乡生态现状,从而形成生态环境高度触后互补,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城乡生态新格局,从而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努力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应打开城门,取消对农民的多种歧视性、限制性改革,让城乡居民在同等条件下,在统一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上平等竞争就业。

(4)努力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要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大投入,实行制度创新,完善机制,真正改变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落后的现状。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必须始终作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中之重。

6.在区域结构上,促进区域发展由生产力布局不合理、发展差距过大,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转变为特色优势明显,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均衡、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新格局

区域结构是国家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状态。根据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区,东部地区属经济发达地区,西部地区属经济不发达地区,中部地区是处于东部与西部之间的欠发达地区。改革开放30年来三大地区经济发燕尾服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的同时,地区差距有所扩大,这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所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既是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关系全局的重要任务,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形成东中西部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必须坚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其中,尤其应当注重实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政策和机制,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落实这一总体战略,应着重抓好以下环节:

(1)以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支撑,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互动机制和国家扶持机制。

(2)鼓励区域之间开展优势互补的合作。引导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技术、资本和产业。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重大项目布局应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燕尾服,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

(3)增强国家区域政策的整合功能,加强国土规划,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科学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并且建立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大对贫困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政策扶持,促进区域经济的共同协调发展。

7.在收入分配结构上,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与共同富裕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开放30年,我国人民的物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总体上已达到小康。但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明显,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依然较多,因此,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发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走共同富裕之路,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在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方面,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个人收入分配中,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资分配中心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劳动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与此同时应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从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与共同富裕。

8.在发展的形式上,由以GDP为中心,重数量型、速度型的传统经济增长格局,转向以人为本为核心,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的新格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破除一切唯GDP的思想观念,从以往盲目扩大数量、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发展模式转变到以人为本,注重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格局上来。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上。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上述转变,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可能会影响到经济增长速度,但是,发展转型重于增长速度,为经济转型而适当减速,为追求发展质量和效益而付出时间与财力同样是值得的。其次,要适时地利用货币和财政政策手段,对信贷、投资、物价、外贸进行必要的管理和有效的调控。充分利用当前国民经济环境较宽松的大好时机,遵循科学发燕尾服观的要求,深化各种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1]张卓元.十七大报告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重大意义[J].北京: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7(12).

[2]马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J].北京:党建研究,2007(11).

[3]方建中,周建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向与路径视角的考察[J].南京:江海学刊,2008(1).

[4]方竹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J].南京:现代经济探讨,2007(1).

[5]王一鸣.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J].北京:宏观经济管理,2008(1).

[6]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责任编辑:浩 宇

猜你喜欢

发展方式经济增长
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
提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财政支出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反腐与经济增长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驱动机制
我国发展创意农业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