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县城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思考
2009-03-19张阅农
张阅农
[摘要]发展西部县域经济对西部乃至全国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发展壮大西部县域经济,就必须准确把握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认真研究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应对举措。
[关键词]西部;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2-0064-03
一、西部县域经济的传统特征和发展方向
(一)县域经济的传统特征。县域经济是县级行政区划内的区域经济,是我国经济相对独立的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层次,它处于宏观经济之“尾”,微观经济之“首”,是区域经济最基层的环节。县域经济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形成了显著的基本特征。
一是基础性。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行政单元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和基础。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其经济主体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巩固,农民收人才能提高,农村社会才能稳定。从全国经济发展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县域,只有农村小康了,才能有全国的小康。
二是地域性。县域经济的地域性,是指县域经济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范围,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位置和相互间可分割的行政界限。县域经济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在这一特定区域内进行的;县域经济管理权限也局限在这一范围内,即征税、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多是在县域范围内进行的;同时,由于历史、地理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不同,县域经济一般都形成了自己的经济优势,包括产业部门优势和产品优势等。
三是差异性。县域经济由于历史、现实以及资源禀赋等不同原因,造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就是地区间的差异性。总的来说,东部沿海地区县域经济比较发达,已经或基本上步入了现代化的前列,而广大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全国的绝大多数国家级贫困县分布在这些地区。2005年全国评出的百强县中80%以上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百强县虽然数量只占全国总县数量的4.7%,但实现的GDP却达2万多亿元,占全国GDP的14.6%,这就很能说明县域经济发展地区间的巨大差异。
四是综合性。县域经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运行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缩影,具有与国民经济相对应的各个产业、领域和部门。既包括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产业部门,又包括计划、财政、税收、物价及教育、文化、卫生等职能部门,是综合各产业各部门乃至社会单位于一体的国民经济小系统、小网络。同时,县域经济集三次产业、集生产和非生产性活动、集经营与管理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二)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县域经济的日益壮大,与传统特征比较,县域经济越来越呈现出崭新的发展方向和时代特征。
一是开放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县域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发展经济,确立竞争优势。市场无疆界,更没有县界,经济发达的县,有一条普遍经验:发展县域经济就是把培育支柱产业、培育专业市场与实施走出去战略紧密结合起来,顺应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大趋势,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和开放型经济的思路来提高区域块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如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之一、蝉联第八届西部百强县冠军、誉为天府第一县的四川双流县,就是在90年代初期率先大胆确立工业强县发展战略,利用便利的交通优势走出了一条以外向带动、内向整合的发展之路。
二是特色化。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迅猛发展,当前县域经济都已经具有各自鲜明的地方特色,同时由于各地特色的不同,县域经济也呈现百花齐放的特点。因此,每一个成功的县域经济都有各自的显著特点:有的一县一品,有的一县多品;或特色农业、特色工业;或特色出口贸易、特色矿产资源产业;亦或是特色旅游业,等等。如中国新型煤都、第八届全国西部县域经济十强之一的陕西神木县,就是按照煤电、煤化工和载能等三个显著地方特色进行科学发展定位,形成了煤炭、电力、煤化工、载能、建材等五大特色支柱产业。
三是民营化。民营经济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近年来,它以竞争性、灵活性、广泛性、多元性等显著优势特征异军突起,很快占据县域经济半壁江山,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践证明,县域经济民营化,是一种机制灵活、潜力巨大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激活生产要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升县域经济水平的发展战略。例如:温州既无区位优势,也没有资源优势,其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温州人千家万户办工厂,千军万马闯市场,个体户、私营企业、家庭工业为主的私营经济的发展。
四是城乡一体化。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新时期的一个重大战略任务。县作为连接城乡的结合部,集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于一身,是城乡统筹的基点,也是城乡统筹的落脚点;是城乡统筹最直接的操作平台,也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举措和突破口。一个县的经济发展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要看城乡经济是否实现良性互动和一体化发展,人与自然是否实现和谐发展。近年来,凡是挤进全省、地区乃至全国百强县行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始终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坚持城乡,人口、环境、资源统筹协调发展,全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联动发展、协调发展。
五是现代化。实现现代化经济是县域经济的最终目标,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县域将是生产生活资料加工最理想的环境和基地;县域经济质量、环境质量、人口质量和生活质量将全面提高;创造最佳投资环境和最佳人居环境,将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目标。因此,我们必须以现代化眼光来总揽县域经济发展的全局,不断扩大县域经济总量,壮大县级财政实力,力求早日实现县域经济现代化,实现县域人民生产生活的现代化。
二、西部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西部地区县域经济除以上共性特点外,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具有地理环境十分复杂,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区位缺乏比较优势,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显著特征。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西部县域经济发展虽然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也越来越清楚地暴露出其中隐含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制束缚依然较重。国家近年来虽然在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医疗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机制体制改革,但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而言,西部县域经济发展体制还未完全解放出来,存在的各种束缚依然比较严重。在行
