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彭孙遹诗的艺术特征及其渊源

2009-03-19余祖坤

船山学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艺术特征

余祖坤

摘要:彭孙通是清初顺治、康熙年间的著名诗人。在清初学唐、学宋两种主张激烈争论的诗学背景下,他终生推崇并追摹大历诗和晚唐诗。正由于此,他的诗带有鲜明的中晚唐诗的遗风。彭孙通最致命的不足,就是他终生倚人门墙,未能自辟户牖。他的诗,给人的最深印象,就是太像唐诗,没有形成自身的独特面目。

关键词:彭孙道;艺术特征;艺术渊源;大历遗风;晚唐风韵

中图分类号:I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387(2009)01-0171-04

彭孙通是顺治、康熙年间的著名诗人和词人,诗词文赋,无所不通,填词尤称独步,生平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与王士祺、尤侗、叶方霭、邹祗谟、程可则、彭定求、施闰章、汪琉、陈维崧等文坛名流交往密切,多有酬唱,在清初文坛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其词和词学思想。学界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而对其诗,迄今尚未见有专门的研究。各种文学史、诗歌史也都对他只字未提。其实,彭孙通有其卓异的诗学观,其诗也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理应在清诗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在清初学唐、学宋两种主张激烈争论的诗学背景下,彭孙通却极力推崇中晚唐尤其是大历诗。他在《广陵刘子选戎昱诗序》中曾说:“诗以唐人为宗,固也,然初、盛人诗如化人之塔。七宝庄严,乃至无阶级可寻。至大历以后,则渐有神韵可以领会、蹊径可以寻求。清芬逸藻,往往在文字之外。超然独秀,令人一唱三叹,流连而不能自己。近人未有晚唐片字。椒妄欲贬格钱刘、规随李杜,此无异于见西子之容者不能学其天然之美,而仅仅比拟于折腰龋齿之间,见者有不以为鬼物,几希矣。”其对大历和晚唐诗的推崇之意,溢于言表。他指出中晚唐诗有法可循、便于摹仿,也是深有见地的诗学观点。

正是由于他终生推崇并追摹大历诗和晚唐诗,所以他的诗带有鲜明的中晚唐诗的风貌:他的艳情之作。融会了晚唐诗的艳情绮思和大历诗的婉转流利,因而显得哀婉流畅、珠圆玉润:而他在漂零江湖的十馀年间以及在朝为官时所作之诗,无论是主题、意象、体式,还是表现方式。都具有鲜明的大历遗风;此外。其写日常生活题材的一些诗,则体现了姚、贾诗风的深刻影响。

一、晚唐风韵

彭孙通文思敏捷,惊才绝艳,好为丽甸。所以对晚唐温庭筠、李商隐等人的爱情诗十分推崇和偏爱。其《徐擅青和无题诗序》云:“夫美人香草,初传要眇之音;落叶秋风,始发清微之响。离忧欲写,绮语斯标。以至平子《同声》,秦嘉《赠妇》,子建《闺情》之什,安仁《内顾》之篇,靡不掩抑深情。缠绵古意……下及温李之俦,弥极哀淫之思,‘春蚕蜡炬,相如形似之工;‘彩凤灵犀,明远遥深之致。言情之制亦为优矣。”孙通将温李的艳情诗溯源于楚辞和汉魏时期的抒情之作,从而赋予其在诗史上的合理地位,足见其推崇之意和评价之高。正是出于对温李诗派的高度推崇。所以他在创作中倾尽心血,极力模仿。其《松桂堂全集》卷三十一中的《金粟闺词》一百首和卷三十二所收的92首诗。全都是写爱情题材的作品。数量如此之多,足见他对爱情题材和艳丽诗风的偏好。

彭孙通学习温李诗派,最突出地表现在多用富丽精美、色彩裱艳的意象。营造一种雅致的生活环境。从而表现缠绵悱恻的闺情。如其《无题同贻上作》十二首中,重帘、玉扉、金炉、绣被、蟾宫、绮帏、簪花、蕙帐、桂轮、金屏、画阁、兰舟等,很多都是温李等人惯用的意象。孙通诗中刻画的幽邈闺情。与温李诗派尤其是义山诗达到了高度相似。如《无题同贻上作》其二云:“银箭迟迟正未央,紫鸳两两已成行。怀人独坐嫌宵永,待梦频来欲夜长。斜月窥窗屏半掩,行云何处幕虚凉。征鸿迢递文鳞绝,减尽深闺窈窕妆。”无论是语言的裱艳、意象的密丽,还是情思的缠绵,都与李商隐的无题诗一脉相承。其他十一首也无不如此。

