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过程的变式与重构研究

2009-03-19吴金炉

关键词:创设历史情境

吴金炉

课堂上师生双方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活动各有不同,但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共同构成一幅幅生动、鲜活、具体的教学活动图景。其构成教与学之间不同的联系方式,就形成不同的教学过程结构;不同的教学过程结构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的过程结构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基础上的,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概括。创新课堂教学的过程结构,是为了优化教学过程而进行的教学程序设计,这是整个教学过程实施的关键环节,是实践教学目的的直接保证。

一、当今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授知型结构分析

在我国,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也称课堂教学结构或教学程序。课堂教学结构具有一定学科性特点,传统上流行的中学历史课堂结构吸收了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论思想,并概括了我国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分为五个阶段:组织上课——检查复习——讲授新知识——巩固和小结——布置落实课外作业。

该教学结构根据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知识的理解、巩固、应用三阶段),将教学过程分解为“组织上课、检查复习、讲授新知识、巩固和小结、布置落实课外作业”五个步骤,由教师牢牢控制着教学的实施过程,学生的学习是配合教师的教而进行的。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我们称之为“授知型”教学结构。实践证明,这种结构下的教学不利于新课程教学的实施,不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利于开放性课堂的生成。

二、重构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探索实践

(一)重构教学过程结构的流程图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系统理论的认识,经过实践探索,我们提出了改变“授知型”教学结构(三段五步教学过程结构),重构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想。具体教学流程图示如下:

(二)重构教学过程结构的理论解析

本结构认为,学习有自身的独立过程,而教本无独立过程,它只是学习的外部条件,是为学而服务的,离开了学,就没有教。本结构清楚地解释了课型的基本结构,把学科知识嵌入活的认识过程之中,使师生在双边互动中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感悟和创新。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高效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大量新知识,发展智能,获得情感、意志的成功体验,全面提高素质。

1. 创设情境,引起注意和告知目标

该阶段用以唤起和引发学生注意,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教学活动。在该阶段中,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形成对学习的期望,为学习新知和形成新的智能做好准备。

在该阶段,教师可利用与教材史实相关的现实趣事逸闻、媒体报道、乡土人文、影视图片知识等,采用有机导入的方法(如以新引旧、知识经验、巧释课题、制造悬念、比较发现等)作为主要手段,引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

例1 在专题11“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中,可以从学校图书馆——三弘图书馆的由来引入。三弘图书馆是因萧山著名的民营企业——三弘集团资助冠名而建立的。三弘集团的前身是1915年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下诞生的萧山纱厂。引入三弘图书馆的由来,就很自然地拉近了现实与历史的时空距离,从而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联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提供指导,整合知识结构

该阶段旨在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获得选择性知觉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整合知识编出自己的知识结构提纲,以利于识记、回忆和保持。

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认知是个选择性的知觉过程,有一定的信息编码顺序和结构特征。“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教师要指导学生分阶段去整合内容,就必须要教给学生一个能统帅这些知识的基本知识框架结构”(布鲁纳语)。

新课程内容以专题的形式呈现,更能突现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线索性,有利于知识的整合和结构的形成。教师在教学指导中,或利用教材中的专题体系说明,让学生整理出知识结构;或指导学生用分阶段法去整合内容,按时间顺序理顺专题内容的阶段特征,从而建构出知识的框架结构;或指导学生根据历史知识内在的从属关系、类别关系、因果关系,去分析得出知识框架结构。

例2 在专题10“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中,指导学生从知识的从属关系入手,分析得出古代中国经济的“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等内容构成;从知识的类别关系入手,分析得出古代手工业包含的“纺织业、冶炼业、制瓷业”等内容。

3.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知识

这是知识获得和形成表征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编制的知识结构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交流互动的重要过程。

教师应根据结构框架提出适当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质疑、自己求索,以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这一教学环节,就教师而言,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都应予以积极而有效的鼓励、督促、检测、评估,并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益,以及时捕捉学生的创新火花,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在这一教学阶段的任务,一是要积极完成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二是依据自身特点、知识经验与特长,创造性地理解和掌握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并能在自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下阶段的进一步探究和解决问题做准备。

4. 提供变式练习,给活动和方法

这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形成的必经阶段,也是教师判断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学生知识的获得是一个积极的内化过程,是一个主动的生成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当信息渗透于有意义的情境之中的时候,当提供对知识的运用机会的时候,当创设隐喻和类比的时候,当给学习提供能够使其产生与个人相关联的问题的机会的时候,学生就能进行理想的学习。根据这一理论,该阶段教学过程设计应该为:创设历史问题情境,提供变式练习(给出活动和方法),化知识为技能。

(1)创设历史问题情境,提供变式练习

有效整合,多资源利用。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教参、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历史遗迹等物质资源,还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应用,以有效地创设情境。

