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大问题

2009-03-19

探索 2009年1期
关键词:可能性大众化实现路径

梁 涌

摘要: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必须在学理逻辑、形成路径和实践检验上解决何以可能的问题;其次要在理论掌握群众、统一思想和统一行动的需要上说明是否应该的问题;再次要从深入浅出通俗化、抽象原则具体化和目标途径形象化上解决实现途径问题。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能性;必要性;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A8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1—0020—04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所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使人民群众易于了解掌握,并被人民群众所接受、所认同,最终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坚定信仰的过程。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学理上应该解决何以可能、是否应当及如何实现的问题。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现大众化存在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般而言,任何一种社会科学理论都有可能而且需要经过通俗化的途径而被大众所了解。因为理论形成的过程是对特定认知对象不断抽象的过程,具象的稀释必然导致民众对已经缺少感性形象的理论体系的认知距离被不断拉大。而已具学理体系的理论,特别是社会科学理论,只有更多地被民众准确地认知,准确地指引实践行为,才能对社会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1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理逻辑看存在着大众化的可能性。根据十七大报告的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体系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目标考量为理论本源,始终关注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的重大实践问题,把在实践时空转移的动态性中出现的新情况作为理论观照的新视野。在直接提问“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等关系到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兴衰甚至存亡的重大问题中形成的理论思考,科学地回答了时代提出的课题,构筑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题。这样的理论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科学结论,是立足于当代中国现实的理论创新。因此,在大众化的过程中只要能准确地阐述理论与现实发展进程的关联度,就能被最大多数的人所了解、掌握,并被接受和认同。

2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路径看存在着大众化的可能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形成,遵循着一条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路径,归根结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是人民群众奋斗的结果。“生机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前提条件和基本经验。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无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转换国企经营机制,以至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都是邓小平适时地概括人民群众创造的实践经验,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确立也是如此,江泽民在总结理论创新的规律时指出:“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既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以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的,充满着群众的智慧,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使得其大众化已经具备了基础条件。理论的科学性是源于对实践本质的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已经成为理论的实践主体,成为理论加工的资源提供者。虽然,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后,实践主体对学理化的科学理论进行重新认知,会产生一定的距离感甚至是陌生感,但只要能选择正确的大众化路径,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并坚定信念具有先天的优越性。

3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实践检验看也存在着大众化的可能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丰富和充实的过程,也是人民从中感受真理的力量,了解真理的内容的过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本身是根据实践的需要,指导着实践活动朝着预定的方向和目标前进,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其时代性、现实性、科学性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地经受着严格的检验,正如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所强调的:“在这短短的十几年内,我们国家发展得这么快,使人民高兴,世界瞩目,这就足以证明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谁想变也便不了。”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大众化的过程实质上要准确地说明理论在指导实践中的复杂性,说明理论在指导实践中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着的问题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构筑起观照宏观和微观实践结果的理论框架,使民众能够理性、辩证地感受理论在实践中的巨大作用。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着客观需求

明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观需要,才能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采取正确而积极的态度。

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论掌握群众的需要。马克思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这段话的寓意十分深刻,表达了四层依次递进的含义:一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不能代替实践,但实践确实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二是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变成物质的力量,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正如马克思那句经典名言所说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三是理论要掌握群众,根本的条件是理论必须具有彻底性,能够事物的根本,才能说服人;四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只有关注人本身,只有从人出发,用人的观点和尺度来看世界才能获得对世界的正确理解。从以上的逻辑关系看,理论工具不能代替物质的力量,但能极大地增强物质力量,然而,这个作用只有通过理论掌握群众,即着眼于提高的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才能实现。人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前提,同时也可说是历史发展的目的。因此,历史要向前发展,首先要实现人的发展,而人要实现自身的发展,则必须确立自身的主体地位。所以,人的全面发展最终要通过有个性的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所谓个人的个性发展即把自己培养成具有主体意识而又富有真才实学的人,它是个人独特潜能的充分发挥。人的个性的发展本质上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人天资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只

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历史才能向前推进,国家、社会才能持续发展。

恩格斯曾经说过:必须调动法国无产阶级的理论兴趣,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产生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要调动人们的理论兴趣,必先满足人们的理论需求,在精神需要与诉求实现的过程中激活兴趣。实践证明,理论的被实现程度,取决于广大群众需求理论的程度。这是有关理论指导群众实践的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从具体到抽象,是理论升华的过程,从抽象到具体,是理论完善的过程。但从理论功能的实现看,学理化的逻辑体系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实现对实践活动的科学指导。这一过程的完成,根本的条件是理论掌握人民群众,理论武装人民群众,其前提是人民群众能否准确地理解和接受认同这个理论。

