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成功的奥秘以及尚需进一步解决的两大课题
2009-03-19张瑞生
张瑞生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着力研究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奥秘,明确进一步搞好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尚需进一步解决的重大课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成功奥秘;两大课题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2-0004-04
一、研究这个问题的视角或方法论
毛泽东在回答国际友人的问题时指出:与国民党蒋介石相比,我们的优势所在就是人民群众拥护我们。这是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陈毅元帅在回答我们取得淮海战役胜利的奥秘所在时,用质朴的语言说:我们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陈毅的回答无疑是对毛泽东的回答形象而有力的诠释。
人民群众为什么拥护我们?说到底是两条:一是我们的纲领、路线、政策,符合中国社会进步的要求,正确地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二是我们的党员、党员干部以身作则,自觉地模范地执行党的纲领、路线、政策。
毛泽东的回答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没有正确的纲领、路线、政策,代表不了人民的利益,人民不会拥护我们;有了正确的纲领、路线、政策,自己的党员、干部不能自觉地模范地执行,就不能取信于民,人民也不会拥护我们。而没有人民的拥护,我们就什么事情也搞不成。因此,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要赢得人民群众真心诚意的拥护并由此取得成功,说到底都要靠这两条。
为什么说毛泽东这样的回答,就一下子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揭示了客观真理呢?因为从人类历史进步的客观进程看,任何阶级、政党及其领袖人物,能够称为先进的阶级、政党、领袖人物,就是指它们的纲领和主张,符合当时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要求,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愿望和利益,从而赢得了当时人民群众的拥护并由此取得了成功,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改善了人民生存、享受、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这种先进性作为历史尺度是客观的,不是任何阶级、政党、领袖人物可以自封的。任何阶级、政党及其领袖人物如果失去了这种先进性,它自身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就必然会走向自己的反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特别是它的历史观所揭示的真理,其最本质、最主要之点就在这里。因此,毛泽东的回答,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的,是经得起历史实践考验的。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自己的最高宗旨。它的先进性,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制定出符合中国社会历史进步要求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纲领、路线、政策,以推动中国的社会历史进步,实现、维护、发展好最大多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中国共产党和它的领袖们,无论作为革命年代的领导者还是作为建设和改革时期的执政者都非常重视紧紧抓住这个根本性的要求,从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随着国内外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和所肩负的历史任务的转变,历史地发展地具体地把自己的纲领、路线、政策制定好、完善好、发展好,使它真正能体现中国社会历史进步的客观要求,代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二是把自己的党建设好,特别要把自己的党员、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好、教育好、管理好,使之真正成为党的纲领、路线、政策的自觉执行者,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可以信赖的引路人、主心骨、贴心人。这两个方面的建设,是密不可分的。是关系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成败,关系中国共产党生死存亡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建设。
从这个视角或用这样的方法论,来揭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功的奥秘和尚需进一步着重解决好的课题,对进一步搞好改革开放,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切实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将会起到有益的作用。
二、科学认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奥秘
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理论的逐步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逐步形成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逐步确立,到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伟大实践,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是为了结合新的实际和需要,不断地解决好两个带根本性的建设:一是我们党的理论、路线、政策一定要尽可能地符合当代中国历史进步的客观要求,尽可能地反映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根本利益;二是我们的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一定要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自觉地执行好党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增强党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这两个带根本性的建设,解决的怎么样呢?三十年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说明,这两个带根本性的建设,解决得是比较好的,是受到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拥护的。这正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奥秘。对此,我们围绕这两个根本性建设,作一些回顾和分析。
1、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形成过程与亿万人民在实践和实践检验中对它的认知、认同、支持、参与过程,基本上是在相互推动、交互作用中进行的。党和党的领袖们的倡导指引与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首创精神是内在一致的、交相辉映的。在“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旗帜下,在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我们党先后制定和确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基本纲领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发展路线、发展纲领、发展理念,愈来愈清晰地展现在亿万人民面前。人民群众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特区建设、沿海、沿边开放到参加世贸组织实行全方位开放的愈来愈广泛的实践中,思想愈来愈解放,行动愈来愈自觉。人民群众中的各类人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中,展现出了非凡的胆识、气度和能力。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自己创造的。这一点,在当代中国正在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亿万人民创造新生活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由此,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四位,进出口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总量跃居世界第一。神五、神六、神七发射成功,使我们稳居宇航领域前列。人均年产值从1978年的200多美元提高到2000多美元。我国人口的大多数从比较贫困的状况达到了较好的小康水平。总之,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了,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的生活改善了。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亿万人民能切身感受到的一个最基本最主要的客观事实。用邓小平讲的“三个有利于”来判断,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改革开放的路线是正确的,实践是成功的,人民是拥护的。
2、在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上,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能够肩负起
