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互动教学
2009-03-20韩会敏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研究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新文学发展规律与特点的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与主干课,这门课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揭示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轨迹,探索新文学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既培养学生“史”的宏观视野,同时,又培养学生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解读能力及良好的人文情怀。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近年来已有许多人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改革方案。对以往以行为主义模式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检讨,认为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比如有针对性的课堂讨论等。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很多教师利用先进的设备使课堂更加有声有色,比如可以让学生课堂上欣赏配乐诗朗诵,可以观看名著改编的影视剧片断,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有效地强化学生对于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对于作品的欣赏与分析能力的提高。
近十年来,我主要担任《中国现当代文学》一课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教学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不爱阅读文学作品,上课时对作品没有认识,老师进行作品分析时学生难有深刻印象。我所教的班是汉语言文学秘书专业的学生,与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学生相比,该专业的学生在实践技能上更胜一筹,学生也更注重实用技术与操作技能的提高,比如计算机应用,社会调查研究等方面的能力,但对于培养人文素养的现当代文学这样的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而且在文学方面的课程相对较少,文学的基础也较为薄弱,如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尽量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在应用多媒体少量加入诗歌朗诵与影视欣赏的同时,探索采用互动式教学,尽可能有更多机会让学生去说,甚至去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阅读作品的积极性。
我认为提高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应从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入手,使学生能够真正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感受到文学的内蕴之美,从阅读与思考中开启兴趣之门,使学生能够真正喜欢上这门课程。因此我在设计课堂教学方式时,着重从这方面来考虑,期望通过互动式教学达到这样的效果:让学生爱上阅读,在兴趣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内容较多,既有文学史的梳理,又有具体作家与作品的介绍、分析,内容庞杂,如果按照教材一一讲解,难以真正深入作品去引导学生分析与思考,因此我按照文学史的顺序设置了十五个专题,每一个专题涉及到一至两个作家,并以其中一个作家为重点。在这些专题中也穿插着介绍文学史的内容,在每一段文学史的背景之下再分专题重点学习作家、作品。第一堂课先对本学期的文学课作一个总体性的介绍,并将设置的十五个专题简要说明,要求学生自由组合,课后进行准备,课堂以小组的形式参与课堂教学。全班通常四十多个学生,三至四人一组,每组选一个专题进行专题研究。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是,首先要细读作品,然后本组的同学一起商量课堂互动的方式,可以查阅作家及作品的相关资料,制作成PPT课件,课堂上为大家作简单的讲解,此为一;也可以选取作品中的片段,设计课堂表演,以表演的方式来强化对作品的印象,此为二;也可以选取作品中的内容进行配乐朗诵,特别是诗歌专题比较适合这样的形式,此为三。当然学生也可以进行自主设计。因为专题中以小说居多,也有一些戏剧作品,如曹禺的《雷雨》、老舍的《茶馆》等,我建议学生最好采用简要讲解加上课堂表演的形式来对文学作品进行阐释,而诗歌部分比如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戴望舒的诗歌《雨巷》等,比较适合用诗朗诵的方式来进行。学生在课堂要进行的活动时间通常为十五至二十分钟,每堂课先由学生上场来进行讲解与表演,然后由老师对学生所作的讲解与表演进行讲评。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是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为了做好专题,学生会去看原著,至少对本专题的内容会认真阅读,并进行非常细致的研究;二是学生学会了认真地搜索资料,并从中整理出自己需要的材料,从作家生平事迹到作品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等,都要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学生会去很全面地学习本专题的相关内容,而且要用独特的方式将它表达出来;三是锻炼了学生了表达能力与自我表现能力,要将整理好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清晰地表达出来,对于口语表达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要求学生站在讲台上像老师一样地为本班同学讲课或者进行一些表演,使得一些胆小的同学也能通过锻炼在临场发挥方面有一定的提高;四是通过现场的表演,让更多的同学对于文学作品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固然学生的表演看起来显得不够成熟,有时甚至会觉得有些令人发笑,但因为表演者与观看者身份相同,距离的接近使得台下的同学会更易于接受,更有兴趣观看,更有兴趣去了解并阅读作品,让大家觉得文学作品不仅有内涵,而且“有意思”,这样的表演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非常有益。学生讲解与演出之后,老师进行适当的点评,对学生的努力给予肯定,并指出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讲解时无法完全脱离讲稿,对作品的分析不够深入,表演所选取的部分矛盾冲突不够不适合表演等,对学生提出改进的措施与期望。之后老师再结合学生的讲解与表演进行补充,并重点进行作品的介绍与分析,同时以提问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来参与互动。
通过几年的尝试,我发现这种互动式教学确有成效。在听学生的讲解时,常能感到作为老师的自己也有所收获,由于学生对于多媒体设备的使用非常熟悉,学生所查阅的资料有时是自己也没有找到的,比如在介绍巴金时学生找到关于作家本人的一段视频材料,用几分钟的时间展示作家的风采,形式直观且形象生动,观者兴味盎然。在学习老舍这一专题时,学生选取了《骆驼祥子》中刘四过七十大寿,虎妞与刘四发生冲突从而自己作主嫁给祥子这一情节进行表演,由三位同学作为演员上场,学生还制作了简单的道具配合表演,饰演虎妞的女生以泼辣的表演赢得了大家的掌声,“虎妞”与“刘四”的对骂令人忍俊不禁,虽然与专业表演无法相比,但来自于自己身边的同学现场表演还是令同观者饶有兴趣,甚至到学期末时问及对哪些作品印象最为深刻,一些同学表示那些表演过的作品最为令人难忘。由此可见这种形式确实令同学们受益匪浅。有些作品我原以为并不适合表演这种形式,比方说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一篇日记体小说,文中以日记的形式大胆地披露了作为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的知识女性莎菲对于爱情与友情的渴望,其中有直白的爱情心理描写,作品中较少人物对话,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难以表演。然而学生也能发挥出能动性,尝试用配乐加上个人独白的方式来展示莎菲的内心世界,同时还对作品稍加改编,选取了莎菲与凌吉士交往的片断加上了人物对话来进行表演,效果也不错。还有的小组甚至想到了在外景表演,比如沈从文的作品《边城》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有山有水的美丽地方,学生选择了校园中一处环境优美、有一个小湖的地方进行表演,然后拍摄下来拿到课堂播放,也很有趣。虽然许多作品都有成熟的影视作品,我在课堂上也会利用一点时间来播放一些影视剧的片段,但学生原汁原味的表演却不仅让表演者动了心思,有了收获,也给观看的学生带来生动的现场性表演,效果更好。这样就调动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更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文学作品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之后老师再进行作品分析时学生就会觉得更有针对性,更易理解。同时老师可以设置一些思考题来让学生回答,促进其分析作品能力的提升,使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得到提高。
韩会敏,女,广州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