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传统诚信文化

2009-03-19刘韵清周晓阳

船山学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诚信教育传统文化

刘韵清 周晓阳

摘要:诚信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包括人际诚信、政治诚信、商业诫信、教育诚信等内容,深入研究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对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人际诚信;政治诚信;商业诚信;诚信教育

中图分类号:G1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387(2009)01-0142-03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诚信文化是其重要内容。研究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对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项基本规范。在中国古代。儒家伦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儒家的诚信思想对于中华民族诚信不欺、讲求信用的文化性质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重点是研究儒家的诚信思想。

诚信二字在古代的意思十分相近,同时二者也有一定的差别。在早期儒家著作中,“诚”多与“真”、“实”等概念相关联,“信”多与“忠”、“任”等概念相关联。《论语》中“诚”字仅出现两次,且都是做助词使用的,但《中庸》中多次论及“诚”。且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诚”的涵义。《中庸》中提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这里,“诚”主要是天道之诚。是自然万物的本性和内在规律,“诚者”是指尊重自然规律的人。“天之道”与“人之道”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孟子所讲的“诚”,是指为人真诚、诚实,是“诚者”。《孟子》中说:“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於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这就是说。要使亲人高兴,首先要诚心诚意,若是反躬自问,心意不诚,也就是不能使亲人高兴:要使自己诚心诚意,要弄清什么是善,否则,善恶不分,就不能使自己诚心诚意。

可见“诚”是自然选择,追求“诚”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极真诚而不使别人

感动是不曾有过的事情,而不真诚就不可能使他人感动。朱熹对“诚”的解释是:“诚,实也。…诚者,真实无妄谓,天理之本也。”戴震对“诚”的解释也基本相同。他说:“诚者。实也。善之端不可胜数,举仁义礼三者而善备矣;德性之美不可胜数,举智仁勇三者而德备矣。日善。日德,尽其实之谓诚。”可见,所谓“诚”即真实、诚实、实在、忠诚。从认识论的视角看,真实即诚,真实就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应,也就是真理。从人生观来讲,做人应当“诚实”。讲真话,不讲假话,一是一、=是二,诚实是人的一大美德。从方法论而言,“实在”是指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做实事,不摘形式主义,不讲花架子,做到形式和内容相统一。从价值观来看,要忠诚于真理,忠诚于客观事实,坚定自己的科学信仰。从伦理学的角度看,“诚”即真实无欺,这既是一项道德准则,也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礼记,大学》中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就是说,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正确认识世界;掌握了真理才能忠于真理;忠于真理才能有正确的思想方法:有了正确的思想方法才能进行自我修养;进行自我修养,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之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信”字最初是祭祀上天和先祖时诚实不欺,不敢妄言,后来逐渐摆脱其宗教色彩。特别是经过春秋时期儒家学者的倡导,“信”成为一项重要的道德规范,其基本内涵是诚实无欺,守言行诺,亦即“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信与义相近,说话要算数,必须践行自己的诺言。孟子也提出“朋友有信。”并把“信”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之一。董仲舒在总结孔孟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信”同“仁义礼智”并列,称之为“五常”,用以指导人们处理社会关系。从孔孟的论述中,“信”主要从两个层面来使用的。一是守信。要求自己诚实无欺,言而有信。二是信任。对他人要相信、信任。守信和信任是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只有守信。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要想得到别人的信任。首先自己要讲信用。做到守信。

“诚”与“信”在含义上不尽相同,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说文解字》中注释:“诚信生神。”这是中国历史文化中最早使用“诚信”一词。总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一词的基本内涵是:真实不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信守承诺。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规范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包括人际诚信、政治诚信、商业诚信、教育诚信等内容。

1、人际诚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儒家看来,人应当讲诚信,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重要道德标志。否则就不复为人。如同车子缺少鞔瓤这类枢纽就不可能行进一样,人如果缺少诚信品德的支撑,同样是寸步难行的。孔子说:“大车无规。小车无瓤,其何以行之哉?”孔子子用车子和鞔轨作比喻,说明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品格,也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安身立命的道德起点,人若无信,就难以立身处世。在古人看来。讲诚信是进行人际交往的法宝。你讲诚信,别人就信任你;你不讲诚信,别人就不信任你。“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老实忠诚、敦厚谨敬,即使身处蛮貊之邦也会行得通;反之,如果不讲诚信。即使在家乡、州里也是行不通的。在儒家看来,要讲诚信,首先必须具备忠诚老实的道德品质。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君子。圣人作为理想人格的最高典范,是一般人难以高企的。而君子作为一种理想人格,人们通过道德修养可以达到。怎样才能达成“君子”呢?首先,要有诚信的品德。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必须具备诚信的道德品质,然后才能成为君子。其次,要有讲诚信的为人之道。君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把“讲诚信”作为一条基本准则。孟子说:“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在孔孟看来,诚信是君子的为人之道。再次,必须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作为君子,应当讲诚信,言行一致,信守承诺,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如果不讲诚信。弄虚作假,表里不一,那就成不了君子,而是名副其实的小人。在儒家看来,诚信还是基本的交友之道。孔子说:“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孟子也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交友过程中,应当同讲诚信的人交朋友,不能与失信的人交朋友。如果同那些背信弃义之徒交朋友,那么就一定没有好结果。因此,在交友时,要慎重考察和

