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主体视野下的审美文化自由意识探析
2009-03-19吴建新赵伯飞朱海燕
吴建新 赵伯飞 朱海燕
[摘要]审美文化是人类诸种审美性活动的经验和所创造的价值的积淀,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形成并贯穿文化一切领域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范畴。从最根本的意义看,审美文化体现出审美主体的自由意识,因而具有自由意识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审美文化;审美主体;人的本质;自由意识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2-0086-02
一、审美主体是审美文化中的重要因素
审美文化是人类诸种审美性活动的经验和所创造的价值的积淀,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形成并贯穿文化一切领域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范畴。从最根本的意义看,研究审美文化,关键在于对人类的审美活动问题作整体性的把握,并进而探讨审美文化的创造者、审美活动的主体——人的问题。审美文化是全部人类活动经验及其创造的文化长期积淀内化的结果,也就是通过教化使活动主体——人实现异于自身的观念形态,使自身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一定的结果。可以看出,审美主体——人是审美文化中重要的因素。
审美主体特指审美活动中的主体,是在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客体构成对象性关系的一方,审美主体是审美活动的发出者、承担者,在审美活动中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审美主体是在社会实践特别是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审美主体是与审美客体相关相对的美学范畴。审美主体具有社会主体和个人主体的两种含义,但一般来说通常是指个人主体,即人类个体或个体人。并不是所有的个体人都是审美主体,只有当个体人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并从事审美实践活动时,才能成为审美主体。审美活动离不开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科学地揭示了审美主体的科学属性,他指出最初的人类是不具有主体性的,当人在不断的社会劳动实践中逐步认识并掌握了客观对象的规律性的同时,也创造了人类自身,产生了与动物根本不同的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性。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进程中,主体在对对象的直观中意识到自己的本质力量,从而获得情感的愉悦,这时审美主体才真正形成。
美的存在事实上是一个审美主体进行自证的过程,当审美主体通过对于客体存在的感知或者认识的主观反应,从而产生一种对于自我存在事实进行确认而形成的正面的感觉。美存在于审美的过程中,没有审美主体的美是不存在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没有主体审美这个事件就不存在。美是一个主体因为客体可感知元素的被动刺激或者主体对客体存在逻辑的主动感知而形成的一种审美主体本身对于自我存在的一种认知,我们把这种认识形成的一种存在的喜悦感就称为“美”。一个潜能性的审美对象离不开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群体的,一个现实性的审美对象就离不开能够足以感受、欣赏、品悟这一对象的个人,也就是审美主体。
审美主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由性。审美主体自由性,是指审美活动主体的人格不受外物束缚,展示出一种自然和谐的状态。简单地说,就是现实人格与理想人格在主体身上的内在统一。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人格特质的研究,只有充分实现全部潜能或人性全部价值的人才具有自由性。没有这种人格特征,难以使主体全面把握人的真实存在,而一旦具备这种人格特征,常常能激活主体的生命,为理想人格的实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与原动力,也对主体的精神结构起到一种自觉的调节与恢复的作用。马克思在谈到人的本质时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审美主体具有自由意识,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对主体自身的实践活动、社会活动以及生命活动过程的体验与关照,这种自由意识促使人类自觉追求各种精神需要与精神价值的实现,按照自身的需要、自身的本质、自身的存在状态从事审美活动。人的审美性活动有着比实践活动和各种社会活动更多地表现自己生命的自由。
二、自由意识充分体现为审美文化的本质特征
审美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人类原始性的审美活动到“自然向人生成”阶段,再到“按美的规律生产”阶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审美文化内在的特征。首先,审美文化是感性的文化,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反映;其次,审美文化是非功利性的文化,是审美主体的精神、心灵得到向上的、积极的变化的过程;再次,审美文化是追求价值生成的。审美文化的以上特征都是自由意识这一本质特征在审美文化中的体现。
