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2009-03-18梁健惠

高教探索 2009年1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

梁健惠

摘要:当前我国高等艺术院校普遍存在着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的弊端。本文阐述了高等艺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积极意义,并针对当前高等艺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等艺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首先发起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是在反思19世纪中叶之后片面强调科学教育,忽视人文教育,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出现如环境生态恶化、人口膨胀、道德伦理下滑等诸多社会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国教育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学者提出把人文素质纳入高等院校素质教育范畴,并在后来的实践中逐步对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达成了共识。人文素质是大学生诸多素质中最根本的素质,对于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等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因此,在高校,特别是艺术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一、高等艺术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等艺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创作高品位的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是人的思想感情的物化形式,寄寓了作者的喜好与取舍,是创作者思想境界、气质特征、审美水平、文学修养和艺术功底的综合反映,是人品与艺品素质的总体表现。“画如其人”、“文如其人”、“艺如其人”说的就是作者(人品)与其作品(艺品)之间的紧密联系。历史上许多艺术名家的作品都具有浓厚的文化内蕴和高雅的艺术品位,反映出创作者的人生观与艺术观,让人们感受到了他们的丰姿神采与朗朗襟怀。清代书画名家郑板桥,在朝为官时正直清廉、关心民生、高风亮节,他的人品渗透在他的作品中,造就了千古名句:“卧听衙前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此诗成为后世亲民爱民的人民公仆的座右铭;他的人品也融入其书画作品中,使其书画作品透出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与生命力:他画的竹子挺劲有力,笔墨之间把竹子中通外直,宁折不弯的骨气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世人所一致推崇。人民艺术家冼星海正是因其拳拳爱国心和铮铮民族情才创作了音乐史上不朽的乐章《黄河大合唱》。清代书法家朱和羹云:“学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艺品与人品俱高,创作的作品才能从格调中生发出强烈的“雅正之气”。这种“雅正之气”即是创作者的人文素质在作品中表现出的“秀润”之美、典雅平和之美。此“气”的获得在于通过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及平时的个人修养,使其精神品格陶养到超拔尘俗的境界。可见人文素质修养对艺术传达中实现气韵生动的效果十分重要。艺术创作不是单纯的技巧问题。艺术家只有当对现实社会及其文化历史背景有了一定层次的理解,产生某种激情,才有艺术创作的要求与活动。缺乏深厚的人文素养作为内涵,就无法很好地塑造艺术形象,即使勉强为之,也会因为情感的贫乏或意境的空洞而显得毫无生气,达不到气韵生动的理想之境。人品高学问深,艺术创作时才能气韵生发,予以作品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绘画、设计、音乐、舞蹈等皆是如此。清代的书画名家沈宗骞曾说:“笔格之高下亦如人品……笔墨虽出于手,实根于心,鄙吝满怀,安得超然之志,矜情未释,何来冲穆之神?”“心”就是指一个人通过自身的学习,把接受的教育内化后而表现出来的综合文化素养,包括文学、史学、品质、个人修养等。因此,高等艺术院校必须通过素质教育,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增强他们的情感智慧,以激发他们创作出更多高品位的艺术作品。单纯地强调专业技术而忽视人文素质的教育,只能培养出画匠、工匠、歌匠、舞匠等,而永远培养不出真正的艺术家。

(二)高等艺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培育社会的先进文化

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一贯强调“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高等艺术院校荟集了社会上一流的美术、设计、音乐、表演等艺术专门人才,是社会上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中所需要的艺术作品的主要创作源,从而成为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基地。这些艺术人才的人文素质状况如何将决定其艺术作品的总体水平,从而直接影响社会的文化背景的形成。高等艺术院校又是我国培养高素质艺术专门人才的重要机构,它培养的毕业生一部分将走向教书育人的第一线,他们所具备的人文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党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的贯彻程度和社会未来的文化状况;另外一部分毕业生将从事艺术创作、史论研究、文艺批评等,如:美工、美术编辑、产品设计者、环境设计者以及演员、编剧、艺术指导等。而这些与塑造人的灵魂相关的职业在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高等艺术院校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学生自身实践等,转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使其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从而培养出基础素质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较强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高尚审美情操的社会主义艺术人才。因此,人文素质的培养应该引起高等艺术院校的重视,并作为提高社会整体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高等艺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高等艺术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先天不足,阻碍其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一个人最高境界的素质是人文素质,它是一种对人文的终极关怀和思考之后的综合素质。现在的高等艺术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基础薄弱,很大程度上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升学考试导向及学生本人的学业偏好。升学考试虽然也有文化课成绩要求,但与艺术专业成绩要求相比,在取舍上往往更强调更突出专业成绩。受技术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艺术类高校在招生时大多重专业而轻文化,文化课录取分数线大大低于同批次的其他普通高校。2008年全国高校招生中,第一批录取的全国重点大学美术类考生的文化课录取分数线甚至比第三批普通专科院校的文科类考生的还要低100多分。音乐类的情况亦如此,遇到招生不足的情况,一降再降的也首先甚至只限于文化课分数。在这样的“招生指挥棒”之下,中学里一些文化课不好的学生纷纷转学艺术,以求被大学或更好的大学录取。历年的抽查表明,相当部分高等艺术院校学生高中阶段几门功课不及格却具高中毕业资格并参加艺术专业的高考。事实上,历来的艺术类考生的文化课成绩都相当低,这类考生也因为学业偏好而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到了“修炼”专业上,忽视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些都造成了艺术院校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的先天不足。二是高等艺术院校普遍存在着重专业技能培养而轻“全人”教育的弊端。在培养目标

