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陕西省高等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问题研究

2009-03-19王得忠

理论导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经济增长陕西省

王得忠 陈 征

[摘要]陕西省高等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比较低,主要成因在于陕西省高等教育的非常规发展、高等教育投资量偏低、高等教育投资效益低、经济增长方式和专业设置存在严重缺陷等。为此,陕西省要通过理顺办学体制,争取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多元化发展高等教育,提高人力资本总存量和质量;拓宽财政性教育投资的收入来源,加大教育投资在GDP中的比重;改革教育的投资分配体制,提高高等教育投资效益等举措提高高等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关键词]陕西省;高等教育投资;经济增长;贡献水平

[中图分类号]G52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2-0067-03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教育已从经济社会的边缘进入核心地带,高等教育逐渐成为科学技术的“孵化器”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教育和经济相互作用、相互支持,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方针,一方面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另一方面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挑战。

经济学基本理论表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途径,其发展直接决定一国(地区)人力资本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从而决定着该国或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历史上美国赶超老牌工业强国英国的事实以及战后日本在战争废墟上创造出经济腾飞的奇迹都表明,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具有同步性,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当我们把陕西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结合起来考察时,即发现了一种既与经济学理论又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经验相悖的现象:陕西高等教育的资源优势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劣势并存。高等教育大省和经济弱省的事实以及“人才辈出,江山依旧”的状况被称为“陕西之迷”或“陕西现象”。我们需要重新去思考和估算,陕西省教育及高等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到底有多大,是否值得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投资。本文拟在分析陕西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的成因的基础上,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陕西省高等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低

对于教育及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宋明华等测算出1990-2000年间全国教育对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为12.66%,其中高等教育的贡献率为0.83%;李雯等测算出1990-2000年间教育对GDP年平均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为5.69%,其中高等教育的贡献率为2.035%;杨亚军等计算出1990年-2000年江苏省教育及高等教育对GDP年均增长率的贡献分别为16.77%、1.342%。学者们的结果各不相同,但大体上是比较接近的。然而,王得忠等测算出陕西省1990-2005年人均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4.80个百分比,其中1.28个百分比是由教育带来的,所占份额为8.63%,即这期间教育对人均GDP年平均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为8.63%,其中高等教育的贡献率为1.08%。陈岩测算出2001—2005年陕西省教育对GDP年均增长率的贡献率为6.08%,高等教育对GDP年均增长率的贡献率为1.26%。相比较,应该说陕西省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对人均GDP年平均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低于全国水平。虽然陕西省作为我国特别是西部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在知识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方面应具有比较优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应该相对大一些。但是,由于体制、观念、市场环境等多方面的滞后,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对陕西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并没有发挥大的作用。而且,与发达国家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1973—1984年,教育对GDP的贡献率,美国23.41、英国30.23、日本11.7l、法国27.53;高等教育对GDP的贡献率,美国14.61、英国8.64、日本2.48、法国10.52。可以说陕西省高等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低水平的。

二、陕西省高等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低贡献水平的成因分析

1、陕西省高等教育规模的非常规发展。陕西高等教育规模能在全国排进前面是因为两个特殊时期的高速增长。一是1956年全国进行院系大调整,为支援西部建设,国家将大批内地高校西迁来陕西,从而使陕西高教规模从1955年的0.88万人,增加到1956年的2.23万人,增幅高到153.41%。二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主要是1971-1972年),当时从国家安全的角度,也是配合三线工程需要,中央政府有目的地将一大批高等学校从北京迁至陕西。到1972年,陕西高等教育规模已由1970年的0.1万人增加到1972年的0.84万人,增加了8.4倍之多。两次人为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奠定了陕西省在全国高等教育的地位,高等教育学校数、在校学生数增幅突出,不仅领先于西北诸省区,而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上。1999年后,由于高校扩招、升级、合并,陕西省高等教育规模又上了一个台阶。

西北大学的师萍教授收集陕西省1952—2004年数据对陕西省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利用协整理论加以分析,结论是=者之间没能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这一结果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的理论预期存在一定的出入。究其原因,可能是陕西省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尤其是改革开放前的两次人为规模的扩张,并非出于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客观发展的结果,更多的是政府基于非经济因素的考虑。陕西高等教育更多的是承担着全国高等教育基地的作用,更多是为全国其他地区培养人才,而非主要为提高本省劳动力资本存量服务。

