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常识》与《生活与哲学》教学目标的整合与渗透
2009-03-19张建庆
张建庆
按照浙江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设置计划,《经济学常识》(人教版)作为选修B模块在高三(文科)第一学期开设,并直接面向高考。从目前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取向来看,我们有必要对高中政治课程相关模块进行目标整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其中,重视处理好《经济学常识》与必修模块《生活与哲学》(人教版)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如何进行《经济学常识》与必修模块《生活与哲学》两个模块的目标整合和渗透,谈一些笔者的看法。
一、理清《经济学常识》与《生活与哲学》的内在关系
关于两个模块的内在联系,图示如下:
挖掘两个模块的深层联系,有两点启发:一方面,我们在《经济学常识》教学中,应该始终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帮助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和对待各种经济理论”,因为“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根本的方法”(《经济学常识》P25)。坚持这一方法,就要以马克思对待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待和分析一切已有的经济学理论和思想,包括以此对待马克思主义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另一方面,通过《经济学常识》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生活与哲学》的三维目标。《经济学常识》教学“注重学生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培养和(辩证)思维能力的锻炼”,“教材从各种经济理论、政策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出发,分析它们的产生,评价其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领悟。”(《经济学常识教师教学用书》P1)
二、实施《经济学常识》与《生活与哲学》教学目标的整合
在《经济学常识》教学中渗透哲学三维目标,首先应在教学设计中,在尊重和理解教材基础上对一些重点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目标进行整合。
下面以《经济学常识》“专题一”为例,笔者根据两个模块的教师教学用书所列出的能力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尝试作如下的整合。
三、在《经济学常识》教学中渗透《生活与哲学》目标
“编写《经济学常识》的意图在于,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主要经济学派产生背景、主要观点的分析,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和对待各种经济理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领悟。”(《经济学常识教师教学用书》P1)专题编写的文本结构特点——涉及某种经济理论(思想)发生的背景、对经济学家思想理论的辩证分析、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和对待各种经济理论等,在其每个层次的展开、转换和递进的过程中,都潜伏着清晰的哲学思维和方法线索。在《经济学常识》的教学中,作为经济学理论演进的显性线索和作为哲学思维方法引领的隐性线索,是同时展开和发生的。因此,有意识地渗透哲学三维目标,尤其是引导学生以哲学的思维、方法去认识和分析经济学各种理论的变迁,有着积极的意义。
下面对《经济学常识》教学中需要渗透的《生活与哲学》目标作简单的归纳。
第一,考察某种经济理论(思想)发生的背景时,比如古典经济学的诞生,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出现,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经济思想(认识)的产生,都需要将他们置于时代和社会的实践进程中,从而引导学生懂得,是不同时代的社会实践需要产生出不同的理论和思想,是实践的变化和发展推动了理论的演进和创新。
第二,对某个经济学家的思想理论或者一种经济模式、体制的评价中,应引导学生从哲学的高度放宽眼光,善于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比如分析“凯恩斯革命的影响”时,既要看到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对缓和与摆脱经济危机具有积极作用,也应看到其理论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各种内在矛盾;在分析我国建国初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既要“全面、辩证地理解计划经济体制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也要注意将计划经济体制的出现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
第三,对任何一种经济理论的分析,最后都有一个我们现在如何对待的问题,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地对待前人思想理论的态度——批判地吸收、辩证地否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观点、方法对待以往的一切经济学理论。教材中的每一专题小结最终都落实到“态度”上来, 如“专题一小结”:“对待古典经济学理论——我们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全盘吸收,而应该以历史的观点来看待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经济学常识》P18)指明了对待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态度;“专题三小结”:“对待西方经济学派的各种主张——对各学派的理论主张,一方面我们必须充分认清它们的本质,另一方面也要吸收和借鉴其中某些合理的成分。”(《经济学常识》P57)从而阐明了对待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态度。
从宏观上看,《经济学常识》的五个专题分别从“资本主义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理论——新自由主义”,以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认识——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个方向展开,突出了“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统一性”“懂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这一重要哲学思想。把握这个思路有助于启发学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并随着实践的发展继续丰富这些理论成果。
四、通过《经济学常识》与《生活与哲学》教学目标的整合与渗透,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从以往的教学实践来看,对现有教学资源(教学素材)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是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个问题情境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的使用和拓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辩证思维,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在考虑《经济学常识》的教学时,我们应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对教材文本所提供的教学资源适当整合,也可以结合现实社会的经济问题来开发新的教学资源。
比如“专题四”有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范围从“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索)”,再转入“专题五”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在具体的教学内容结束之后,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完整把握有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思维认识提升到哲学思考的层次。我们不妨以《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的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生活与哲学教师教学用书》P81)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经过问题的探究,再次体会“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时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把握客观规律”。上述问题的探究也可以围绕《生活与哲学》第六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把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生活与哲学教师教学用书》P129)展开,启发学生要坚持真理,不要盲目崇拜权威,树立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信念。
《经济学常识》教材所设计的一些探究活动,也可以用于渗透哲学目标。比如“专题四”第三框第六项的探究活动,在摘录毛泽东的两段论述之后,提出了“联系我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说明向外国学习的益处,对外国经验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对于这项探究活动的展开,《经济学常识教师教学用书》提出了建议,“开展这一活动,要引导学生把《生活与哲学》中学习过的辩证否定、扬弃理论结合起来,把矛盾分析法用到辨析中去”。对此,我们可以结合现实经济生活中正在发生的问题,如把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这个问题引入课堂教学,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讨,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懂得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批判地学习他国的经验和现有的理论,走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