上,过多、过细、过窄的专业设置还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使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学术触觉受到局限,致使学生知识面过窄的状况得不到根本好转,人文素质方面的缺陷将很难弥补,无法适应学科综合与交叉、生产协作与分工、社会互动与融合的发展趋势。受技术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高等艺术院校的教育教学设计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如上所述,在教学中重专业轻素质、重技能轻文化,专业技能课程的课时从理论课到实习课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时间和空间,人文素质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对哲学政治、社会经济、历史文化、语言文学、伦理审美、教育心理等涉猎很少,相关人文知识非常匮乏。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很少读或没有读过最基本的中外文学名著,而很多学生对历史文化的了解仅来自影视作品中已经被艺术加工了的内容,而此类作品大多虚构,对历史不负责甚至歪曲历史。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很差,缺乏基本的遣词造句能力,连文章的通畅完整都难保证,更遑论优美的文笔和深刻的见地。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此外,受就业压力的影响,高等艺术院校也重视学生的英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但忽略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如此,由于忽视了人文教育,学生的文明素质明显偏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少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心,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强。在设定大学生的毕业门槛时,重视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重视毕业创作、毕业设计或毕业演出等,而轻论文答辩和综合能力的考核。这样,高等艺术教育培养的人正逐步走向单纯的“技术专家”、“高级匠人”而难以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健全的人格和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二)高等艺术院校学生人生价值判断失衡,相关研究和应对措施缺位

高等艺术院校学生作为社会文明的传承者和建设者,应该有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及自己发展前途的理想和信念,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关注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这必然要求高等艺术院校的学生形成既有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又有时代特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现实是,在重专业技能培养轻人文教育的思想观念指导下,艺术院校学生对自己专业以外的教育与知识缺乏了解,文化素质不高,缺乏全方位洞察和展望自然与社会现象的能力,他们的价值判断容易失衡或错位,往往仅关注和盲目追逐快餐文化及境外文化,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艺术知之甚少,甚至排斥冷落。艺术院校学生急功近利的不良倾向在增长,片面追求眼前利益而放弃对艺术事业的理想的追求,甚至内心空虚、道德水平低下,出现厌学情绪,稍遇困难挫折就无法解脱,有些学生滋生弃世、颓废思想。对此,部分高等艺术院校缺少清醒和自觉,没有深刻认识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相关研究和应对措施缺位,造成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体设计上缺乏系统性,在实践环节上缺乏连贯性,这也表明高等艺术院校的办学理念有偏颇,其结果直接体现在对人文素质教育缺乏长远规划,资金投入和师资力量不足上,这些已经明显地制约了人文素质教育充分而健康的发展。

(三)高等艺术院校人文课程体系不健全,人文师资比重偏低

目前部分高等艺术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有迷失方向的倾向,主要问题是忽略科学的教育体系结构,强调当前的实用性而弱化了育人的素质要求。这些高等艺术院校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所做的努力,普遍只侧重于图书馆的建设、校园环境的整治、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等,而在教育教学的主要载体和途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变革上关注较少,特别是还没有真正建立和健全起推动、引领和支撑作用的人文课程体系。一些高等艺术院校认为,艺术教育本身就是人文素质教育。确实,艺术教育属于人文素质教育的范畴,但是作为专门化的艺术教育是不能代替人文素质教育总体的。除了国家规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之外,现行教学计划中艺术知识类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对人文社科类课程没有学分上的具体要求,选修课程的设置也仍以艺术知识扩展和深入的课程为主体,没有起到人文类课程的阵地作用,这种人文类课程的设置显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此外,人文课程的教学质量也难以令人满意,其主要原因是现有人文课程师资力量薄弱,这也是制约艺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人文知识对学生的影响不应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而应更多注重知识的内化、兴趣的激发和人文精神的提高,这种深远影响有赖于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经验、学术水平以及对学生的感召力。总之,高等艺术院校的课程体系过于注重专业,普通人文素质教育薄弱,不仅没有系统的人文课程体系及教学规划,而且忽视高素质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其结果必然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狭窄、智能结构不合理、发展后劲不足,也就难于充分发挥艺术院校在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作用。

