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水产加工业现状分析和对策探讨
2009-03-18范宏东
范宏东
摘 要:文章分析了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水产加工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加快水产加工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水产加工业 现状 发展对策 宁德蕉城
中图分类号:F3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2-284-03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地处闽东沿海,沿海城镇达到8个,是福建省海洋渔业重点县(区)之一,辖区三都澳是全国养殖规模最大的大黄鱼养殖基地,拥有海水网箱约13万框。2007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5万吨,其中海水养殖14万吨(大黄鱼产量2.5万吨,占全国养殖大黄鱼总产量的68%)。水产品总产值24亿元。随着蕉城区渔业经济的发展,水产加工业得到迅速扩张。全区现有各类加工企业37家,注册总资本6838万元,总资产达36574.42万元,其中总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有13家,在3000万元以上有4家。全年从事水产加工职工有2398人,形成加工能力总计77845吨。2007年水产品加工总量52458吨,产值80970万元。
一、全区水产加工业基本现状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支柱产业日益突出。全区水产加工企业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强化市场建设,行业整体上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据统计,2007年蕉城区各类加工企业3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15家,销售收入超亿元有两家,带动性强,市场前景好的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正在崛起。2007年评为省级水产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宇杰、宇辉等8家企业。2007年水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达80970万元,是2001年的3倍,占全区工业总量26%。水产品加工业正成为蕉城区产业排头兵,在全区工业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市场开拓力度加大,贸易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蕉城区加工企业依托本地大黄鱼养殖的优势,一方面进一步开拓内销市场,市场占有率逐年稳步提高,销售区域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水产品出口贸易日益活跃,与日、韩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稳定的水产贸易联系,部分产品对欧美出口呈快速增长。目前具有出口权的企业达15家。2007年出口加工量达到22780吨,出口创汇额达到4984.5万美元。
3.企业素质逐步提高,品牌意识不断加强。近年来,水产加工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加强管理,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依托科技进步和实施品牌战略,创建自我品牌,行业总体素质有很大提高。全区各企业建成具有比较先进的生产线13条,有6家企业通过HACCP或ISO9000认证,注册了“岳海”、“海名威”、“二都蚶”、“安瑞蛏”等13个注册商标,“二都蚶”、“海名威”、“裕峰”荣获福建省名牌产品或者著名商标称号,14家企业先后获省、市龙头企业。彻底解决了水产品加工“一长三低”(加工历史长,加工水平低、产量低、效益低)的弱势现状。
二、水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扶持力度有待加强:蕉城区是全国著名的大黄鱼养殖和出口基地,也是出口创汇的经济支柱行业。发展水产加工是解决养殖海获物的重要环节,又是提高渔业附加值,增加渔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全区尚未出台对水产加工业在税收、用地、资金等方面进行扶持发展的政策。这与渔业经济在全区经济的地位很不相符。特别是资金方面,由于渔业经济有着自身的发展特点,即前期建厂投入大,经营期间收购环节流动资金多,产品对金融部门的依赖程度较高,仅依靠企业自筹、民间借贷、社会融资,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造成水产加工业发展缓慢,难以快速发展壮大。
2.水产品精深加工发展缓慢,高附加值的产品少。近年来部分企业虽然通过技术改造,提高装备、工艺和技术水平,开发出一些精加工产品。但从总体上看,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产品的份额仍很少,以保鲜和初级加工水产品仍占绝大数量。2007年水产加工企业实现产值80290万元,但精深加工产值所占比例很小;从相对指标来看,总资产贡献率、产值利税率都相对低于规模以上工业;渔业的产品原料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开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3.品牌培育滞后,竞争力较弱。目前,虽有13个注册商标,但没有形成强大的品牌优势,产生品牌效益,企业规模、管理、技术等方面与其他地区仍有一定差距,尚未形成一定规模能与国际接轨的企业群体。
4.行业自律性较差。全区加工企业37家中大黄鱼加工企业占13家,贝类加工企业22家,藻类加工企业两家。由于多数企业是加工同一产品,企业竞争同质化,企业之间相互争抢原料,出口市场集中于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产品种类和结构单一(多为初级加工品),企业之间无序竞争,部分企业压级压价销售。有的企业甚至无货乱报价,扰乱外贸秩序,损害行业整体利益。部分企业生产技术落后,生产管理不到位,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个别企业诚信缺失,存在注水、填充异物、以次充好、弄虚作假的现象,有损于国家、地区和行业的信誉。
5.水产品加工业的集群效应尚未形成。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是构建产业链和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平台。特别是水产加工业在用水、用地、用电、污染治理等方面与其他产业不同,需要通过集群来降低投入。目前,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飞鸾大黄鱼加工园区尚未建成。各个加工企业分散在飞鸾二都、东侨、城南、漳湾、七都等六个乡镇。企业之间相距甚远,各自为战,生产规模小而分散,无法建立研发中心和物流中心,导致资源不能共享,信息不能共通,风险不能共担。
6.市场环境日益严峻。当前以食品质量安全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壁垒”,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维护本国利益的贸易保护手段而广泛采用。日本、韩国等主要进口大黄鱼的国家提高了对水产品的检验检疫的技术要求。特别是严格了农兽药残留的检验标准,使蕉城区水产品出口门槛趋高。另一方面,闽东大黄鱼没有进行产业化经营,大黄鱼养殖与出口加工(企业)两大层面严重脱节,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造成蕉城区大黄鱼出口受阻。2007年下半年以来,不少企业无当月出口实绩。据有关部门统计,2007年全年出口下降40%以上,2008年1-5月也仅出口大黄鱼1600吨,为上年同期的1/3,渔业出口创汇与渔民增收遭受严重影响。
三、加快水产加工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宁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环三都澳发展战略,水产品加工业是作为农产品产业集群重点要率先突破的一项重要支柱产业。目前,水产品作为营养丰富的天然食品,国内外需求旺盛。同时,日本、韩国水产品加工业正在向我国沿海地区转移。随着温福铁路即将开通,两岸三通直航,交通便利,具有承接国际水产品加工业转移,发展对外水产品加工的优势和条件,给蕉城区水产加工业开辟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蕉城区要利用区位优势、港口优势、资源优势、后发优势,在发展临港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同时,继续加强对水产加工业的扶持,合力营造重视水产加工业的良好氛围,促进水产加工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1.加快水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优化产业布局。为了减少企业和资源的外流,进一步拓展水产加工业的发展空间,提升水产加工业,使资源优势和加工优势与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同步发展。通过建设水产加工园区来提升水产加工业,实现加工业的集约化发展。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专业分工、各具特色”的要求,加快飞鸾大黄鱼加工园区和华洲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步伐,并重点规划建设三都城澳藻类加工区和漳湾贝类加工园区。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吸引企业向园区聚集,提高园区的产业集中度来带动全市水产加工业快速发展。