2、陕西省高等教育投资量偏低。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教育投资占GNP的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上升,当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则会呈现出稳定或缓慢增长的态势。世界上的低收入国家如印度、中低收入国家如俄罗斯、中高收入国家如巴西以及作为高收入国家的美国、日本均符合这一规律。而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GNP的比重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陕西省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GNP的比重还低于全国水平。另外,其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水平长期徘徊在2.0%-3.0%之间,这显然是不符合一般规律的。在1993年,国家就已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第18条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但是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陕西省距离这个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另外,2001—2006年陕西省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预算内公用经费均低于全国水平(具体见表1和表2),且其增长率忽高忽低,甚至呈下降的态势。这些都说明,陕西省高等教育投资量比较低,这严重影响着陕西省高等学校的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教学仪器设备达标的

比率以及图书配备达标的比率等指标的提高,进而影响着高等教育投资的效益,也最终影响着高等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3、陕西省高等教育投资效益低下。造成陕西省高等教育投资低效益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体制的不健全和管理的不合理是最主要的原因,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规模偏小、教育资源利用效益低下以及不完善的教育投资管理体制、工龄重于教育程度的工资分配制度、大量高级人才外流等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等教育投资的总体效益水平,从而影响着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

4、经济增长方式和专业设置存在严重缺陷。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GDP增速很快,但经济的增长主要还是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尤其是基础设施的投资,而不是依靠人力资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的,尚处于以物质资本消耗为主的外延扩大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从专业设置来看,陕西高等教育和全国一样,专业设置比较陈旧,口径狭窄,结构不尽合理,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知识转化能力薄弱,必然会影响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三、提高陕西省高等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对策

1、理顺办学体制,争取国家对陕西省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进一步完善中央、省、市三级办学的体制,争取国家对陕西省高校的政策支持,着力保障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足额拨付和逐年增长,制定有利于本地区高校快速发展的优惠措施,加大对陕西省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与中东部高校的交流和合作,从而推动陕西省高等教育的科学、快速、可持续发展。调动各部门对高等教育投入的积极性,重点发挥省属高校的主导作用,提升省属大学的综合实力。

2、多元化发展高等教育,提高人力资本总存量和质量。人力资本的数量是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前提,人力资本的质量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陕西省高等教育近十多年发展很快,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存在校数多、规模小的外延式发展和专业设置口径狭窄、社会需求适应性差等问题。因此,陕西省必须根据省情和市场需求。对其进行结构性调整。在专业结构上,要彻底改变计划下条块对口的专业教育思想,在进行以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宽厚基础知识、具备应变市场的创新能力为主旨的通才教育基础上,把贴近农业和农村经济、与第三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通过适当的政策诱导其超前发展;在区域结构上,陕西省政府应通过适当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和根据区域情况发展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在类型结构上,要把人力资本的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再生产有机结合,逐步改变以普通高等学校为主体的单一教育模式,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职培训、社区教育训练、现代远程通讯教育等社会化教育类型,并使之相互沟通、协调发展,形成开放型、多元化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提高人力资本总存量和质量。

特别是要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扩大规模,提高培养质量。以服务当地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为目标。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课程体系的改革,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的实用性专门人才。

3、拓宽财政性教育投资的收入来源,加大教育投资在GDP中的比重。多渠道筹措资金,进一步加大教育投资在GDP中的比重,可以优化投资结构,以一定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陕西省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历年平均在2%左右,无论与国内发达省份相比,还是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相距甚远。并且陕西省教育投资的年增长率也低于同期财政支出和GDP的年增长率。国际经验表明,要使一国人力资本状况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教育投资增长要快于GDP的增长。由此可见,加大教育投资的力度是有空间的,也是有可能的,更是有必要的。陕西省可以通过适时开征教育税;提倡民间投资教育,鼓励企业、团体、个人办学或捐资,组织申请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等方式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收入来源,提高高等教育投资的比重。

4、改革教育的投资分配体制,提高高等教育投资效益。调整教育投资结构,实现教育投资在初、中、高三级教育之间的合理配置,并根据市场经济需要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积极做好学科和专业的调整,服务地方经济。要及时把握地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密切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的结合,服务支柱产业和高新产业,及时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加快学科和专业结构的步伐,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加强科研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瞄准对本地区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科研攻关项目,加快科研成果的研发和转化,提高地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5、充分发挥民办高校的重要作用。陕西省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居全国前列,但也有很多问题。要营造全社会重视教育、关注教育的良好氛围,积极支持和鼓励投资兴办民办高校,要给予免税等优惠政策,提供便利,规范办学,保证质量,使高等教育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总之,陕西省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提高高等教育投资效益,使高等院校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真正成为科学技术的“孵化器”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猜你喜欢

经济增长陕西省
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简介
陕西省红色文化教育研究院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聚焦两会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
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