政管理体制方面,一方面,因机构层级较多,行政成本增加,行政效率下降;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往往倾向于调配区域内资源来集中发展中心城市,由此造成了县域经济自身活力不强、财力不足、资源不够。在农业生产方式上,受传统思想束缚,西部普遍存在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不适应现代化生产经营的问题正日益显现,农用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仍受诸多制约。在企业改革发展方面,西部县域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普遍没有建立起来,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在融资、技术、人才、咨询、物流服务等方面存在着较多障碍。
(二)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结构性矛盾是导致县域经济运行质量低下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我国西部大多数县域经济都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矛盾。从实践中看,西部县域经济中,大多农业总量仍占据优势,一产过重,二产脆弱,三产发展滞后,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较少的局面仍客观存在;一、二、三产业之间关联度小,县域工业未能有效支援农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县农副产品多半是以出卖原始产品或初级产品为主,其精深加工处于起步阶段。西部县域工业化水平普遍偏低,基础相对薄弱,多以农、矿初级产品加工为主,工业仍然是以资源为主,能耗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大部分企业仍处在原始积累阶段,依托自身投入发展的大型企业不多;经济的外向度低,出口创汇能力很弱。因此,西部县域经济整体上仍然没有摆脱“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基本特征。
(三)高等资源要素缺乏。与中东部经济比较,西部县域经济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要索中,以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初级劳动力等基本生产资源要素居多,缺少高技术人才及科教机构、领先学科、现代化的电讯网络等高等生产要素。受传统观念、区位交通、自然条件和地方财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西部县域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人口素质不高,影响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式方法在县域的推广应用,也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中高级职称人才较少,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多,其他行业尤其在经济和企业经营领域就更是少之又少,严重影响了西部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四)持续发展后劲不足。据资料显示,占全国总面积71.4%的西部12个省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不到东部平均水平的40%。2001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中,将我国中西部地区592个县作为扶贫对象,其中西部366个,占扶贫县总数的61.8%,从这组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同时,由于历史、人文、科技以及地理位置等条件的影响,国家的一些大项目和大产业基本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对而言,西部县域经济缺乏大项目、大产业支撑;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东部的投入也远远大于西部,西部大多数县域内高技术人才及科教机构、领先学科、现代化的电讯网络等高等生产要素严重匮乏,西部县域经济持续发展后劲十分不足。
(五)城镇化发展滞后。长期以来,我国对农村实行的是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体制,县域经济发展自主性和发展空间本来较小,加之相对于东南沿海地区的人群来说,西部广大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较为封闭保守,改革开放起步较晚;加之省、市对农村投入也极其有限,导致县域内水、电、路、通讯网络及公共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城镇化水平较低,小城镇的吸引力、凝聚力不强。从实践中看,我国大多特别是西部地区县域交通、通讯等条件差,除了县城之外,很多小城镇基础建设落后,功能不全,缺乏聚集产业、人口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壮大西部县域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要破解西部县域经济这些深层次的困难和问题,就必须从西部实际出发,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财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为核心,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断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壮大西部县域经济必须以经济结构调整为总抓手。体制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发展壮大西部县域经济,必须从西部县域客观实际和基本特点出发,积极探索西部县域经济快速、高效发展的内在规律,进一步理顺三产比重关系,优化经济结构。坚持以工业牵引农业,以农产品加工衔接一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发展新格局。农业调整。要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思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西部农业产业化、精细化、集约化经营,抓龙头、抓科技、抓基地、抓市场,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传统农业优化升级,大幅度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比较效益。工业调整,要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要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第三产业要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构筑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购物中心、乡镇级的商业服务中心和自然村的三级服务体系。
(二)必须以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大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为基础,靠各类龙头企业及其相关的组织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产业链”,即实行一体化经营。加快构筑西部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不断拓展农业的内涵和外延,全方位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推进结构优化升级。紧紧围绕农产品加工这个大课题做文章,千方百计培育涉农加工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各类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幅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比较效益,以加工带种养,拉长产业链条,促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大力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业企业等,建立一批组织完善、运行规范、经营有方,能够带领农民闯市场的农村合作组织,提高西部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民专业化、职业化。
(三)应以提高配置资源能力为着力点。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取决于县级政府掌控资源、配置资源以及组织经济活动的能力。在市场经营活动中,不仅要注重自然资源等有形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应重视项目、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无形资源的开发利用,全方位提高资源利用率。一是要提高融资能力。积极盘活国有、集体闲置资产,提高变现、增值能力;进一步健全担保、信用等制度,优化银企关系,鼓励各类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和农业、城市建设等领域的贷款力度;学习东部沿海地区,积极同国际金融组织、国内开发性金融机构合作,在引进资金的同时,引进先进的发展理念。二是要积极开发人力资源。改善用人、留人环境,为那些能干事、能干成事的人创造条件,发挥他们的作用;大力引进实用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优化人才结构,满足发展的需要。加大职业技术培训力度,着力开发本土人力资源。三是提高信息融汇能力。用世界的眼光、全局的思维,从省、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新趋势中寻找发展信息和机会,吸引物资、技术和信息等要素向县域优势产业集聚。四是按照能放则放、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