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潘先生艺术形象的再认识

2009-03-17巩占龙

学周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潘先生艺术形象知识分子

巩占龙

摘要:《潘先生在难中》是著名作家叶圣陶早期的作品,小说以江苏、浙江两省军阀的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学校长潘先生在战乱中举家逃难经过的描述,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知识分子在特定环境中的艺术典型。多年来对潘先生这一艺术形象的分析中,大多是批判的态度,本文从作品实际出发,考虑到潘先生生活的时代和他的社会地位,发现潘先生并不像大家说的那样自私自利,他的很多行为是被逼无奈的。

关键词:潘先生艺术形象再认识

《潘先生在难中》是叶圣陶的代表作,文章以冷静的观察、细腻的描写以及简洁的布局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潘先生这一艺术形象。初读作品,只觉得潘先生不过是个普普通通的逃难小市民,最近上网查阅了许多关于他的评述,才惊奇地发现潘先生的形象竟然被评得如此庸俗猥琐,他的所作所为竟如此的毫无原则。在现行的有影响的几部文学教材中,“唯命是从、苟且偷生、卑微怯懦、虚伪、狡猾、卑怯轻贱、随遇而安、迂腐、可笑”等词已成了潘先生形象的代名词,在几代文人和学生的心目中,潘先生是一个反面人物形象。然而,我们若不带任何感情偏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中国几千年的人文底蕴来分析,就会发现我们的出发点过于追求理想化、完美化了。本文就潘先生这一艺术形象略做评述,不足之处望批评、指正。

潘先生只是一个生活在乱世中的小知识分子,他为了能保住身家性命,在战事还尚远时就收拾细软,寄存在洋人的“红房子”(教堂)里,然后携一家大小逃到了上海租界。小说通过刻画潘先生逃难过程中的语言、神态及心理,充分展示了他惊慌侵惧的性格特点。潘先生当时的所作所为,都是社会现实对他的迫害所造成。谁不希望社会安定,有个稳定的工作?谁不希望家庭团聚,享受天伦之乐?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潘先生所追求的一切将化为无有,为了能保住他最基本的生活防线,他不得不做最后的挣扎。正是基于这一点,后来的文学评论多把他作为一个不可救药的市侩形象大批特批,说什么没有知识分子的骨气,在乱世中不能明辨是非……然而,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对于一个生活无忧的小知识分子来说,在军阀混战、时局动荡、举国飘摇的乱世,他能做什么?我们还能要求他做什么?维持现状是他唯一的奢求,这无可厚非。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类的原始本能,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所在。只不过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相同,追求幸福的方式有差别,从而导致人们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呈现出千差万别的形态。

在安顿妻儿后,第二天,他又只身回去。他回去,一方面是为了看管留在家里的东西,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他回去后的种种行为,无论是起草开学通知书、把学校“作为妇女收容所”、向红十字会索取会旗与徽章,还是题字歌颂军阀等,全都是为了保住自家的财产和妻儿的安全,保住自己的饭碗。在当时兵荒马乱、人人自危的情况下,作为一个普通教员的潘先生,不可能表现出英雄式人物的行为,他安于现状、满足于既得利益是当时的一种普遍的现象,无可厚非。潘先生是一个普通人,在战争面前选择躲避是合情合理的,更何况他还要对一个家庭负责。当我们读到他“挈妇将雏”,张开双臂保护家人的时候,难道体味不出他是一个多么有责任性的好丈夫、好爸爸的辛酸吗?在当时朝不保夕的日子里,他先私利而又不忘公利的决定,难道不是很可贵的吗?他申请加入红十字会,多要了一面旗子和几个徽章,也不见得有多么自私自利,这也符合人之常情。在战争岁月,一切可以保全家人的有利途径他都在努力尝试,我们不应该为此对他大加指责,更不应让他承载许多政治的因素。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员,对于工作,他并没有完全放下;对于家庭,他尽到了一个丈夫、父亲的责任。

作者创作作品的初衷,只不过是为了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这与许多艺术作品中所讴歌的英雄式的人物相比,确实有点大相径庭。潘先生的懦弱和迂腐只是他性格的弱点而已,我们可以去批判他,但不应该站在道德的高度指责他,我们对潘先生这一形象的认识,既要探讨作品的讽刺功用,也要从作品的文学性去分析。

以往人们对潘先生这一形象的的评述有着过多的偏见,我认为这是人们把文学作品看得过于功利化,而忽视了作品的文学性。尤其在当时动荡的战争年代,文学作品成了舆论宣传的工具,直接拿来用作泛意识形态的教化,而忽略了文学本身的意义,只是人为地把作品中丰满的人物形象单一化、符号化,选取有利于现实功用的片段来为某些预期的宣传服务。

文学是艺术,它所承载的东西要远比政治功用多得多,因此,任何片面的分析都存在着局限性。作者创作作品时,是以冷静的笔调来记叙故事,他描写人物时并没有绝对的指向,潘先生只不过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小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作者对这一形象既表现出了自己的不满和批判,也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不像后来许多文评家所写的那样庸俗猥琐,不堪人流。现在时代进步了,我们应以更大的包容性从文学的视角对潘先生这一形象多一些^性化的理解与体味。如还从社会功用的角度去分析,未免有些片面。

潘先生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个人的力量并不能左右时局,他的种种行为都是出于无奈。他也是一个受压迫者,没有抗争的资本,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不得不随波逐流。我们希望潘先生站起来反抗,但在当时混沌的现实面前,他反抗什么?怎么反抗?以当时社会的复杂性来说,想看清道路是不太现实的。

潘先生为逃避战火而逃遁上海,在战火迫在眉睫时躲进教堂。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不能以贪生怕死一言而蔽之。在无损于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对个人生命做出关注是无可厚非的。潘先生不是什么英雄主义者,也不是政客。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马克思主义虽然传人中国,但真正接受者微乎其微。当时各种新旧思想混杂,新旧势力对峙,社会一片混沌,做为一个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小知识分子,不可能表现出多么超前的意识和行为。趋利避害是生物的本能,我们不能因为潘先生缺乏革命的自觉性就批判他贪生怕死,这未免有点苛刻,不近情理,也是不客观、不实际的。

总之,对潘先生之一形象,我们应从广袤的社会背景中去挖掘,结合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去分析。作品中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丰富了现代文学人物画廊,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方式。

猜你喜欢

潘先生艺术形象知识分子
朝鲜族传统文化艺术形象的多元一体建设与推广研究
清白之年
良师益友潘懋元先生
——记我与潘懋元先生交往的点滴小事
试论广告艺术形象的伦理意义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
玩味“位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