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范畴原型观照下的影视片名翻译

2009-03-18颜方明

电影文学 2009年4期
关键词:语言形式审美文化

颜方明 秦 倩

[摘要]影视片名翻译过程涉及的认知加工客体是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资源,译者在客体之间寻找相似性和相关性的时候,范畴原型起着重要的作用。影视片名的翻译需要充分考虑语言形式审美范畴和文化审美范畴的因素。笔者从范畴愿型视角出发揭示片名翻译中译者认知思维的再创造过程,从支配翻译转换的“动因”层面对该过程进行阐释。

[关键词]影视片名,范畴原型,语言形式,文化;审美

一、引言

人们对客观对象进行分类的认知过程叫做范畴化。(陈忠,2006:57)范畴化是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人类才具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才有了语言符号的意义。(赵艳芳,2001:55)范畴化所形成的范畴集合,并不是混乱无序的,范畴之间根据彼此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层级网络系统。(陈忠,2006:89)原型范畴观认为人类对范畴的划分是以原型为中心的模糊的认知过程,范畴内的成员构成一个家族,相互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原型经常用来指范畴内的最佳成员或典型代表。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原型的准确含义是“指作为范畴核心的图式化的心理表征,是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其最佳成员只是原型的个例。”(赵艳芳,2001:63)笔者认为,该定义更接近于抽象化的心理图式。因此笔者倾向于把原型看作范畴典型代表的观点。因为范畴的典型代表既是范畴的个例,又是认知的参照点,还可以以其为代表抽象出范畴成员的典型特征集合。

文本意义范畴的原型观对于翻译该语际转换活动很具有启发作用。从认知的视角看,翻译本质上就是以具体文本为加工客体,把某种语言符号所负载的认知范畴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符号所负载的认知范畴。我们可以称之为再范畴化活动。由于两种语言符号负载的认知范畴隶属于不同的文化,虽然人类的认知具有某些共性,但由于历史和文化的个性反映在认知范畴中呈现出不同的认知范畴体系。。这样就需要翻译者有意识地调动两种语言各自的范畴体系”(刘华文,2005),根据具体的语境需要进行再范畴化。在该再范畴化活动中,与两种语言及文化密切相关的范畴原型对于译者的翻译活动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作用体现在译者的认知思维上表现为认知加工客体之间的相似性和相关性。影视片名翻译过程涉及的认知加工客体是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资源,译者在客体之间寻找相似性和相关性的时候,范畴原型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往的影视片名翻译研究重在对译品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进行概括总结(如音译,意译,直译),而很少探讨影视片名翻译活动的认知思维规律,没有真正进行“因果模式的阐释”(J.Williams&A.Chesterman,2004:53)。因此,笔者拟在本文用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原型理论对影视片名翻译该再范畴化过程进行阐释,揭示支配翻译转换过程的动因。

二、片名的审美追求与翻译中的语言范畴原型

影视作品作为一种娱乐性商品,片名就是其推广自身的商标。《现代汉语词典》把商标定义为“企业用来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与其他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的具有明显特征的标志。”(《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商务印书馆)由其定义的内涵和外延可以看出商标与片名一样,作为一种符号,具有与标志其他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符号区别开来的明显特征。片名(作为广义商标的一种)具有潜在的审美召唤作用,吸引潜在顾客。片名的翻译主要从音、形:义各个层面上充分考虑其审美效果,迎合顾客的心理需求,最大限度地唤起影视片名在目的语文化中读者的共鸣并产生商业效果。因此,片名的翻译“既要忠实于原片内容。又要符合目标语文化特征、审美情趣,达到文字优美、言简意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便提高票房收益。“(贺莺,2001)

1片名翻译与目的语形式审美范畴原型

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加强注意和记忆的有效方法就是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对刺激的接受,从而使刺激媒介在大脑中的作用得到强化。因此片名的翻译必须把听觉和视觉层面的审美作为重要参数考虑进来,因为影视作品对潜在顾客的吸引力首先是通过听觉和视觉产生作用的。汉语影视作品习惯于用四字结构形式。四字结构作为一种音、形层面的审美原型在汉语文化中被广为接受。“从语言学角度看,古汉语的影响和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多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从文化心理来看,不得不承认四字格有一种沉稳而含蓄的魅力。四字格介于词与句之间,既可作词又可作句,包容量可大可小,伸缩性极强。在电影译名中,其优点是无可比拟的:语音上朗朗上口、顿挫有力,语义上短小精悍、含蓄优美?”(林秋云,1996)正因为如此,汉语的成语几乎都倾向于用四字结构,相应四字结构更被赋予了意义凝练、形式古朴的形象特征。如;《功夫之王》、《天下无贼》、,《卧虎藏龙》,《大鸿米店》、《千钧一发》、《士兵突击》、《垂直打击》等等。在片名设计中,这种音、形结合的语言形式审美范畴除了四字结构,笔者认为应该还包括二字结构,三字结构等。在传统的汉语叙事标题中三字结构(如《出师表》、《过秦论》、《石头记》等等)和二字结构(如《锦瑟》、《春晓》等等)也不在少数,甚至一字标题和其他多字标题也可以划入该范畴的。只是在这些语言形式审美范畴的成员中四字结构无论从音韵还是视觉冲击上具有更突出的原型地位。在片名翻译中,这种审美原型成为译者认知思维中的优选对象。笔者以8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译名为考察对象进行统计,结果如下;四字片名34部,三字片名13部,二字片名10部,一字片名1部,其他(5~8字)共22部。其中四字片名占42.5%。由此不难看出四字结构在译者认知思维中的优选地位。当然,四字结构作为一种兼具音、形审美特征的形式审美原型仅仅作为一种选择的倾向性,并不能成为选择的必然结果,有些译者甚至刻意在翻译过程中避开四字结构不用,而突显出其“异质”元素。毕竟汉语片名的音、形审美范畴的成员不仅仅限于四字结构,四字结构只是拥有更突出的原型特征而已。笔者认为,四字结构在英译汉的片名翻译中还将继续占据主导地位,因为在英语片名汉译该再范畴化过程中共译者必然会优先利用汉语语言形式审美范畴的原型成员,它是由汉字音、形特征和长期的文化积淀而成的,四字结构的片名总体上更经典,更易为观众相互传颂、记忆。

