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读李密
2009-03-20马文晋
顶一头鹤发,着一袭单袍,略揖一揖,昂然向我们走来。这就是李密。
李密(公元年224~公元287年),字令伯,一名虔,晋犍为武阳人。父早死,母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年青时师事谯周,曾仕蜀汉,甚有才辩,蜀亡,晋武帝征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迈多病,无人奉养为由,上表陈情,不肯应征。武帝嘉其“孝行”赐奴婢二人,命郡县供养其祖母。待祖母亡后,丧服期满,才到京城洛阳,先后任洗马、温县令、汉中太守等职。
这看似简单明了的生命历程,却让我们读出了一份份的深重。
一曰智者。
他是蜀汉的名臣,是一个儒者。儒者信奉什么?好女不嫁二男,好男不事二主。蜀汉灭亡了。那么他该到哪里去呢?回家。这是他唯一的选择,他的信仰告诉他,既然他选择了蜀汉,他就再不能选择晋朝。否则,那就会有一个千古的骂名在等着他。“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名节对于一个儒者来说,那是比生命都宝贵的东西。
于是,李密上表的目的是“辞不就职”。他是蜀汉的旧臣,怕引起晋武帝的误会,以为他矜守名节,所以陈述此情时,特别委婉曲折,词意婉转凄恻,真情动人。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曾废离。”表明自己要做忠臣,更应该做一个孝孙。这样动之以情,据说司马炎读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然后李密又晓之以理,写得情真理直。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这样,使标榜以孝治天下的司马炎无法逼他出仕,也不能强加他矜守名节的罪名。这就是一个文人的智慧。
二曰矫情。李密所陈之情不实。
理由是:其一,现在“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因此不能赴任,但为什么他在蜀汉做尚书郎时就没有抱怨这些,况且“刘夙婴疾病”,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以前能做官,现在就不能做?其二,究其根本,他是蜀汉旧臣,心念旧恩,不愿出面做晋朝的官。只是想以“乌鸟私情”来塞责敷衍晋武帝司马炎,就有些做秀的嫌疑了。在以“孝”治天下的时代,准备为自己捞取更大的政治资本。后来,出仕为官就证实了这一点。
三曰仁孝。
《古文观止》评李密的《陈情表》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陈情表》融注了李密的心血,那是作为孝子所凝聚的泣血的语言。
在那样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人们对他的期许本是韬光养晦。但他因为自己的一片赤子之诚,决心奉侍祖母以终老。“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肺腑之言何等真挚,何等诚恳。这是李密的心里话,更是人性的体现。不惧逼迫,“郡县临门,急如星火。”更不图千乘万禄,“猥以微贱,当侍东宫”再现了李密至情至孝的心怀。我们可能不解那样的恩宠,世俗期许的便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朝庭上那些手持云简的达官们在乡里更是让人俯首顿拜。但是李密能坚守自我,从而达到后世所仰望的高度,依旧还是那句“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让我们看见了李密的坚韧与孝道。晋武帝也被这伟大的忠孝之心感动了,恩赐两个丫环去侍奉李密的祖母。曾有人说过“诚可动天”、“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李密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读李密的《陈情表》时,我们不需从他的儒家思想入手。令人为之动情“乌鸟私情”应当成为我们学习的切入点。
《陈情表》乃至情至性之文,非至诚至孝之人不能共鸣。历史的长河陶冶了古人李密的“孝”,他抛开了世俗的期许,用自己的孝心守护了自我,为后人留下了一缕“孝”的阳光,使后人敬仰更深受启迪,感叹“孝”。
马文晋,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