新的历史任务的干部队伍。这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根本条件。这突出地表现在:中国共产党和它的领导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党的自身建设,特别是干部队伍建设。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多次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在党。要进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要废除实事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秀传统,要从制度上遏止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腐败现象。江泽民结合新的实际,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一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干部一定要经得起长期执政的考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考验,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模范。胡锦涛结合党情、国情、世情的新变化新要求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一定要不断增强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党的干部要牢记“两个务必”,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坚决与贪污浪费等不良现象作斗争。
这些要求反映在实践中,我们党先后进行了整党整风、“三讲”教育、先进性教育和贯彻始终的拒腐防变教育,对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党风建设,都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全党范围内,从党中央领导集体到各级党政领导机关中的党员领导干部,都有序地顺利地实现了新老干部的交接班。一大批中青年干部,逐步成长为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岗位的中坚力量。这些先后走上领导岗位的党员干部,多数、大多数都能以身作则,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人民群众可信赖的领头人。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对保证党领导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不间断的向前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抗洪水、抗非典、抗冰雪、抗地震等大灾大难面前,广大党员、党员领导干部,敢于担当,勇于奉献,带领人民战胜灾难的模范作用,体现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本色。亿万人民正是从他们的身上,切实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党。
正是有了这样的党和党的干部队伍,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功。这就是真正的奥秘所在。
三、着力解决好两大课题。进一步搞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认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成功的奥秘,面对我们前进中存在的问题、难题,诸如城乡、贫富差别突出,国家经济安全面临挑战,权、钱、色交易侵害党和国家机体,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等,就不难找到解决这些问题或难题的钥匙。这就是,要更加自觉地围绕这两个带根本性的建设,着力提高两大领导能力。
1、着力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这对坚持、完善我们的发展理论、发展路线、发展纲领、发展理念,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作出的最具决定意义的历史性选择。着力提高全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的能力,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其实质性的要求,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条件下,既能把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以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发展我们的社会生产力,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出强大的物质基础;又能把市场经济的副作用,特别是可能导致贫富悬殊的副作用限制在最小的范围,以有利于全中国人民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样的能力提高了并在中国大地上一步一步变成现实,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和历史进步性,才能真正地显示出来。
从邓小平1992年春在南方的重要谈话到党的十四大正式决定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从指导思想到大政方针,总体上是比较明确的,实践证明也是比较符合当代中国实际的。对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毕竟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需要在不断实践和反复检验的基础上,才能将其建立、完善到符合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这样既合规律又合目的的科学形态上。从这个角度研究问题,我认为进一步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当着重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就是“四个坚持”。对此,全党必须从认识到实践达成高度的共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它们本身并不决定社会性质,关键要看它们与什么社会制度相结合。在什么社会制度下运用它们,它们就为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它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其优越性何在呢?邓小平在与其弟邓肯的谈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就是“四个坚持”。“四个坚持”集中表现在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个优越性,没有人民民主专政,党的领导怎么实现啊?现在经济发展这么快,没有“四个坚持”,究竟会是什么局面?提出“四个坚持”,以及怎么做,还有文章,还有一大堆的事情,还有没有理清楚的东西。他还说:“四个坚持”是成套设备。在改革开放的同时,搞好“四个坚持”,这个话不是空的。邓小平的谈话既讲清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的实质内涵,又为我们研究这个问题提出了任务。长期以来,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及如何发挥好这个优越性的问题研究得很不够,相反,来自“左”的干扰是所谓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为主,不能搞市场经济。否则,就是搞资本主义;来自右的干扰是所谓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没有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分。所谓既要市场经济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自相矛盾的。真正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把坚持好四项基本原则,体现在创立、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的全过程,以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防止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的“祸害”在我国出现或重演的有说服力的科学论析太少了。这正是我们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必须着力研究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二,创立、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经济领域的必然要求。我们一定要牢牢地把握这个“度”。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多种经济成分中占的比重过大,不利于非公有制成分发展;比重过小,有损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发挥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因此一定要把握这个“度”。
在我们积极推行公有制经济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经济时,一定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国有资产通过股份化的形式变成少数人的私产或贱卖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与此同时,在分配领域里,一定要牢牢把握好,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及其相互关系中的“度”。在我国,能否做到以社会主义公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最终决定着我国能否做到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随着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的增长,既要重视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的实现,也要重视非公有制经济中企业职工特别是生产第一线劳动者的合理报酬问题。在分配问题上,只讲第一次分配主要解决效率问题,第二次分配主要解决公平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完全正确的。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少数人私有财富急剧增长,百万、千万、亿万富翁,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按联合国相关组织提出的年均收入在365美元以下为贫困人口的话,我国的贫困人口还占有相当的数量。这种贫富差别过大的情况,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实现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共享发展成果、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一定要坚定不移、卓有成效。