选择交友对象,把诚信作为择友的一个重要标准。

2、政治诚信

从某种意义上讲,儒家伦理是一种政治伦理,它的宗旨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首先,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强调道德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要做到“为政以德”,必须重视讲诚信,因为讲诚信是“为政以德”的基本内容和手段之一,在儒家看来,为政者必须有诚信之品质,否则,就不符合为政者的标准。为政者是否讲诚信,关系到社会治乱和国家兴衰。孔子要求为政者做到“敬事而信。”在治理国家和对待百姓问题上,为政者必须诚实无欺,讲究信用,绝对不能失信于民。只有讲诚信,才能取信于民,得到广大老百姓的拥护和信赖。历史证明:凡是取信于民者,就能天下大治;凡是失信于民者,就必然天下大乱。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古今中外,莫不如此。要得民心。就应该取信于民。孔子还深刻揭示了取信于民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论语·颜渊》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这里,孔子把“信”看得比“兵”和“食”还要重要。在孔子看来,虽然军备、粮食和民众的信任都是治理好国家的重要条件,但三者中民众的信任更为关键。为政者只有取得民众的信任,才能治理好国家;否则,失信于民,就必然造成天下大乱。儒家还特别重视为政者对诚信原则的遵循和践行,认为为政者应当为全社会做出表率,从而促进全社会讲诚信风气的形成。孔子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奠敢不用情。”旧这里他深刻揭示了政风同民风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中特别指出了诚信是立国立政之道。儒家一贯重视为政者在道德行为上的表率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诚信角度看,为政者能否做到以身作则、忠诚老实,不仅是一个道德品质问题,也是一个行政效果问题。越是高层的为政者,越是要注意自己的道德行为。如果上层为政者讲诚信,那么其下属为政者乃至百姓,都会效仿上层为政者,从而形成人人讲诚信的良好社会风气。

3、商业诚信

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就逐渐产生了商品交换。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虽然从总体上讲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但其中仍然存在着商业经济,在某些时代,中国古代商业还是比较发达的。在早期的商业活动中。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商业诚信已逐步成为人们经商的一条基本准则。对利益和效益的追求。是商业活动的重要目标。这是无可非议的。孔子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他肯定了人们合理的正当的利益追求,同时也提出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主张。反对通过不正当手段包括欺诈手段而谋取利益,用欺诈等不正当手段而谋取的财富是不义之财。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商品经济的目的,这一目的并无善恶之分。关键在于采用什么手段去谋取利益。“诚信为本,信誉为重”。这是经商活动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我国古代早就有“信者储也”的说法。从构字法来看,“储”(储)由“信”与“者”会意而成。即是说,只有讲诚信的人,才能在经商活动中发财、积累财富;而不讲信用的人,则一定发不了财。历史证明:在经商活动中,必须遵守诚信原则。《孔子家语·鲁相》载有“贾羊豚者,不加饰”的话,即贩卖猪羊等经商人员,在买卖活动中不能造假售假、以次充好。而应当诚实无欺,公平买卖。荀子曾说:“商贾敦悫无诈。则商旅安,货通财。而国求给矣。”这就充分肯定了诚信之道对经济繁荣、商业兴旺和国家富强的促进作用。讲诚信是中华民族经商活动中的传统美德,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诚信为本”的义商。比如徽商十分注重“信义服人”,他们以忠诚立业,以信用摄心,以礼貌待人,以义气应事,故其商业欣欣向荣,饮誉华夏大地。

4、诚信教育

我国古代不仅有丰富的诚信思想,而且也有重视诚信教育的文化传统。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早在二千多年前。他就提出了诚信教育的思想。诚信教育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这一思想对我国历史上的教育发展起过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诚信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孔子十分重视品德教育,并把诚信教育作为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孔子把教育分为四个部分:文、行、忠、信。其中“忠”和“信”就是诚信教育。《论语》说:“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所讲的“信”就是忠诚、信用、信任、诚实的意思。他对学生从来没有忽视诚信教育。总是强调要“主忠信”,所谓“主忠信”就是要以诚信教育为主。孔子为什么这样重视诚信教育呢?这是因为他把诚信看作是做人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并把诚信作为通往最高道德境界即“仁”的基本途径之一。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曰:恭、宽、信、敏、惠。”要达到“仁”这一最高道德境界,不讲诚信是一定行不通的。诚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标准之一。如何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呢?首先,要求教育者为人师表。教师讲诚信,受教育者才能受到启发和教育,逐步形成讲诚信的道德品质。如果教育者自己不讲诚信,为师不正,就很难培养出讲诚信的学生来。古人云:上梁不正下梁歪。老师本人不讲诚信,搞学术腐败,学生怎么会不搞考试作弊、弄虚作假等失信行为呢?其次,要加强对学生诚信品质的教育。古人云:“心诚则灵”、“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教育者去做细致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积极宣传讲诚信的重要意义,树立讲诚信的榜样。形成讲诚信的优秀学风,那么,久而久之,诚信就会逐渐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既有糟粕又有精华,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地吸收其中包括诚信在内的一叻优秀思想成果,并把这些思想精华同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猜你喜欢

诚信教育传统文化
高校诚信教育及诚信体制建设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浅谈高职大学生考试诚信的养成教育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浅谈大学生诚信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