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质
2009-03-19黑丰
黑 丰
当我把它写在一张白纸上,独自面对或端详它的时候,我没有仅仅感到它是一个抽象的语符,也没有推究它的文化成因,我只感到它的物质因素,它的血性,它的繁茂蓊郁,它的尖锐孤梃(它刺痛了我),甚至直觉他就是一个“人”,一个从民族的源头走出来的“人”。他身上深刻地残留着父亲们(或集体的)的不变的(或确定的)遗迹。这就是说,我首先看到的是种族的、生理结构的、早期的天然特征。或暴戾,或温良,或傲慢,或谦卑,或柔弱,或敏感,或沉静,或浪漫,或轻浮浅薄,或冷酷残忍,或活泼直爽,或诗情画意,或仙风道骨,或哲人气度等等。
关于气质的经典话语很多。比较典型的,甚至一直潜在地影响着现在知识界的当属体液医学理论的研究,这种理论认为人的气质是由人的体液决定的。在人的体内有着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四种体液,由于它们在体内的比例不同而形成四种不同的气质:胆汁质(兴奋型)、多血质(活泼型)、黏液质(安静型)、抑郁质(抑制型)。也有专家认为气质是人的元气运动的结果。因此,语言学家对它的内涵做了如下界定:气质是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是高级神经活动在人的行动上的表现。总之,我承认气质的先天属性和稳定性,但我又认为,气质是可以改变的。各种因素都可能改变人的气质。首先,家庭、学校、社会时时刻刻都在改变着人,使人早期的天然资质渐次地缓慢地发生偏转;其次,自然环境,甚至食物结构也可以改变人的气质;三是先天气质缺陷(或生理缺陷),早期意外的经历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从我们呱呱坠地的第一天起,我们就被动地,也可以说无可选择地生存于一种文化里,这种文化就是东方文化(即汉民族文化)。我们便在“他们”(父母、教师或社会)的注视或监护下成长,我们就生活在一个比较标准的环境里,社会将实施“他们”的计划,按照“他们”比较理想的发展模式培养或塑造着“他们”未来的成员。最初出现的是父亲和母亲。父母训谕女孩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男孩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肯定男孩勇敢、好胜的气质,鼓励女孩子应该表现怯弱、柔顺。父母是我们的蒙师和监护人,从而浇铸了男女的最初的性别模式。随着我们一天天的成长,我们随时感到我们的上下左右四方都有那么一只可见的或不可见的手,指引着我们,改变着我们的气质。
环境是可视的,但改变人、影响人或塑造人的核能(姑且这么说吧)是隐性的、渐进的、无声的、漫长的、深刻的……慢慢的,甭管你甘心不甘心,赞成不赞成,你便自觉不自觉地染上了你所在的环境,你所属的民族和文化的那种气质(即东方人的气质)。你变得儒雅、温良、谦逊、中庸、规矩。与西方人或外民族便拉开了距离。你的某些偏好、你的与生俱来的天资就不见了,或泯灭,或转移,或隐伏下来。叛逆、离轨等突破传统文化的模式不是不可能的,但需要契机,需要一个天才的人或一本天才的书的诱引,需要一个宽松和谐、多元的文化格局,因为在此之前你认为你过去独有的、先天的,甚至极赋创造性的才质是错的,所以你畏葸不前,战战兢兢,甚至你在不当说“不”的地方说了“不”,在不当表现的场合进行了超标的充分、淋漓的表现,甚至你的天质成了你的错误,你的天质成了你的累赘(或负担),成了你的灾难。于是,有好心的人劝你。你不该这样。应该平庸,应该“听话”,应该知足,应该“安分守己”,应该服从一切安排(这是命运,这是天意),否则,你就不是三好生、优秀共青团员、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党的好儿女;你就有可能受到申斥,受到排挤,“他们”便拒绝承认你是这个社会的一名成员——这时候,你很可能倍感伤心,你想哭,大哭一场,泄一泄心中的怨愤,平衡一下心态;可是早已神不知鬼不觉地深入你并攫住你的“他们”或文化说:女孩子可以哭,男孩不得哭鼻子,男儿有泪不轻弹——谁叫你生活在一个受控(或冰冻的)的文化环境里呢?
当然,我不是说所有社会的、文化教育的一些东西都是错误的,我是说社会、文化教育对气质的改变,社会、文化教育中有一些不近人情的专横的东西,它削平了人的气质差异,磨损了人的个性。这是需要保持高度警惕和清醒的,哪怕神经质!我感到我们甚至有责任为我们自己守护生命,永葆独特的可贵气质。
任何一种文化都存在着自己的价值观。优秀的、异质的或出类拔萃的文化不是将人的独具的天质一层层覆盖,使之模糊,甚至使之不在或丧失,而是使之更加清晰、更加优异、更加光亮,并使之成为生命的独具的气象。这应归结为气质与文化相互吸引、相互融合(当然,有时是相互妥协)、相得益彰的结果。一个人的气质应是可见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侧目、一仰头、一蹙眉、一微笑都可见到,人有一种气象,远远的,像一团雾气萦绕着并笼罩着你,它不仅是生命的体现,也是文化价值的体现。
有的人,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特别或特异的资质,像一个光秃秃的不长植物的愚顽或野蛮的土丘,谈不上有什么气象,也寻不着一朵云或一团灵雾。但绝不能否认此人空无一有。“土丘”之下也许就潜伏着金子般放亮的东西。但要“修”。“修”就是学习,主动地接近文化(接近一种优异的精神)。在书籍中与魂灵对话,与智者交谈,与哲人辩论,一次又一次地深入,一次又一次地淬火,并且胸怀大志。否则,再优秀的物质也不会出现智性气象,一切就只好永远喑哑在漆黑的物质內部。主动的接近与被动的接近是决然不同的。主动的是自已有选择的、有取舍的保持个性的、警醒的接近。被动的则有可能被文化所俘获、改变,被器物所异化,从而丧失人独具的气质,成为文化的附庸和工具,甚而沦为文化的渣滓。主动的接近既深入一种文化,又从文化中走出,对文化的糟粕予以批判,甚至可以对现有的文化进行改造,从而成为一个对文化建设有所贡献的人。
气质是活力的体现。非凡的气质具有不同寻常的创造潜能,它促使人把某项未竞的事业一以贯之地进行下去。气质的不同,存在、生活、观察与思维的方式也必然不同。
责任编辑贾秀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