孙通另有两首《银河吹笙》也直接因袭了李商隐诗。根据题下原注,一首是仿西昆体,一首是仿义山体。前者云:“银河吹彻玉笙迟,清怨迢迢欲曙时。巫女云归俱是梦,鲛人泪织尽成丝。霜衾抱月羞孤影,露叶惊秋别故枝。此际离愁更何限,哀弦凄管断肠词。”这与其说是模仿了西昆体,不如说是步趋李商隐的同题之作而成。因为李商隐有同题之作云:“怅望银河吹玉笙,楼寒院冷接平明。重裳幽梦他年断,碧树羁雌昨夜惊。月榭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不须浪作缑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只要对读一下二诗,不难看出它们情思的编织、结构的安排都如出一辙。这样的例子在孙通集中举不胜举。

在晚唐诗坛上,除了温李艳情诗风。以姚合、贾岛为代表的清苦诗风也是一个重要的诗歌潮流,彭孙通同样受其影响不小。如他有一组《夏日杂诗仿晚唐体》,共四首,分别是《浇花》、《晒书》、《苦热》和《忧旱》,其取材的琐细,情调的落寞,酷似晚唐姚、贾一路诗风。其中《浇花》云:“闲庭清晓静无哗,鸱吻西南见月华。汲得杜陵溪上水,浇来彭泽径中花。方池欲涸逢山雨,小幔偏深护日车。留待重阳霜落后,东篱岸帻醉流霞。”首句写闲庭的静寂无声,次句中的鸱意象,更使全诗涂上了一层阴冷的色彩,而诗人的浇花行为和颈联“小幔偏深”四字,透露出一种淡漠的情怀。全诗取材琐细。境界狭小,情调落寞,正是典型的晚唐风调。这样的例子,在他晚年所作诗中还有很多,如《病中》、《即事》、《春尽日院中晓直》、《移居》、《午日》、《暑雨》、《豆腐》等等,都是这方面的显例。

二、大历遗风

彭孙通虽出身于一个因军功而世代享有显赫家势的名门望族,但在明清易代之际,他的父亲原广、叔父期生、胞兄孙振等多名亲人在战火中惨遭殉难,彭家由此迅速衰落。而且早在他八岁之时,其母就因病去逝。孙通为其从兄彭孙贻抚育成人。不幸的家世。给彭孙通的心里蒙上一层浓重的阴影。易代之后,从兄彭孙贻隐居不出,孙通则开始了艰难的求仕之路。他于顺治十三年和十五年两次应进士试。均不幸落榜。顺治十六年,孙通第三次应考,终于如愿以偿,并拜官中书舍人。可是,当人生剐刚向他展示出光明的前景时,震惊朝野的“奏销案”爆发,孙通为族人所累而被含冤革职。此后他沉郁困顿、飘零江湖达十馀年之久,足迹遍布吴越、淮南、江西、岭南诸地,历尽了漂泊的艰辛,备尝了思乡的痛苦,咀嚼着长年的孤独和哀怨,忍受着年华早逝、人生无望的煎熬。

彭孙通不幸的家世和坎坷的遭遇,使他的心灵总有一层浓重忧郁色彩。这也许就是孙通推崇中唐尤其是大历诗的一个重要原因。相似的心态情调和相似的漂流生活又极大地拉近了他与大历诗人的心理距离,使他与大历诗人产生心灵上的强烈共鸣,所以他的诗歌,很少有昂扬的气势,更多的是散发出一种浓浓的忧伤情调,带有十分鲜明的大历遗风。

这首先表现在诗歌的主题上。

彭孙通生活的时代,刚刚经历了改朝换代,社会动荡和战火并没有完全停息,但是他似乎并不十分关注社会现实,一生只写了《沂州道中见流民作》、《老翁叹》、《贫妇

叹》、《虔州行送曾尧昶归万安》、《二月六日小舟人村落书所见》、《野田行》等少数几篇直接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诗,他更多的是关注自身的遭遇,抒写一己的哀吟。