例3 在专题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播放电视剧《亮剑》中的精彩片段,使学生置身于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情景中。再设置相应的思考题,激发学生对于中国人民英勇抗战、奋勇杀敌的抗战历程的探究。

有效设置,多形式呈现。要有效地创设历史问题情境,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并采用多种有效的呈现方法和手段。

一是借助生动的语言描述历史问题情境。古往今来的历史是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照本宣科,使历史教学模式化;而应从丰富多彩的史料中选取有用的材料,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加以适当贴切的改编,创设一种使学生如临其境的鲜活历史情境,再配以相应的思考题,必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二是运用教育媒体创设历史问题情境。教育媒体是指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分为现代教育媒体和传统教育媒体。现代教育媒体通常有幻灯、投影、多媒体等技术手段,这些媒体技术能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手段和多种认知途径,让学生置身于类似真实的历史氛围中,与历史人物共思维,与历史事件共进展,从而激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如,传统教育媒体通常有图片、表格、史料等图文资料和实物、模型等,它们使历史知识具有了直观感性的特征,能从不同的角度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和观察力、想象力,把学生带入一个个鲜活的历史问题情境中去。

例4 实物演示是一种创设新情境的好方法,较多运用于科技史、社会经济史模块教学之中。在讲雕版印刷术时,可利用学生手头使用的橡皮,在橡皮上刻几个反字,印在纸上,投影在屏幕上就形成正字。这样,学生对雕版到印刷的过程就会有直观感性的体验。

三是运用角色模拟营造历史问题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模拟某一古人,并按该古人的历史角色所要求的行为方式和态度行事,就能在自己营造的历史情境中直接体验历史。

例5 在专题 1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中,可让学生以“我生活在民国初年,要去参加一个婚礼”为题,设想自己应以怎样的着装、以怎样的方式去赴宴。

(2)给活动和方法,知识化为技能

给活动。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思想、方法、观点和能力的获得,都必须通过学生的个体活动。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课堂活动,以让学生获得科学的历史思维方法,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和相应的思维能力。

例6 在专题2“近代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教学中,可让学生先分组搜集有关著名民族资本家的主要事迹,然后在班上以组为单位进行介绍和讨论,谈谈各自的认识和感悟。

给方法。即在指课堂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学习历史、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包括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一般方法,还有辩证分析法、阶级分析法等特殊方法。

例7 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是历史教学中形成认知结构的中心环节,因此,教师应通过概念形成的策略指导,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概念的方法、技巧。策略A.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其各种本质特征——把握其整体和内在的联系;策略B.概念的转移:上层概念—下层概念;策略C.概念体系的形成:相关、相对、并列、从属等概念。

5. 提供技能应用的新机会,促进迁移

在这一教学阶段,重在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来解决新问题的迁移能力,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中实践知识、感悟历史。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倡导的评价方式是多样的和灵活的,注重学生在课外生成知识,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查。因此,教师应积极创造历史探究的课外情境,指导学生建立学习档案,撰写历史习作,开展历史调查。使学生在自身的体验和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技能,增强历史感悟,真正达成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目标。

例8 在教学完必修2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后,让学生搜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交通进步的图片资料,制作一期历史海报,从中探讨这一进步的社会原因,谈一谈学习本专题后的收获与感想。

(三)重构教学过程结构的课例解析

必修3专题5“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1. 创设情境,指引注意和预期

师:我们学校是何时建校的?

生:1954年。

师:对,同学们,回忆学过的知识,可知道1954年在我国政治领域里发生的几件大事?

生:1954第一届人大召开,制定第一部宪法。

师:对,1954年我国制定并实施了第一部宪法,宪法明确规定了新中国教育的法则,之后1957年又确立了人民教育方针,我国的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起来了。……我们二中教育事业的历史发展轨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国以来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历史。今天我们就结合二中教育发展……

2. 提供指导,整合知识结构

我们利用学校校史档案材料,编制了以下一些问题情境,供学生在教师一定的提示下,依据图示的识读,编出自己的知识结构提纲。

3.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知识

4. 创设情境,提供变式练习,给活动和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结合学校教育发展的历史,创设类似史实的情境,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提供变式练习,由此启发学生思维,使知识转化为技能。

变式练习举例:

A. 图1、2、3二中校舍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B. 图3与材料4有何联系?谈谈你对教育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C. 结合材料5,通过介绍学校知名校友(科技人才)的事迹,让学生体会科教兴国的内涵。

5. 提供技能应用的情境,促进迁移

创造课外探究历史情境,使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实践知识、进一步感悟历史。

探究:

(1)让学生通过参观学校校史陈列室,运用图示识读方法,进一步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教育发展情况。

(2)让学生通过对自己家庭或对老年、中年、青年三个年龄段人员的调查访谈,了解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的受教育经历及其对教育问题的看法。

猜你喜欢

创设历史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新历史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