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009-03-17杨振淼
杨振淼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它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各种问题。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渐地向抽象思维形式过渡,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根据思维的特点,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正确地进行简单判断、推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那么,应该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呢?
一、教会思维方法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所谓分析就是将已经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分解开来。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问题人手,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所谓综合就是将原来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建立起来。综合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条件人手,逐层确定能够解决的问题。
2具体与抽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应放在逐步过渡上。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事物具体化。例如,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准备好的圆柱模型侧面剪开,并观察剪开后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的各个部分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概括,不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圆柱体侧面积公式,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操作意识,提高了操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变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法。
3求同与求异。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既有差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恰当地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对同一知识进行变式比较,即求同;对易混知识不同点的比较,即求异。通过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不但使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也发展了学生多极化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式。
4一般与特殊。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共性与个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数学知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理清思维脉络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与它相关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
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人手,把握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作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即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师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抓住这个转折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学认识大小、长短、多少时,就要初步培养学生进行比较的能力。教学10以内的数加、减计算时,就要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数的组成,就要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这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有可能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一旦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认知发展规律,充分掌握教材编排体系的特点,编排者的编排意图,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活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思维不断地得到发展。这样,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就大大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