“少年遗俗尚,万里欲横行。”(《上张蓼匪老师十二韵》)原本胸怀青云之志,却被无辜革职。这对诗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它击碎了诗人的人生理想。所以,抒写自己无辜被废的哀怨之情,是彭孙通十年漂泊期间所作之诗的主旋律。如《江千》诗云:“凉风黄叶下,秋水夕阳低。歧路吾何适,驱车东复西。”《东昌道中赠李莱驭》云:“故乡渺无际,逐客意何深。”这声声的叹息,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失落、茫然和悲怨。他的挚友叶方霭赠诗称他为“鸳水骚人”,不愧是其心灵相通的知己。

由于对长年漂泊的生活有了切身的体会,所以孙通诗中也少不了对羁旅行役之苦的慨叹。如《闻雁》云:“千里乡关落照边,花时憔悴独成眠。相江亭上闻归雁,岭外飘零又几年。”《黄河崖》云:“虽经千里道,曾无一瞬留。坐使日月促,转觉身世浮。”羁旅行役之中的艰辛和孤独,使得友情与亲情显得尤为可贵。所以孙通在十年漂泊期间,写了不少真切动人的送别、寄赠、怀人、怀乡之作,此类题材的作品,不仅占有很大比重,而且多有佳作。如“故园此夜堪肠断,露冷山堂桂树秋。”(《秋夜绝句》)“人事已同棋局换,交情偏似酒杯浓。”(《宿外氏山楼感旧有作》其二)“一春又向他乡尽,千里曾无尺素来。”(《豫章城下送春有怀故园兄弟》)“与君后会杳难期,东西南北知何有。”(《花朝日送别达之兄归谯城赠歌》)“佳辰屈指经多少,不在他乡即病中。”(《七夕》)等等,都是感人肺腑的佳句。

现实的无奈和理想的无望,又使他时刻心怀隐逸之思。如《送张毅文归郁洲山》云:“明年决计脱羁鞅,青鞋布袜与子偕。”《登湖口县城》云:“何当便作移家计。终卧沧洲寄此生。”《月夜舟中宿》云:“渺渺沧洲何处是。忽听渔唱起孤篷。”《暮秋寓湖上言怀》:“已是倦游嗟岁晚。可能归卧掩荆扉。”这种归隐之思,在他晚年在朝为官时,愈益强烈,成为他晚期诗作最重要的主题。

孙通以上题材的诗,在主题倾向和情感格调上,都与大历诗歌十分相像。如果说这还不算直接和明显的话,那么,他在诗中频繁运用“惆怅”一词。就更加清楚地表露了他受大历诗歌影响之深,如:“惆怅繁华事已非,寒波缥缈夕阳微。”(《扬州怀古》)“惆怅前游今渐老,红衣落尽藕花溪。”(《重游南屏山寺》)“飞絮残莺惆怅绝,故人南去又扬黔。”(《初夏言怀》其四)等等。据我统计,像这样直接运用“惆怅”一词抒情的例子在孙通集中。共出现34次,与刘长卿诗中的41次相差无几。

除了主题倾向和情感基调,孙通诗在意象选择和表现手法上也十分明显地沿袭了大历诗歌。他喜欢选用春草、秋水、鸿雁、啼猿、细雨、夕阳、帆影、惊鹊、暮鸟、风烟、白云、黄叶、残雪、空林等意象。如:“万山秋色尽。薄暮白云归。”(《题月潭上人山房》)“夜色星河迥,秋声木叶空。”(《酒后吟》)“瞑色乘林际,栖乌下夕阳。”(《夏夜》)“暮云归远岫,暝翼渡孤村。”(《送蘧非南归》其三)“去路邀秋色,归帆背夕阳。”(《睦州送裘古苞归武林》)“孤月在林杪,哀蝉犹乱鸣。”(《花石潭》)“落木声中残雁过,斜阳影里暮云生。”(《岁晚书怀》其五)“斜日孤帆迷远渡,西风一雁下秋池。”(《岁暮酬沈融谷见怀之作》)这样的例子,在孙通集中比比皆是。孙通往往通过撷取这些带有象征意味的意象,借助移情、烘托等手法,营造一种冷寂、衰飒的环境氛围,从而表达心中的惆怅、落寞的情绪。而这又正是大历诗歌共同的审美倾向和惯用的表现手法。

