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预习与数学学习
2009-03-17谢晓芳
谢晓芳
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贝尔纳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中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由此可见。学习方法问题,是关系到学习成败的关键问题。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本文中我就预习与数学学习,浅谈学习方法指导的问题。
预习是上课前对即将要学的内容进行阅读,了解其梗概,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掌握听课的主动权。
一、养成习惯,坚持预习
在数学学习的四个基本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是预习一环,有的学生认为,反正老师要讲,没有必要预习;有的认为,有些内容看不懂,预习也没用;学习吃力的学生常说:“哎呀!我的时间很紧张,作业都做不完,哪有时间去预习呀。”这话不假,由于基础差,又不去预习,听课往往不好,课外复习和作业花费的时间很多,久而久之,便造成恶性循环。
其实,真正搞好了预习,便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数学知识一环紧扣一环,养成预习习惯,坚持预习就能跟上正常的学习。预习可以培养自学数学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提前思考、解决数学问题;可以提高听课效率;可以提高记笔记的水平;可以改变被动的学习数学的局面,防止在学习数学时跟不上队而失去信心。一位学生说:“过去总觉得数学老师讲课太快,我的思维跟不上,慢慢地也就失掉了兴趣和信心。自从老师组织同学们预习以来,我由怕学数学变成了爱学数学。课前预习,为我这样的基础差、思维能力较慢的同学提供了弥补的机会,对于不懂的地方,可以有时间多看、多想几遍,也能在课前问一问,课堂上又能有目的地听讲,听课就不吃力了。”因此,要指导学生坚持预习。
二、了解教材,重点预习
数学课本的结构一般为四个层次:直观素材(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数学概念——结论(公式、定理、性质、法则等)——应用举例。预习时,重点应放在第二、三层次,着重理解数学概念的发生和表述(有时要“咬文嚼字”),认真掌握结论的推导、证明,一时弄不懂或感到较难理解的,可在书上做上记号,请教同学或上课时认真听老师是怎么分析的,切实把基本知识弄通搞懂。
我们可以通过课本上的一节: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宋体现这个特点。
直观素材:将书打开直立在桌面上;
数学概念:直线和平面垂直;
结论: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应用举例:例1,例2。
三、掌握步骤,分层预习
数学教材结构严谨、逻辑性强,数学语言精炼且抽象,读数学书一般不必朗读成声,重在思考理解,大体可以分三步:(1)粗读,从整体上弄懂这段教材讲什么;(2)精读,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弄清原理;(3)研读,带有研讨性质的读书。
例如,预习“绝对值”这一内容时,可先了解一下绝对值的定义(粗读),然后逐步弄清这个定义的表现形式,它是怎么提出来的,在数轴上是怎样表示的,研究绝对值在解决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中所起的作用(精读),有关绝对值的问题有哪些重要的题型(研读)。
四、开动脑筋,积极预习
边预习,边思考有助于提高预习效果,具体可通过边看(看概念、看解题、看结论)、边划(划层次、划要点、划疑难)、边批(眉批、旁批、尾批)、边写(写内容提要、写学习心得、写解题规律)来实现。
不少学生学习成功的一条经验是:课前基本上处理完课本上的练习题。数学课本每节都有练习(练习题一般都是基本题,可模仿例题进行解答),每单元都有习题,适当做些练习(能力较强的同学也可做些习题)。适当做些练习和习题,可以起到巩固知识、检查预习效果的目的,对提高听课质量大有好处。
五、温习旧知,便干预习
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新知识往往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因此,预习时就要找出学习新知识所需的知识,并进行回忆或重新温习,一旦发现旧知识掌握的不好,甚至不理解时,就要及时采取措施补上,克服因没有掌握好或遗忘带来的学习障碍,为顺利学习新内容创造条件。例如,预习“反正弦函数”这节知识,就涉及——映射、逆映射、反函数等概念,正弦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性质、图象等知识,以及对非一一映射确定的函数,如何找出单调区间,以求得反函数的思想方法等进行回忆,把它们搞清楚,这无疑有利于反正弦函数概念的学习。否则由于学生掌握旧知识存在的缺陷,妨碍着有意义学习的进行,从而造成学习的困难。
六、尝试笔记,高效预习
根据课本的内容及自己平时记课堂笔记的特点,在课前试做学习笔记,坚持下去,大有好处。另外,在预习中,大脑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中,在这个思维过程中,常会闪出一些思想的火花来,这是紧张脑力劳动后产生的新信息,它们稍纵既逝,是一种瞬时效应。必须及时捕捉。可在笔记本上随时把它记下来,这样有得有录,定能提高预习效率。
七、合理安排,灵活预习
预习的时间,要根据学习计划可以提供多少实际时间来安排。不要因为过多地抓了预习,而打乱学习计划。如果时间很紧,可以先大概看一遍下节课要讲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前花15分钟左右时间预习一遍就可以了;如果学习已经比较主动,能抽出较多的时间,预习的内容可以多一点,钻得也可以深一点。预习不一定强求把所有问题都弄懂才罢休,留些问题等到课堂上听老师讲解,这也是正常的。