2从当前的思想现状来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是统一思想的需要。共同的事业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础,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进程中,民众的思想观念和评价标准在剧烈的转变中发生失衡是不可避免的,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把握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认同度的下降。面临着思想混乱的现实,解决一般民众的认知需要,实现从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认同上升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从而逐步形成共同理想是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之一。信仰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存在,是人的社会关系在意识形态上的集中反映。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进一步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首要、最根本的任务。其实现的路径是在开动脑筋,继续解放思想的基础上,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在新的水平和境界上统一思想。

3从当前的实践环境来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是统一行动的需要。进入21世纪后,近30年的高速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令世人震撼的成就,但也积累了众多复杂的矛盾和问题。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还没有完成,许多体制和机制性的问题正在逐渐凸显出来,从党的建设到民主政治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教育文化发展都面临着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在解决前进道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有科学的方法,正确的路径来保证减少障碍,少走弯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是要使科学的理论体系真正成为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先导,为人民群众的新的实践指明前进的方向和追求的价值目标,指明达到目标的正确道路,提供解决前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否顺利实施这一重大而艰巨的理论大众化战略,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大众化在本质上是一个实践范畴,就是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过程。实践特色是一定要面对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贴近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本质的诉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的程度,只能通过人民群众把它应用于实践的广度和深度来得以展现和确证。民族性是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习惯和接受的方式,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也就是大众性,凡是能为大众普遍认同和接受的都是民族的。鲜明的民族特色为实现大众化奠定广泛深厚的民族情感和价值认知基础。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要扎根于中国的土壤,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时代特色是必须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一致,反映科学文化进步的新的实际。

2大众化在实践上要满足三大要求。

实现大众化,首先是要使理论深入浅出通俗化。理论的通俗化是理论实现大众化的有效形式,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中华文明的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倡导的作风。在中国,古人就提出“非易不可以治大,非简不可以合众,大乐必易,大礼必简”。指的是,一种政策只有易于操作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一种学说只有简明扼要才能为百姓大众所接受。大众化的重点之一是在于理论表达的通俗化,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就是要用普通中国民众的思维方式来表达。邓小平他一方面努力创新党的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另一方面在理论的表达上也为我们作出了表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发展才是硬道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言简意赅,琅琅上口,人人明白。他对那些会议多、文章长、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多的文风提出过严肃的批评。直到晚年,他在南方谈话中都还在告诫我们“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大众化的重点之二是理论传播的通俗化,要根据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习惯和接受方式进行理论传播,基本的做法是把道理化为形象,把思想变为故事。追求以简洁、明快、生动形象的文字或其他传播形式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深入浅出的反面是把晦涩当渊博,把诘屈鏊牙当深刻,煞有介事地把尽人皆知的常识当成高深莫测的理论加以阐释。研究必须深入而深入不易,传播必须浅出而浅出更难,它是对传播者学术水平、表达能力和艺术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考验。着意于深,落笔于浅,把艰深的道理化成一望即知的道理,而不失深广的理论学术底蕴是对深入浅出的基本要求。

实现大众化,其次是要使抽象原则具体化。理论的形成是抽象化的过程,是着眼于对客观事物内在本质的把握,是对感性对象的理性把握,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也是如此。但当我们在面对广大群众进行理论传播时,我们必须根据一般民众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把抽象的原则重新转化为具体的可感知的信息,使这些原则能够真正解答现实生活中感到困惑或迷茫的问题,使理论更具有可接受性。正如胡锦涛指出的:“我们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回答实践提出的问题,回答得越清楚、越透彻、越有说服力,它的作用就越大,也越易于使人们认识到理论的正确和学习的必要。”

实现大众化,其三是使目标路径形象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理论体系既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设定,也包括为实现目标所进行的制度设计和路径选择。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根本的任务是要使一般民众能够准确地了解我们为之而奋斗的最终目标和现阶段目标的价值所在,以及为实现奋斗目标而必须坚持的基本制度和必须改革的体制机制,还必须使民众了解为实现目标而作出的路径选择的正确性。目标路径形象化既包括目标描述的形象化,也包括路径选择的形象化描述。使目标路径形象化首先要体现出整体性,任何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描述都有可能失去其准确性;其次要体现出具体性,是可感知的,具有吸引力的,而不是干巴巴的标语口号,20世纪50年代对共产主义目标的宣传虽然缺乏科学性,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描述还是脍炙人口,传诵久远的。

责任编辑:苏伟

猜你喜欢

可能性大众化实现路径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观念可能性与现实可能性
小学数学《可能性》智慧教育案例设计
大众化时代的内在困境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
用大众化方式推进理论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