2片名翻译与目的语文化原型

译者进行片名翻译的时候,其认知加工的对象不仅仅是原片名,更要考虑影片内容。基于这种理解我们可以说片名翻译中译者所处理的原文本包括了原片名和影视内容情节。(吴敏,1995)认为片名的翻译“应该在忠实于原片名,和影片内容的基础上做到生动活泼,力求达到艺术的再创造。”译者的再创造就要以原文本为参照,充分利用加工目标语文本资源进行认知加工,再造。这个过程中意义原型在译者的认知思维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影视作品属于雅俗共赏的艺术创作成果,娱乐性和商业性是其最

大的特点,市场是衡量其成功与否的最后尺度,因此片名的翻译面对的是占据绝对数量的普通观众。这就决定了在片名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认知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目标语文本资源的原型文本的影响。如当影片主旋律为男女感情时汉语文化通常用“情,缘”这类原型性标题模式。英语片名的汉译过程中,这类电影常常被冠以这类原型性标题模式,如“shakespeare in love”被译为《莎翁情史》,enchanted被译为《魔法奇缘》。而电影“pretty woman”被译为《风月俏佳人》,译者在“俏佳人”的基础上增加了汉语文化中用于描写男女爱情的原型性文本“风月”。该译文不仅点出了影片主人公为女性,更用“风月”为该原型文本增加了片名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厚重感,因为在汉语的文学经典中“风月”就是男女爱情故事的代名词,这种原型性文本对于影片片名产生的吸引力不可谓没有功劳。

3片名翻译与源语文化原型

毋庸置疑,影视片名的翻译主要照顾的是目标语文化原型。但在某些具体情况下,译者也可能为了“求异”,采取了照顾源语文化原型的翻译策略。如Paradise road被译为《伊甸园之路》。此处译者如果依照字面意思直译应该是《天堂之路》,笔者认为似乎也无不可。但两相比较,笔者认为前者使用了英语文化中源自圣经用于表达幸福爱情原型性文本,更具有“异域情趣”和文化底蕴。而且,“伊甸园”这类典型的异域文化文本在汉语文化语境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所熟知和青睐,在各种宣传媒介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它的出现。其他这类异域文化文本如crocodiles tears“鳄鱼的眼泪”,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Achillesheel“阿基里斯之踵”在汉语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笔者相信,假以时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异域文化原型将会在汉语文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再看下倒,影片Romance Of AstreaAnd Cdadon~译为《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英语文本“romance”作为“爱情故事”的原型性表达,其音译“罗曼史”已经完全被引进了汉语文化,成为众所周知的异域文本,同时它还在其形态上保留着“异质”的一面。在该译名中,译者没有直接把名字Astea和Celadon进行音译,而是把坚守誓言的男女主人公译成“男神,女神”,将其“异域情趣”坚持到底。相比该片的另外两个译名《阿丝特蕾与塞拉东的罗曼史》、《阿斯特蕾和瑟拉多的爱情》,笔者认为《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无论从内容的关联性和审美各个层次上看都优于后两者。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完全有理由发挥源语文化原型文本的作用在更多的场合运用它们,翻译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三、结语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原型视角研究影视片名翻译,从语言形式的审美原型和文化原型层面对片名翻译的认知思维进行了阐释。该研究从认知思维的“动因”层次对片名翻译中形式和意义范畴原型的运用进行了解释。本文不仅从理论上深化了我们对片名翻译过程的认识,而且从实践上可以为片名翻译提供可行的方法。当然,该研究并不能解释所有类型的片名翻译实践,如将Casablanca音译为《卡萨布兰卡》,将Ben-Hut音译《宾虚》。笔者认为这种音译并不是最佳选择,如Casablanca的另一译名《北非谍影》就比其音译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能带来更多的商机。另外一个较特殊的译名《E.T.外星人》源自于译者保留影片The Extra--Terrestrial部分文本符号加意译的方法,该译名确实别出心裁,具有特殊的吸引力。这种片名翻译的处理方法完全来自于译者求异过程的灵感思维,而不是认知思维的范畴原型观应该解释的个案。笔者认为,我们用范畴原型的理论框架指导翻译实践和进行翻译批评能让我们的实践更上一层楼。

猜你喜欢

语言形式审美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交际中的性别语言差异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