由于孙通在心理状态和情感与大历诗人极为相似,并且自觉沿袭了大历诗人的表现手法。所以他的一些作品,如果置于大历诗中,几乎让人难以分辨。如《登湖口县城》云:“一望烟波万顷明,女垣高与石根平。湖光尽日依楼堞。山色终朝满县城。寒岭无人孤鸟下,秋林欲雨数蝉鸣。何当便作移家计,终卧沧洲寄此生。”诗的首二联通过烟波、城楼、湖光、山色等四个意象,运用白描手法疏笔勾勒出一幅寥廓迷潆的图景,颈联再以寒岭、孤鸟、秋林、蝉声等意象进行烘染,遂使全诗流露出一种空寂落寞的情调。而在如此情调之下,末联隐逸之思的抒发,显得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又如《秋日登滕王阁》云:“客路逢秋思易伤,江天烟景正苍凉。依然极浦生秋水,终古寒潮送夕阳。高士几回亭草绿,梅仙一去水云荒。临风不见南来雁,书札何由达豫章。”也是以荒疏萧瑟的秋天景象,有力地烘托了诗人对历史的苍凉感受和对故乡及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孙通诗中这种荒疏萧瑟的景致和孤寂落寞的情调,正是典型的大历诗风。王士祯就曾评价说,孙通这首《秋日登王阁》,“刘文房、郎君胄无以过也”,而《登湖口县城》,“亦为写照”。这不愧是出自知交的确评。他将彭孙通与刘长卿、郎士元相比,实际上肯定了他们之间风格的相似和水平的相近。的确,孙通这两首诗。让人很容易想起刘长卿的名作《登余干古城》。长卿诗云:“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官舍已空秋草绿,女墙犹在夜乌啼。平江渺渺来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沙鸟不知陵谷变,朝飞暮去弋阳溪。”只要将它与孙通诗稍加对比,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孙通诗正是脱胎于此,并与之达到了神似的境地。这就难怪沈德潜说彭孙通“在唐人中最近大历十子,在十子中最近文房”了。

三、引人注目的七律创作

清人杨际昌曾经指出:“彭羡门孙通诗工近体,丰神绝类阮亭。”的确,孙通诗体裁多样,但七律和五律占了绝大多数,而七律又最能代表其诗的艺术水平,

孙通七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绝少用典,多用叙述性内容和描述性意象,以移情、烘托、象征手法,构造一种韵味悠长的境界。语言上,一惯采用正常语序,句法完整,意脉流畅,因而有一种清秀_流利的韵律美。比如《无题》诗在李商隐笔下,绝大多数都是意象富艳,喜用典故。对仗工整,整体上呈现出一种语言典丽精工、诗境幽微深隐的特点。如《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无题·飒飒东南细雨来》等诗就是人所熟知的例子。彭孙通的十二首《无题同贻上作》,虽然在体式上明显继承了李商隐,但除了“玉女湘妃爱独居,芳时冉冉孰华予。”“武皇未解当时意,却遣蓬莱太乙祠。”“卢家锦瑟初调曲,石氏香尘不印钩。…‘珠娘寂寞鲛人溴,箫侣凄凉风女楼”等句用了熟典外,几乎很少用典,语言虽然富艳,但绝不生僻,诗意浅显,意脉流贯,读来朗朗上口。如其十二云:“梦回芳草碧迢迢,星渚依稀旧鹊桥。堤外垂杨眠未起,花间睡蝶粉初消。重来画阁听春雨,相送兰舟逐暮潮。两地朱颜憔悴老,徐娘颜色沈郎腰。”全诗无一用典,语言清丽自然,意脉流贯,声音悦耳动听,有如一气呵成。其他十一首也都有这个特点。再如李商隐的那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锦瑟》,情思缥缈,境界朦胧,而孙通的同题仿作却别有一番流利哀婉之美:

