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维山水诗的审美特色管窥

2009-03-20兰小锋

文学教育 2009年2期
关键词:山水诗诗作王维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除李白、杜甫外,王维是盛唐诗歌的又一杰出人物。

他的诗既有陶诗浑融完整的意境,又有谢诗精雕细刻的描写;既有子昂的高峻,又有浩然的清新,不拘泥于前人而创造出他自己的诗歌特色。他的诗所涉猎的题材范围是很广泛的,而最能体现其诗歌特色的是后期的山水诗。正是其山水诗作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奠定了他在唐诗艺术史上的大师地位。

下面就其艺术审美特色作以阐述。

王维不仅是诗人,而且是位杰出的画家,又精通音律,能以绘画、音乐之理通于诗,使其山水诗作的艺术审美特色突出表现为:画意、乐韵。

(一)画意

王维的山水诗,在结构布局和对景物的具体描绘上,渗透了中国画的传统表现技法,使得诗作所描绘的意境具有层次感和色彩之美。难怪苏轼曾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题蓝田烟雨图》)

1、王维的山水诗,能够从整体对景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巧妙处理、合理配置。主要表现为景物间大小互见、远近对照、虚实相间三个方面。

(1)大小互见

大景、小景同是空间一景,各有其特殊的美。“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终南山》)的巍峨高山固然雄奇壮美,而“古木馀衰柳”(《孟城坳》)的几株衰柳也可谓玲珑剔透。但是,当这些大大小小的景物进入同一首诗时,却不是任何一种排布都能呈现美的。正如宋代宗炳《山水画序》中所说的“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王维恰到好处地处理了艺术上大与小这一对矛盾,取得了以小见大的效果。如《送梓州李使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该诗首联从大处着墨,颔联从细处落笔,大小景互相映衬,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正因那涓涓细流,弯弯小道,树木的参天更可感,山势更为雄奇壮观。又如《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大漠”、“长河”是大景,“孤烟”、“落日”是小景,大小相衬。若没有小景,则大景“大漠”的宽广无垠和“长河”的渺远无尽就不够具体了。

(2)远近对照

王维山水诗中对远近景关系的处理,既统一和谐,又入自然之妙。如《华岳》:

西岳出浮云,积雪在太清。连天凝黛色,百里遥青冥。

诗中前两句以挺拔险峻的山势为近景,后两句诗人笔墨从山顶泼出去,连近景、远景于一体,画出了华岳山顶天、天连山的雄奇壮美之势。

再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仰望,皓月当空;俯视,山泉清洌,一仰一俯,远近对照,初秋傍晚的山林有如世外桃源。颈联由远及近,远近景交错,这种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的景物布局,使全诗呈现出一种“流动美”,这种动态美更加烘托出大自然的安谧宁静。

(3)虚实相间

虚与实是古代画论和文论共同运用得最为普遍的对立统一规律之一。王维对实景和虚景的处理,从实出发,实中含虚,虚自实出,使实与虚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当景物缺乏足够的魅力时,诗人往往调动丰富的生活经验,对实景进行想象、加工。如《欹湖》借用《楚辞·九歌》中凄清美丽的意境想象出一个女子日暮时分在湖边吹箫送别夫君的情景:

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

那凌波极浦的女子是人是神,那消失在暮霭中的箫声是真是幻,似都恍惚不定,曲终人去之后的欹湖依然轻笼着迷惘的意境,令人回味不尽。但真正的欹湖只不过是一片空阔的湖水而已。

而更能体现出王维高人一筹的,则是他所采用的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使虚与实的关系显得和谐、自然。如《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

该诗一开始,作者以桃花源虚比吕逸人住处,接着实写于长安柳市之南访吕逸人,虚实相间,既写出了吕逸人的超凡脱俗,又显示出了作者的隐逸之思。“题凡鸟”及“看竹”两则典故的运用,使虚写部分更深,而作者的寻逸之情更显诚挚。之后实写吕隐士所居环境,从而使作者的向往落到了实处。这种写法,使全诗内容既不空泛,又不呆滞,颇具情味。

2、在景物的具体描绘方面,王维山水诗体现出以下特点:

(1)色彩浓淡和谐统一

王维诗作取景状物极有画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如“柳色青山映,梨花夕鸟藏”(《春日上方即》)描绘了白绿相映、鸟语花香的山中胜景,“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春园即事》)是写红白分明、生机勃勃的农园。此外,王诗中还有以淡为总基调,淡中见浓的描绘手法。如《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前两句“白石”、“红叶稀”描绘出清淡萧索的秋色,后两句中一个“翠”字在浅淡的画面上点上鲜浓的一笔,浓淡相宜,淡中见浓,意境顿生。

(2)光线明暗相映成趣。

王维山水诗的和谐自然,也与他注意明暗光线的处理有关。如《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这首诗描绘初夏雨后新晴之际,诗人所眺之景。色调明朗,首联点明光线的明亮度,颈联显出大自然的明净澄澈。“明”是全诗的重心,水的明反衬田的暗,光线的明使山峰更加苍碧。

(二)乐韵

王维多才多艺。他不但儒释兼融,诗画双绝,还通晓音律,弹得一手好琵琶。凭着自身在音乐方面的良好素养,王维时常信手采撷自然界中美妙的天籁之音,融熔于诗,使得诗作时常流露波动之美、韵律之美。

王维的山水诗,总体感觉上似可用一个“静”字概括,是一种宁静、恬静、幽静或静谧之美,是一种空静之美,但又不可全用“静”来包容。他的山水诗除了声律和谐流畅外,在表现声息、动态方面,往往是以动显静,喧中求寂,以动态为静态服务,以声息为宁静服务。如《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该诗写春天山中月夜景色,从字面看是全写景的:夜,万籁无声,诗人的形象隐含其中,或畅想,或沉思,在这一刻,一轮明月破云而出,将清辉洒向深山丛林。然而这片寂静的春山却未沉睡:月色“静”而不停止,春山“空”而不显虚无,雀鸟被月亮惊醒,不时鸣叫几声,将“春涧”映衬得更加空阔寂静。再如《山居秋暝》中用“流”、“喧”、“归”、“动”、“下”等动词,赋予景物以动态和神韵,烘托出清空明月的幽静,寄托了诗人高洁闲静的生活情趣和理想追求。

综上所述,王维多才多艺,是以诗人的灵感、画家的眼光、乐师的听觉创作山水诗的。他以自己在绘画、音乐方面深湛的艺术素养,撷取自然界中美的构图、美的色彩和美妙的天籁之音,使诗作别具神韵,从而达到“思与境偕”的美学境界。所以,他的诗不仅是“诗中有画”,而且是绘声绘色的有声画。

总之,王维山水诗作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从而使王维不仅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而且在我国诗歌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1)[M].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年版.

[2]白敬文.简明中国古典文学手册[M].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胡小媛.浅谈王维山水诗的艺术辩证法[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2.4.

[4]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兰小锋,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景家泉初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山水诗诗作王维
谢灵运山水诗的个体性探究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现象
毛泽东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书法)
瞻谢公亭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浅析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境界
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