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视翻译地网络化存在

2009-03-18包晓峰

电影文学 2009年4期
关键词:字幕组网络传播

包晓峰

[摘要]影视翻译还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以美剧为主的海外影视剧在国内网络的“隐秘”传播已经有几年的历史,字幕组及其受众正在或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传播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虽至今未引起学术上的重视,但它引发畴思考也是多元的。本文试图通过对此现象的描述和分析,特别是字幕组这种结构的内部模式的观察,揭示其对于传统媒介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影视翻译理论所带来的思考。

[关键词]网络传播。影视翻译。字幕组

电影电视在其产生至今的短短一个多世纪里,在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领域中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而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宽带技术和数字媒体的应用,视频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电影,电视网络媒体逐渐呈现出赶上甚至超过传统纸质媒体的趋向。作为文化的载体和媒介,这些媒体形式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跨文化交流的使命。而另一方面,比起历史较悠久的文学翻译,影视翻译还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研究人员的数量以及该领域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总体上相对较少。正如钱绍昌教授指出:。译制片受众(观众)的数量远远超过翻译文学作品受众(读者)的数量,但与之相反,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却远不如文学翻译。反映在大学里有关课程之开放、学术刊物上有关论文之发表、学术团体中有关组织之建设等方面。均与影视翻译的社会作用不相称”。

目前我国的影视翻译的主要阵地依然还在电影及电视剧,以专业的机构为主,主要集中在制片厂和电视台。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进入了一个所谓的‘译制片的时期。以重新配音为主的译制片,在我国的文化生活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译制片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周期长、成本高、演员单一等问题。在译制片时期,人们甚至会认为乔榛、童自荣就是外国腔。但是,随着对外交流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与国外的文化产品之间的时间差越来越短。一些好莱坞影片出于市场的考虑,甚至将首映放在了中国。此时,译制片的一些弱点就暴露无遗。作为艺术品的译制片不复存在,为了赶时间而制作的译制片粗糙简陋,令人惨不忍睹。新浪网曾举行过一次关于海外影视收视习惯调查,数据表明,在参与调查者中,高达69%的人偏向于观看带字幕的原版片。在该次调查中,对于观看国外电影途径一栏,有61%以上人次选择了网络下载。其次分别是光盘(58.8%)、电影频道(38.9%),而选择电影院的仅占20.8%。无独有偶,下面的数据也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某国内知名影视翻译论坛的注册用户总数达到一百二十七万七千余人次,且还在不断增加中。一个热门剧的观看人次可以达到千万以上,这还仅仅只是直接通过网络下载的次数统计,不包括视频网站的在线点播。这是一串令任何电视台、影视导演都难于等闲视之的数据,它表明了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已经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开始逐渐影响甚至左右人们的接受习惯。而对于网络上影视作品的主要传播者——影视论坛的观察和研究却至今未进入研究机构和学者的视野。贡布里希在《艺术发展史》后记中说。对于1890年的艺术史家和批评家来说,“即使有天底下最大的热情,他也不可能知道当时正在创造历史的是凡·高、塞尚和高更,与其说问题在于我们的批评家能不能欣赏那三个人的作品,倒不如说问题在于他能不能知道有那么三个人”。目前我们无法得知,依托网络和论坛“隐秘”传播的那些影视剧带给我们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但是,毋庸讳言,这种传播模式正在改变很多人的习惯、思维、乃至生活。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在其所编辑的《理解信息的未来一互联网及其他》中所指出的,网络的。开放性”是指它“可以进行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这些信息)可以来自各种类型的提供者,可以给各种类型的用户使用,可以经过各种类型的网络服务机构,而且,这种连接是没有障碍的”。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不同传播方式的界限变得不再分明的时代。以往的以传播者为核心的,单向度的传播体系正在遭受瓦解。网络创造出了一个近乎无限的虚拟空间,可以容纳大量的信息,信息传递受瓢的人为和技术制约亦相对减少。在中国目前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美国最新的连续剧,中间的时间差可能只有几个小时而已,而观众选择的方式就是网络下载,通过BT、电驴、Ftp等p2p软件。美剧在中国这种独特的传播方式是。这个时代媒体剧变的迹象”(《三联生活周刊》,2006),它标示了互联网传播在对传统纸质媒体产生影响后,开始了对影视媒体的影响。以在中国有广泛影响的美剧《疯狂主妇》为例,2005年12月央视8套花重金引进开播,结果收视率惨遭滑铁卢Ⅲ。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在于两方面:一是央视的播出时间比国内最早推出该剧的字幕组——伊甸园——整整晚了一年时间,二是在经过两三年的网络熏陶,国内的美剧爱好者们早已习惯了未经删减和剪辑的原版配字幕的观看模式。一般字幕组的运作模式包括了片源录制、翻译、字幕上传、压制和发布等几个环节。先由字幕组的海外成员录制当天在本地播放的剧目,并上传至FTP(有些甚至连同原文字幕一并录下),国内的自愿报名参与的翻译在出片后下载片源,分工合作。热门剧一般一人150~200句,或者独立完成翻译完成后,交由专人校对,校对人员一般由字幕组的资深人员担任,翻译、校对完成后,由专人将字幕上传至射手网(国内著名的专业字幕网站)。由专门的人进行压制,将字幕与片源组合在一起,以RMVB、AVI等格式发布,由发布人员将剧集发布在网盘,P2P共享中心,供网友下载。在以上的环节中,我们不难发现字慕组事实上已经形成了非常完整的,分工明确的一个社会团体,虽然其中的人员会有变动。但是基本的结构是稳定的。同时,尽管字幕组所有的工作都是无偿的、非盈利性的,但是国内几个著名的字幕组(例如伊甸园、YYeTs、风软等等)之间依然存在着非常激烈的竞争。他们之间竞争的一大因素就是字幕发布的时间,谁先发布谁就取得该剧的主动权。因此,热播剧目往往会要求在一天、甚至数小时之内就翻译出来。