“锦瑟无弦冷绣茵,玉壶有泪泡香巾。远书贪展频弹烛,私语愁闻数避人。秋露暗沈綦履迹,月波空泛画粱尘。临窗忽见寒梅白,可惜端忧已到春。”义山诗中的庄生梦蝶、杜鹃啼血、良玉生烟、沧海珠泪等意象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而且也没有构成一个完整的图景或境界,这就让人捉摸不透它的意旨到底何在,只是能够感受到弥漫于诗中的寂寞、失落、迷惘、忧伤……孙通这首诗很明显在构思和情感上都模仿了义山之诗。但境界则要单纯、透明得多。虽然诗中的意象一如李诗的富艳,但意象与意象之间、句与句之间,都有一种相承相依的关系。全诗刻画了一幅凄美冷艳的月夜相思图,与义山诗的缥缈朦胧相比,显得清丽而又流畅。这表明。孙通的爱情诗,虽然在意象和情思格调上沿袭了温李诗派,但他消褪其精工的对仗,脱略其朦胧的境界,代之以流利自然的语言、浑融一气的意脉。因而呈现出一种清丽流畅的风貌。他的这种清丽流畅之美,在他送别、酬赠、思乡、怀人等题材的七律中,表现得就更加突出了。如:“乡愁已似东流水,况复啼鹃夜夜催。”(《乡愁》)“独客河桥正惆怅,相逢流水任西东。”(《晚泊枫桥逢徐六管朗》)“旅食不堪春又尽,乡关愁见白云飞。”(《春尽日登北山玉皇阁》)等等。在此类诗句中,哀婉不迫的情思和流利自然的语言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孙通七律的流利哀婉,让人很容易想起大历诗人刘长卿。刘长卿是大历时期七律创作的翘楚,在整个七律发展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卷一四中称:“七律至随州,工绝亦秀绝矣。”蒋寅先生也曾经指出:“纯熟圆润正是刘长卿诗的基本特征。结体安稳,造语妥贴,永远不会出现让你不舒服的句子。同时也不会出现让你惊异的意象和句法。”“长卿的语言多正常语序、句法完整,给人洗炼流畅的感觉。”蒋先生的这些评语,如果移来评价彭孙通诗,也是非常恰当的。彭孙通的七律,正是沿着刘长卿所开辟的哀婉流利的方向一路走来的。

馀论

在清初学唐、学宋呼声此起彼伏的背景下。彭孙通却终生服膺、追摹大历诗和晚唐诗。与那种盲目排斥、打压中晚唐诗的偏狭态度相比,彭孙通的选择和坚守显示出卓异的审美目光。

不过,彭孙通在学习晚唐温李诗派时,也写了不少无聊空洞的游戏之作。如《绣衾》、《绣枕》、《绣鞋》、《绣袜》等四首诗,当是作于同时。单从选题,就可以看出他在趣味上的低俗一面,而像其中“玉肌长护暖,粉乳暗藏春。结束怜私小,唯应解带频”(《绣袜》)等句,则更是流于色情的腔调了。再如他的《金粟闺词一百首》,长篇累牍,无非都是写美人富艳的装束打扮、华丽的居室陈设和缠绵悱侧的闺情,显得层层相因,感情苍白,没有多少艺术价值。另外,他的送别、酬赠、思乡、怀人等题材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因袭了大历诗歌的程式化的特点。如在意象和语言就直接套用了大历诗人,缺乏点化之功,未能臻于融化无迹的境地。上文已经指出的“惆怅”一词,就是一个显例。相似的例子。还有“摇落”一词。这也是大历诗人喜用的,单是刘长卿诗中就至少出现过10次,而在彭孙通集中则出现了17次,因袭的痕迹十分明显。

彭孙通最致命的不足,就是他终生倚入门墙,未能自辟户牖。他的诗,给人的最深印象,就是太像唐诗,没有形成自身的独特面目。他没能像其挚友王士祯那样,从前代诗作中提炼出丰富的创作经验,成为开宗立派的大家。更没有他那样的理论建树。这大概就是他的诗长期被人遗忘的原因吧。

猜你喜欢

艺术特征
国内主旋律真实改编商业电影的艺术特征探究
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研究
电视摄像技术中的画面构图艺术分析
北海与上海两地水彩画比较研究
以《美丽的磨坊姑娘》为例小议声乐套曲的艺术特征及价值
对话凡高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