首先,审美文化是以主体的精神体验和情感享受为主导的社会感性文化。审美文化是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不断发生审美关系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反映。审美文化更多地强调的是审美主体的感受,人类感受的不断丰富化与审美化是人类在更高层次上发展与提升生命的条件,是人类从事精神生产所依赖的内在驱动力。主体的感受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审美主体通过外物关照自身,体现人自身的情感,是“自然的人化”的反映,是以主体的自觉选择以及审美文化意义的不断生成、开放为根本。主体的自由意识体现在审美活动中就是体验生命的表现与投入,就是参与和创造,就是享受与生成。通过这种具有自由意识的感受和体验,人的一切外在现实变成了自身生命的现实,是人对自身终极存在价值的瞬间领悟和享受,审美主体与客体融合,生命进入新的存在状态。在这种特殊的活动过程中,通过审美主体感受和体验对象的存在成为人自身的存在,人的一切外在现实主体化、内在化,成为人的内心生活的一部分;而人的一切内在精神也客体化、外在化,成为对象性的存在。这同时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自然人化”两个过程。
其次,审美文化使审美主体产生精神上的愉悦,不是物质上的实用。审美文化是以自觉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的整体生活态度与生活观念的培养,它的这种非功利性的特征决定了审美文化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造就一种健全、完美的人格。审美超出了个人狭隘的功利打算和利害感,不具备任何实际的物质利益和功利性,它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水平,使人超出庸俗的个人主义的范围,从而达到把人提高到能符合社会前进的利益。在审美发生过程中,就主体的心理状况而言,最终并不报有任何目的,主要采取形象方式。并表现出某种情感态度。审美文化广泛渗透于人类不同的生活过程和生活领域,它是在精神意识层面传达情感、塑造人格,不断超越现实的社会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实用性与有限性特征,并以文化主体的自由创造与自由体验的方式,消除了由于主客对立所造成的现实关系的障蔽,达到一种对人类的多种关系的协调、美化的状态,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对抗,这也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肯定、自由和必然、个体和族类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从而使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处于和谐状态:审美文化的这种非功利性特征体现出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的自由意识。非功利性特征是审美主体自由意识的表现,同时,非功利性也是审美主体自由意识
的归宿。
再次,审美活动与艺术生产作为主体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在根本的意义上体现了对人类精神价值的自觉追求。审美文化追求的价值生成就是审美主体——人的全面发展。审美文化是以主体的体验为主导的社会感性文化,它所侧重的是审美价值意义的生成,是主体新的素质的生成。在审美和艺术中最先突出表现的是个体的独特性、丰富性与多样性,个体的存在价值与自我实现,将在审美文化的整个体验过程中充分展示和发展起来。审美文化是人类追求精神自由和审美向往的结果,审美活动是最富有自由意识与个性特征的活动,最能体现人类自由自觉的创造精神。这正是马克思所说的“类特性”的体现。审美文化作为人类生命力和思想情感的深刻表现,是人类经验和时代心理的产物,它把人类对客体世界和主体心灵的掌握程度转化为自由的形象体系与符号结构,并反作用于人的情感和精神实践,从而促进人类对世界的进一步掌握,其实质就在于不断促进人类精神的进步。审美文化格外关注人类发展状态及生命存在本体之间的对应与契合关系,从人的社会、文化、生命的动态过程中把握人的本质特征,揭示人类特殊的生活经历、生活命运与生存状态,表现人类的精神、心理因素与各种社会历史因素的矛盾、统一,以及他们的思想、情感、追求与向往,使审美文化在更为广阔、更为宏观的背景上,深刻体现人类社会活动的真实面貌,表现以人的生存活动为基点所展开的政治、经济、哲学、道德、科学以及文化等诸多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历史的整体存在。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审美文化尤其要关注人类精神结构的变化,关注人的深层意识和人性的变化,关注人类感性文化心理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向,这将有助于主体生命意识的完善与觉醒。
审美文化最能体现人类自身的自觉意识和创造精神,因为它是建立在审美主体情感基础上的感性文化,同时。审美活动与艺术生产过程是非功利性的个体性活动,可以制造完整的艺术世界,可以创造出一个新的审美关系状态,而这种关系状态的审美实质只是一种自由精神关系;是价值关系的客观体现。所谓精神价值就其实质来看,实则标志着人对自己的本质的认识程度,即标志着人自身的人化程度。精神价值是人的整体价值的一部分,是人从自然的人向社会的人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内在的尺度”的思想,正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本质——即精神价值形态:马克思把它视为美的规律。人类以精神关照和精神把握的方式对美的追求与体验是审美文化最重要的方面,它是人类强化和发展生命、追求精神自由的一种特殊形式。审美文化强调审美主体的自由意识,反对无个性的简单复制。人类精神审美现象的出现是人性的提升,是生命发展的较高程度的体现。“人性复归”不是人的自然本性的复归,不是人的某种原初状态的复归,而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取得了最适合自己天性的社会形式。这种最高的发展要求在审美与艺术活动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实现,创造全面发展的个性形式——即人的自由意识,这就是审美文化所具有的真实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