第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个基本的立足点,是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邓小平在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时,明确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在当代中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参加世贸组织,融入国际社会,与我们要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足点是不矛盾的。在今天,如何继续坚持好这个根本的立足点,尤其值得全党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当代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各国人民共同关心的主题。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和平环境和外部条件来讲,总体上是有利的。但我们一定要注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它们掌握的高科技特别是涉及国家安全的高科技,一直对我们实行的是封锁、防控政策。西方一些有影响的大公司特别是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大公司,是不准我们染指的,更不要说让我们去收购和控股了。一些西方人不时放言“中国威胁论”,以所谓人权问题为借口,动不动对我们横加指责,甚至支持“藏独”、“东突”分子,妄言抵制北京奥运会等等。这些都在警示我们:天下并不太平。虽然从总的看机遇大于挑战,但我们在融入国际社会的过程中,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吸收社会资金包括外资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事物的“度”,一定要把国家经济、政治安全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
提高我们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逐步全面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运行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政策和策略,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的发挥,关系到它要体现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这种能力的获得和提高,将是一个长期的实践、探索、提升过程,要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始终。
2、着力提高管好干部和用好干部的能力,这对党领导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管好和用好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本质要求,就是要使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县以上领导干部,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模范,自觉地执行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政策,领导组织中国人民建设、巩固、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对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党,其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集中体现。结合历史经验和现实要求,进一步提高管理和使用党员干部特别是县以上领导干部的能力,应着重解决好三个问题:
第一,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和命运,这一点从认识到实践必须得到真正的解决。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曾郑重的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但是人民当家作主并不是几亿人民都能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开会决定问题。关键是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是否珍惜人民所赋予的权力,真正代表人民,为了人民的利益掌好权用好权。这一点决定一切。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毛泽东反复讲,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人民赋予我们的权力是让我们真正代表他们的利益为着实现他们的利益服务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权力观。“权为民所赋”这个根本观点树立起来了,才能真正做到胡锦涛同志讲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现在我们的干部队伍里,一些人总以为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上级赋予的甚至是顶头上司恩赐的,或者是辛辛苦苦几十年熬出来的,或者是“十年寒窗”学知识、读大学、读硕士、读博士换来的,更不要说那些凭借投机取巧,送钱、送物捞到的。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压根儿就不懂得、不承认他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他们嘴上讲的为人民服务,实际做的是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官,捞更多的利。这些人往往能量很大,对党和国家、人民的危害也大。对全党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教育,在今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从严治党,首先是主要是从严治好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使他们真正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模范。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党风问题说到底是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而党与人民群众是鱼水关系还是油水关系,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能否以身作则,做自觉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包括党纪、国法的模范,在领导组织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都能率先垂范起表率作用。凡是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群众不能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人民群众正是从我们的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实际行动,来认识我们的党,来认识党的政策。只要我们的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自觉地模范地执行党的决策,人民群众就一定会信任我们,拥护我们,跟我们一起,同心同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一些单位,干群关系、党群关系紧张,一些领导干部在群众中没有威信,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不起模范作用,甚至阳奉阴违,置党纪、国法于不顾,在自己可掌控的范围内,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无法无天,为所欲为。这些人败坏了党的声誉,伤透了人民群众的心。从严治党,不仅要管好干部,还要用好干部。对能起模范作用、人民信赖的好干部一定要大胆起用,放到关键的岗位上;对不起模范作用甚至走向反面失去人民信赖的干部,一定要及时教育、从严管教直到以党纪国法论处。
第三,尽快在权力的制衡机制上作出实质性的创新。提高全党对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防止党和国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正如邓小平所言还是要靠制度解决问题。因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权力制衡机制,一是要采取有力的措施保证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民主集中制得到真正的实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严重的“一把手”说了算的情况再也不允许存在下去了。凡是“一把手”说了算的地方,事实上必然会形成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不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实行;二是在尊重人民当家作主和党员的民主权利问题上,一定要解决行使民主权的人既有选举权又有罢免权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民、党员的民主权利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真正体现出来。对于不称职干部的去留,人民群众和广大党员要有知情权、发言权和最终的决定权。三是尽可能快地建立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财产申报制度。它对彰显大多数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人民公仆本色,对遏止少数干部“立党为私、执政为己”的贪占行为,不失为一项积极的有效的制度性措施。
上述两大能力的提高,一定会使我们党的理论、路线、政策更加正确,使我们党的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实践中更加自觉地起模范带头作用,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更大拥护,使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