以美剧为主的字幕组及其受众正在或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传播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仅就翻译层面而言,至少可以激发我们如下方面的思考:

首先,翻译规范的问题。影视字幕翻译是一个新兴的翻译领域。德拉巴斯蒂塔从符号学角度将“影视”界定为通过视觉和音响传达多码意义的符号。Shuttleworth和Cowie将字幕翻译界定为“为影视剧对白提供同步说明的过程”(李和庆,2005)。这两个定义表明了影视翻译与文学翻译最大的区别在于,语言不再作为注意力的主体存在。因此,在影视翻译的过程中,规范主要指的是形式的规范,即字幕不能影响观赏的注意力。字幕的高度、长度、字体、行数、颜色等等都是需要研究和规范化的。

其次。翻译的质量问题。传统的文学翻译讲求“信、雅、达”,这点在网络化的影视翻译中被彻底颠覆了。没有出版商、发行商等等的监督和审核,字幕组的影视翻译行为基本上属于个体行为,质量难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尽管每个字幕组都设有校对,但是,首先校对本身的身份可疑,其次校对缺乏相应的标准,只能审对基本的语言,而无法进行更深的修饰。

再次,翻译的个人风格问题。作为个体行为的网络影视翻译,不可避免会打上翻译者个人的深刻烙印。翻译过程中的随意性和游戏化的痕迹随处可见。

海外影视剧在网络的传播还远称不上是主流,其受众也主要集中在高校学生等年轻人当中。从上文的简单介绍中不难看出,网络中的自发性的、民间性的影视翻译在规范性,合法性、传播渠道等多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不容否认的是,它已经成为国内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然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对我们的生活、研究、教育将会产生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影响,这种现象辄待学理的梳理和恰切的引导,以维护健康和谐的媒体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字幕组网络传播
俄语字幕组在中俄文化交流中的演变分析
浅析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字幕组传播效果
字幕组翻译行为侵权问题研究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从《大鱼海棠》看中国动画与新媒体的关系
Supercalifragilisticexpialidocious真的只是一个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