三、加强高等艺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由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高等艺术院校的培养目标起码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是使学生具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艺术专业知识和能力,二是使学生受到人文知识的熏陶和教化从而精神品位得到提升。因此,高等艺术教育不是培养同一规格、同一品种的机械化的艺术人,而是要在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同时重视人的精神塑造、人的品格培养,不能将以树人育人为根本宗旨的艺术教育沦为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也就是说艺术教育不但需要严格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更需要人格的培养、道德的塑造、精神的升华,使学生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很显然,我们不能把学生当作工具去磨练,也不能引导学生把所学专业作为工具去雕琢,而是要引导学生回归到有灵有肉的本来意义上,同时指导学生赋予所学专业以思想和灵魂。因此,改革高等艺术教育教学,必须破除见物不见人的思想,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针对学生人文教育和人文素质缺失的弊端和不足,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课时安排上自觉地注重学生人文知识结构的搭建,用丰富多彩的人文知识奠定学生人文修养的基础,用优良的人文精神铸就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灵。同时要针对传统教育中过分注重共性化的学习而忽视学生个体因素的教学方式,造就适应学生发展的教育,也就是要坚持把学生作为人而不是物来看待,作为可自主的生命体而不仅仅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来看待,从而真正确立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以激发式、启发式、个性化教育倡导学生全面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高等艺术院校只有树立这样的教育理念,才是真正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才能满足未来发展对艺术专门人才的要求。

(二)建立和完善人文课程体系。确保人文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落到实处

高等艺术院校不仅要加强艺术专业课程建设,还要加强人文课程建设,这种专业与人文并重的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行的迫切要求。如上所言,高等艺术院校的培养目标不能只限于或过分偏重于对学生的专业教育,而是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应建立健全人文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达国家高校在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已经突破了文、史、哲、艺的传统人文范畴,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的。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人文素质教育包括人文学科教育层面上的德、智、体、美等所有内容,有哲学政治观念、社会经济知识、语言文学素养、历史文化观点、道德心理水平、审美情趣、健康素质等指标,是全方位多视角的,应当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充实和完善人文课程体系,合理分配包括专业课程、人文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的课时和学分。这样才能适应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高等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使得专业的“成才教育”与人文的“成人教育”互补融和为“成功教育”。

(三)加强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促进学生的理性与情感、专业能力与人文素质的和谐发展

人文环境作为隐性文化,在人的综合素质和人格精神养成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以丰富知识和陶冶情操为主要目的的人文教育,对一个人的人格养成、鉴赏品位、内在修养的提高将起到巨大的作用。正因为这个特性,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绝不能停留在课堂灌输上,而必须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与融合。校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往往是通过社团活动如组织人文社科系列讲座、读书、写作、演讲、交流等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来实现的,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精神氛围、学习氛围,使学生受到优良校园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净化自已的心灵,形成自己良好的行为,拓展自己的知识。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人文修养,建设一支人文与专业并驾齐驱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从施教主体看,实际上高等艺术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由全体教师来共同承担的。由于对高等艺术院校培养目标认同的差异,在部分艺术院校中造成人文师资的地位和作用与专业师资相比有比较大落差的事实。正是针对这个现实,加强高等艺术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首先就要围绕着全面实现培养目标这个目的,加强人文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文师资的作用,与专业师资一道保障学生全面、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事实上,人文教师能够启迪学生艺术创作的思想和灵感,专业教师也要给予学生艺术传承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感悟,两支教师队伍的地位和作用同样重要,应当并驾齐驱。基于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施展系于教师,我们在强调加强人文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有必要强调提高专业教师的人文修养,以教师高尚的人文精神、人格特质给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树立楷模。事实证明,因为高等艺术院校专业性强、专业教育占有更重要地位的特点,专业教师高尚的人文修养更能对学生产生有效的感染。因此,高等艺术院校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身体力行,切实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追求真理,热爱事业,以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给学生传授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充分挖掘所授课程中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当前,高校强调教授要为本科生授课,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名师授课的方式,让学生们切身体验到教授们的学问之道以及他们的人格魅力。高等艺术院校要形成一支人文与专业并驾齐驱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可以从中得到启发的。

加强高等艺术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积极开展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推进。各高等艺术院校学生的构成有其特殊性的一面,不同艺术专业又有差异,因此,各高等艺术院校应结合实际,在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文化程度和发展需求,科学制定教育教学的长远发展规划,逐步形成有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不断积累成功做法和经验,确保培养合格的艺术专门人才。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互联网+”环境下理工类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重构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高职高专院校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的缺失及对策
大学英语课堂中以语篇材料为载体的人文素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