2.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出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骨干企业群体。通过规划调控布局,提高土地投资强度,依法加强环境评估和监管等措施,提高企业准入门槛,控制新办“低、小、散”的水产企业。支持骨干企业,以合资、合作、股份等多种形式,进行兼并、收购重组和联合。支持岳海水产有限公司、三都澳食品有限公司、夏威食品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的发展步伐,做大企业规模。打造出加工技术领先、市场信誉度高、有核心竞争力集团化的骨干企业集群。争取到2010年全市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以上的水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户以上,其中8000万美元以上的2户,5000万美元以上的5户。同时,要大力推进企业的技术改造,争取到2010年全市水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装备全都达到20世纪末的世界水平。5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市水产品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
3.加强品牌建设,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发展,品牌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应坚持走创企业品牌与创产品品牌并重,建设产品品牌带动企业品牌,以企业品牌保证产品品牌的路子。一要全面推广应用水产品加工质量标准,引导水产加工企业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加工。二要加大力度培植名牌产品,引导企业创立自己的产品品牌,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对企业创省级以上名牌产品、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并批量生产的给予重奖。积极推进大黄鱼、二都蚶等水产品原产地注册工作。三要通过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打响水产品品牌,使加工的水产品驰名国内外。计划到2012年,全市5户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都有自己的标识,到2015年全市水产加工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品牌。
4.建立健全行业管理组织,规范市场加工经营秩序。首先要促进大黄鱼协会、渔业商会、“三藻”协会等健康运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加工行业自律监督机制,避免同行之间的恶意竟争。对内打击用注水、掺假、以次充好等不法手段来谋取暴利,损害行业信誉行为。对外要加强与国际上特别是日韩等主要贸易国家水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和协会的联系。做好水产品加工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发布,满足政府制定政策和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的需要。其次,积极引导养殖户自愿发展渔业合作组织。通过合作组织的组织功能、中介功能、教育功能、服务功能,把小规模分散的养殖户整合起来进行规范化、产业化养殖。建设规范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确保水产品的质量。第三,通过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把养殖户与加工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打造统一的品牌,以面对发达国家不断出台的"技术壁垒"等国际贸易保护措施,做强做大黄鱼加工产业。
5.强化扶持政策效应,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发展水产加工业,是推进环三都澳发展战略的一个主要内容。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指导作用,把水产品加工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进一步提高渔业对促进我们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对水产加工业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制定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发展水产品加工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各商业银行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争取多种方式,解决水产加工企业的资金需求,区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水产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区财政、国税、外经贸等部门对符合出口退税专项资金水产加工企业要优先安排,海关、商检等部门要简化通关、检验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建立水产品出口绿色通道。
6.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水产品的科技含量。水产品加工业是水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应把发展精深加工作为水产品加工业的重点加以培育、加大投入,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水产品精深加工程度,突出发展鱼类深加工,进一步提高贝类藻类及淡水产品加工水平,扩大加工品种和花色,提高产品的生产规模。要充分发挥院校科研力量的作用,鼓励加工企业与科研机构和院校合作进行科研开发,加快新技术、新成果向水产加工领域转移。鼓励支持企业建设科研开发机构,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开发。岳海公司应在与农林大合作开发基础上,成立自己的科技研发中心,争取创建省级科技开发中心。应整合闽东水产研究所和各级水技站等科研力量,帮助三都澳食品有限公司、夏威食品有限公司、海洋新技术开发公司等创建自己的研发中心。鼓励其他企业联合与有关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创建科研中心,加大国外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的引进。在重视硬件引进的同时,特别要注意软件的引进,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人才和技术,大力开发符合国内外消费习惯的方便食品,休闲食品、功能食品、特色食品,提升产品标准,打响品牌,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7.加快标准化体系建设,在质量上与国际接轨。一是强化对水产品原料,加工产品的检验检测,建立健全加工生产全过程的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二是加工企业尽快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出口企业要严格按照国际通行的质量标准组织生产。集中建立水产加工检测中心,开展与监管职能一致的执法现场基础性检测工作,加强检测,提高防范能力,避免“绿色壁垒”阻挡。三是在全区实施无公害养殖,健康养殖行动及渔排备案措施,促使养殖户和加工企业在养殖、加工经营过程中严格执行关于禁止使用违禁药物、激素等规定,保证水产品整体质量安全。四是尽快建立水产品出口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跟踪调研国内外水产品产销形势,分析出口水产品,安全卫生质量状况和整个生产加工过程的质量监控状况,对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预警。并采取紧急防范控制措施,主动消除或降低出口风险。
(作者单位:宁德市蕉城区海洋与渔业局渔业经营管理站 福建宁德 352100)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