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历史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009-03-17

学周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土地历史

张 霞

历史教学中,学生诸多能力的培养核心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它控制并制约着其他能力的发展,指挥并调节着其他能力的运用,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由此看来,启发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作为基础学科的历史教学,面对世纪挑战,必须毫不含糊地做出自己的选择,那就是必须通过教师的创新,开启学生创新的大门。唤起学生的创新个性,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教给学生创新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成为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浅见,以求教于同仁。

一、课堂分析讨论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课堂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颇有裨益。通过开展讨论以及辩论,学生不仅谈论对问题的见解,而且阐述自己之所以这样认识的理由和依据。通过讨论,可达到活跃学生思维、扩展思路、相互启发、集思广益的目的。

如:在教学中国近代史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这一内容时。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中启发学生抓住民族资产阶级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工人阶级的几种不同态度进行分析对照,引导学生运用大量历史事实发表意见,教师最后归纳总结。这样,使学生对民族资产阶级为什么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这一问题加深理解。关于民族资产阶级两重性问题,既是教材的重点又是难点,掌握了它就会为理解以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有关问题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等问题打下基础,所以对这一问题组织讨论很有必要。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是讨论中的重要辅助形式之一。在分析讨论中可以通过彼此有某种联系的历史现象加以对照,确定其异同点,从而使学生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比较的方法有很多,诸如同一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现象,如进入帝国阶段后帝国主义国家的特征;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现象,如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一个历史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如“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一个历史事件的两个对立面,如美国内战的南北双方等都可以进行比较。比较的目的是找出异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以使学生对历史现象达到更系统、更深刻的理解。

二、问题意识阅读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学中,针对学生不善于读书,不会进行分析、概括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指导学生读书,选择典型内容说明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行思维活动。

如:在教学世界史关于原始社会内容时,原始社会解体对以后亚非奴隶制国家形成具有普遍意义,因此必须让学生清楚而又牢固地掌握原始社会解体时经历的变化,从而形成明确的概念。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这一部分教材,要求学生结合阅读的内容分析:由于生产力提高的影响,氏族公社末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经过哪些大的变化最后走向解体?学生在启发诱导下,通过分析、综合,认识到经历过的四次大变化,由此发展了思维能力并激发了求知欲。

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窦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如:在教学美国内战时可提问: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为什么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会再次爆发大规模的国内战争?这场战争对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会产生积极作用还是消极影响?使学生围绕内战爆发的原因、经过、作用、性质、影响等方面积极阅读,活跃思维,掌握知识。再如:在教学辽沈战役时,可提问:当时国民党的军队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城及其附近地区,人民解放军应该先打哪个地方的敌人呢?根据毛主席的指示,首先要打锦州。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先打锦州,而不先打长春和沈阳呢?这个问题是要启发学生理解毛主席在辽沈战役中的战略思想,这是学生很希望知道答案而在阅读教材后又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教师给学生提出疑难并激发他们急于求得解决疑难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思维。

三、因果关系推导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来讲,用因果关系来诱导教学,利于实现思维的系统化,以达到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正确地在立体的历史时空框架结构中实现知识定位和思维定向,然后再进行分析、判断与评述,从而避免孤立地掌握历史知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现象。这样,从具体史实中得出的结论就更为客观、可靠;反过来,又促使知识系统化在层次上的提高。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笔者用因果关系推导法教学以启发学生思考是十分有效的。

如:在教学两税法的施行与封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时可用因果诱导法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实施“两税法”?因为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统治的基础,这种土地所有制的存在就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更加严重。土地兼并使大批农民丧失土地,而成为大土地所有者的附庸,所受压迫剥削更重,阶级矛盾随之激化;同时由于经济的分散性和封建统治内部的贵族、官僚地主等具有一定的割据性,土地兼并使部分地主实力增强,所以统治者不断调整政策,通过变革地税制度等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土地兼并,缓和矛盾,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这样,学生通过层层的因果关系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

总之,历史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配合、共同进行的活动,教和学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促使学生自身素质变化的内因。因此,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越高,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就越明显。所以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教学过程的有效优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土地历史
我爱这土地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新历史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